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漢祥
(廣東財經大學 國民經濟研究中心,廣東 廣州510320)
崗位輪換也稱作輪崗、工作輪換或職位輪換,是指保證組織工作正常開展的情況下,讓員工從一個崗位流動到另外一個崗位上工作,以改進人力資源管理問題的活動。當前競爭激烈,企業的人才培養教育迫切要求改進。在企業當中,員工可以在輪崗中獲得更多的相關知識與技能,在不同的崗位上鍛煉,掌握更多東西,成為復合型人才。企業要想尋求增收的空間,就要提高企業的勞動生產率,打造通用型人才,從而降低企業的生產成本。
對于崗位輪換,學者們進行了相關的研究。有代表性的有:肖鳴政和蕭志穎用文獻研究與訪談法,輪崗的應用條件、原理、類型、功能、問題、缺陷等進行分析[1]。袁新華從培養人才、控制風險、變相淘汰三個方面分析了輪崗[2]。王超等人以國有通信企業為例,分析了企業輪崗期基層員工參與的相關問題[3]。馮曉東分析了輪崗的四大原則及輪崗的相關工作流程[4]。張軍等人論述了崗位輪換的價值,詳細地分析了崗位輪換的各個流程[5]。章小波在職業生涯管理的基礎上分析了輪崗,揭示了三種不同性質的輪崗存在的現實依據[6]。馬勇將輪崗分為培訓新人、晉升提拔、人事風險防范、工作豐富化等四種[7]。楊國福提出了崗位輪換的原則、程序以及實施崗位輪換應注意的問題[8]。楊從杰等人從企業管理角度分析了實施輪崗的模式與步驟[9]。
綜上,國內對于輪崗的研究起步遲,多數研究事業單位,而對于商業性單位的研究缺乏。本文將從經濟學的視角、用通用性對崗位輪換發生的原因和經濟學效應進行分析。
資產通用性是指在至少不犧牲生產價值的條件下,一項資產可以與其他資產替換使用或者結合使用的程度。資產通用性的概念表明,一項要轉換到其用途上就要發生一定的成本,除非這個資產具有完全通用性。這里提出另一個概念:人員通用性。即至少在不犧牲生產效益的條件下,人員可以與其他生產要素相結合來進行生產的程度,或者說人員可以在不同的崗位進行生產活動的程度。
由于員工作為一種生產要素,他們也具有通用性。由于通用性的不同,因此在輪崗時所產生的成本也不同。通用性高的員工的輪崗成本會高低一些,通用性低的員工的輪換成本高一些。
本模型的假設條件:一個追求利潤最大化的企業,兩個崗位,兩個員工,員工在企業內部是可以自由流動的;企業的生產投入中,只有勞動即人員是可變的,其他的都是固定不變的;輪崗的成本為:員工a的輪崗總成本為Cf1,員工b的輪崗總成本為Cf2;崗位A上只有員工a,崗位B上只有員工b,雇傭員工a的總成本為C1,雇傭員工b的總成本為C2;員工a在崗位A進行生產時所能帶來的收益為R1,員工b在崗位B進行生產時所能帶來的收益為R2。故此時利潤分別為:π1=R1-C1,π2=R2-C2,總利潤為:π=π1+π2=(R1-C1)+(R2-C2)。
當發生崗位輪換時,會產生輪崗成本。我們假設企業把員工B配置在崗位A時的總成本為C1,假設企業把員工A配置在崗位B時的總成本為C2,員工a在崗位B進行生產時所能帶來的收益為R4,員工b在崗位A進行生產時所能帶來的收益為R3。故這里的利潤分別為π3=R3-C1,π2=R2-C2。考慮到有轉置成本,因此這個利潤還要扣除因為輪崗產生的成本。 故最終的總利潤為:π'=(R3-C1)+(R2-C2)-(Cf1+Cf2)。
在上面我們指出,由于通用性的不同,因此在輪崗時所產生的成本也不同。通用性高的員工的輪崗成本會高低一些,通用性低的員工的輪換成本高一些。在這里,我們不單獨討論每個員工的轉置成本,而是把他們的轉置成本(Cf1+Cf2)作為一個整體來進行討論,記為Cf。
結論1:員工的通用性決定企業內部是否會產生崗位輪換。企業為了提高生產效率或者防范某些風險比如人員的流失,他們就會花一定的成本來使員工具有一定的通用性。當員工的通用性所帶來的收益大于成本時,那么就會發生崗位輪換。否則就不會發生輪換。
結論2:當輪崗所帶來的收益大于成本則會發生崗位輪換。當π>π',企業不會使員工進行崗位輪換,因為員工的通用性比較低,轉置成本Cf比較高,而且輪崗后的凈利潤比較低。當π<π',企業會使員工進行崗位輪換,因為員工的通用性比較高,轉置成本Cf比較低,而且輪崗后的凈利潤比較高。
結論3:輪崗前后的利潤相等是發生輪崗的邊界。當π>π',企業不會使員工進行崗位輪換,布當π<π',企業會使員工進行崗位輪換。因此,企業內部發生崗位輪換的邊界是π=π',此時企業即可能開始進行崗位輪換。
上面的結論可以進一步擴展到一個企業內多崗位多員工的情況。
第一,成本效應。在崗位輪換中會產生很多成本,包括原有的成本和轉換的成本。而崗位輪換主要考慮的,還是轉換成本,主要包括適應新崗位的時間成本、進行培訓教育的成本、員工在新崗位由于還不適應所產生的錯誤成本、相關部門協調運作成本與管理成本、一定時間內的溝通成本、激勵不能參與崗位輪換的員工所產生的成本、不能參與崗位輪換的員工的漲薪或補貼或離職等成本。在原有的成本不變的情況下,由于這些轉換成本的存在,直接成為了企業是否要實行崗位輪換的動因。
第二,收益效應。輪崗的首先會改變員工的通用性,使得員工的工作呈現出多樣性,因此會使得工作專業化帶來的工作效率的降低,在一定的時間內可能會使得廠商的產出下降。對整個廠商而言,可能會由于輪崗而使得人員流動性更大,影響組織對一些復雜而又專業性強的技術的掌握,以及影響廠商的對某些知識的積累,同時還會影響廠商在長期的生產經營活動中所積累起來的經驗,可能會使得員工對本部門的歸屬感下降,還可能會影響整個廠商的軟實力。此外,由于員工在輪崗的過程中會存在一個適應期,員工的生產效率在一段時間內會處于一個低水平狀態。
第三,競爭效應。在崗位輪換發生之前,由于各個崗位的人員基本主要掌握的是與本崗位的相關知識、技能與信息,對這個崗位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壟斷,因此,輪崗前具有排他性,其競爭程度當然就相對低。然而,實行崗位輪換,使得不同崗位上的人也可以掌握本崗位上的相關知識技能與信息,使員工的通用性得以加強,會減少員工進入其他崗位的障礙,降低某些員工對某些崗位的壟斷性,會促使員工在更加相近的平臺上競爭,從而打破了這種壟斷,使得排他性降低,提升競爭程度,從而也就促進企業的效益的提升。
[1]肖鳴政,蕭志穎.當前管理人員崗位輪換的問題與改進[J].中國行政管理,2009(4).
[2]袁新華.談崗位輪換管理模式對企業經營的影響[J].企業家天地,2010,6.
[3]王超,孫小蕾.論企業輪崗期基層員工參與的順利實現:基于國有通信工程單位[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2,4.
[4]馮曉東.用崗位輪換培養全能員工[J].企業改革與管理,2010(5).
[5]張軍,王佳佳.如何成功實施崗位輪換[J].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10(8).
[6]章小波.崗位輪換:組織與員工生涯管理的雙贏策略[J].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1.
[7]馬勇.崗位輪換的分類與成功實施:基于目的的崗位輪換管理技術[J].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06,4.
[8]楊國福.崗位輪換:企業內部員工合理的橫向流動[J].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05,10.
[9]楊從杰,劉沖.工作崗位分享制在崗位輪換中的應用[J].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