黃向莉
(海原縣賈塘中學,寧夏 海原 755299)
在我們身邊許多學校的教學活動中,拖堂是一種很頻繁也很正常的現象,拖堂時間有長有短,短則兩三分鐘,長則占去學生的整個課間時間。這不利于教學成績的提高,事實上,大多數學生對此卻很“苦惱”,甚至反感。筆者根據從部分高一學生中進行的調查討論,結合對調查結果梳理,就“拖堂”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危害以及對策來談一下自己的看法。
教師未按計劃安排好上課的時間,缺乏時間觀念,講課太投入,一上講臺就進入了“忘我”的境界,忽視了下課鈴聲,忘記下課時間;其次,教師不了解學生,擔心學生不能消化所學內容,講得過于具體甚至重復講述知識點,浪費時間,拖延課堂,有的老師善于拓展課外知識,喜歡在課堂上講題外話而又不能及時剎車,如講故事、笑話、新聞等,以至不能按預定計劃完成教學任務。
學生課前沒有進行預習,或者預習不充分,聽課理解困難,跟不上老師講課的思路和節奏,老師不得不放慢速度。另外,學生上課紀律不好,教師花大量時間搞思想整頓或因學生精神狀態不好,聽課效率不高,學生與教師配合不默契,拖延了教學時間。有時偶遇課堂突發事件,教師需要及時進行處理,也會耽誤寶貴的課堂時間,導致拖堂。
其他原因導致的拖堂,如多媒體設備出現故障,黑板擦找不到了,粉筆沒有了,或者學校臨時有緊急通知等外界因素。
課間時間本來就很短,經過四十分鐘的緊張學習,誰不想輕松一下呢?下課的鈴聲一響,很多學生的心思早已飛出了窗外,哪里還聽得見進去老師喋喋不休的講話呢?有的學生喜歡利用課間時間消化一下上節課老師講的內容,預習一下下節課的新知識點,而老師的拖堂占據了所有的時間,致使學生無法及時對學習內容進行鞏固和預習,效率下降,喪失了學習的主動權,老師拖堂上課勉強講完也會成為無效的勞動。
聽課本來就是緊張的思維活動過程,當快下課時,大部分的學生的大腦轉為疲勞的狀態,連續的上課,導致眼腦等發脹、疲倦,特別需要利用課間休息時間放松一下身心,調整一下狀態,以利于更好地聽下一節課。下課鈴聲一響,就有一種自然的放松感,聽課的注意力很難集中,效果也可想而知。
對于經常拖堂的老師,學生從一上這門課開始就帶有一種“沉重”的心情,會對拖堂的老師產生反感和厭煩情緒,甚至會討厭這門學科。另外,有時候也會出現有趣的情景:拖堂的老師還在忘情地講著,而下節課的任課老師已經在教室門口提前侯課,門外的急著進去,屋里的卻不想出來,影響了同事之間的和諧。
從根本上杜絕“拖堂”現象,需要教師從新課程理念出發,不斷加強自身業務知識的學習,提高課堂效率,不占用學生的休息時間。從教師角度,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教師必須對教學活動有一個清晰、理想的安排,加強教學的針對性。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要設計恰當的教學目標,準確鎖定教學起點,科學設計教學過程,并注意教學過程的預設和生成。聽到下課鈴聲要立即停止一切教學活動。有時發揮過度下課時尚未講完教學內容,這時也要服從時間。
對教師來說,語言應用能力不僅影響著自己主導作用的有效發揮,還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避免拖堂現象,教師要不斷錘煉,強化語言表達能力,有效的保證教學環節的流暢、緊湊,這樣才能避免教學環節中松松垮垮的現象,才能降低教學時間的損耗。
精心的教學設計,不一定有順暢的教學過程,課堂往往會有一些非預設事件的出現,作為一名教師,要掌握靈活的教學應變藝術,更要有較好的教學機智,有駕馭課堂突發事件的能力。課堂突發事件往往會打斷教學,特別是學生的課堂問題行為無論是對自己、對同學還是對老師都造成消極影響,影響正常教學活動的進行。有相當一部分拖堂都是因為教師處理課堂問題不當,耽誤時間而引起教學任務完不成的。因此,加強對課堂的有效調控,是避免拖堂,提高課堂的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總之,教學是一門藝術,課堂就是教學的生命線,每一位教師都應該從新課程理念出發,把學生當成課堂的主體,在課堂教學中努力探索,避免“拖堂”現象,杜絕“拖堂”行為,真正讓課堂煥發出活力,提高課堂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