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瑋
(廣東中煙工業有限責任公司,廣東廣州510385)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企業面臨的競爭越來越激烈。企業靠市場,市場靠產品,產品靠質量,這就意味著企業的運作、經營、戰略都將圍繞質量來展開。QC小組活動作為強調全員參與的全面質量管理的一種組織性的質量管理方法,強調證據,以事實為依據,用數據說話。在QC小組活動過程中,需要對小組所收集的大量數據進行整理、分析、判斷及優化,并得到一系列數字資料結論,以正確反映質量問題的偏差程度。隨著計算機應用和科學管理的日益深入,統計技術在QC小組活動中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并已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和顯著的經濟效益,充分顯示了統計技術在質量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所謂統計方法,是指有關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釋統計數據,并對其所反映的問題作出一定結論的方法[1]。統計方法一般分成描述性統計方法和推斷性統計方法兩類。描述性統計方法是對統計數據進行整理和描述的方法。描述性統計方法常用曲線、表格、圖形等反映統計數據和描述觀察結果。例如,將統計數據整理成折線圖或頻數直方圖等。推斷性統計方法是在對統計數據描述的基礎上,進一步對其所反映的問題進行分析、解釋和作出推斷性結論的方法。如控制圖,散布圖,假設檢驗,抽樣檢查等都屬于推斷性統計方法。
QC活動中常用統計技術可以分為老七種、新七種及其它工具。老七種工具偏重于統計,包括排列圖、因果圖、調查表、分層法、直方圖、散布圖、控制圖。新七種工具偏重于思考、過程分析,包括關聯圖、系統圖、親和圖、矩陣圖、矩陣數據解析法、過程決策程序圖法、網絡圖。此外,還經常用到頭腦風暴法、水平對比法、流程圖和對策表作為質量改進的技術。
在質量管理中,重要的是以數據說話,通過使用定性和定量的數據,尤其是使用統計技術作為工具進行分析,以實現質量改進。所以統計技術也是QC小組活動的基本工具和有效的創新手段。
QC小組活動要求以事實為依據,用數據說話。在QC小組活動中選擇準確且適宜的統計方法,對收集到的大量數據進行整理、判斷、分析并得出相關結論,從而掌握事物的變異性質、程度和原因,達到對過程實施控制和對質量變異提前預防;同時降低產品缺陷,預防和減少不合格品的發生,并為質量改進指明方向[2]。即QC小組必須具有應用統計技術、正確發現問題、找準改進方向的能力,這種能力往往決定了QC小組的活動質量和活動績效。
統計技術在QC小組活動中應用較為廣泛。目前,QC小組活動過程和QC成果總結中基本能夠應用統計方法,但QC小組對統計方法的應用程度和深度還存在以下問題:
QC小組活動成果在圖表和文字說明上能夠做到清楚、流暢、一目了然,但是存在文字表達過多的情況,特別是在選題和實施過程。
由于描述性統計方法的原理較為簡單,以及計算機處理工具(例如word、excel)的熟練應用,在日常的QC成果報告中我們可以看到大量常用的簡易圖(如:柱狀圖、餅分圖、折線圖、帶狀圖、雷達圖等)以及對策表和要因確認表,這些方法都是描述性統計方法的體現,并在質量管理活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對于推斷性統計方法由于班組人員對數理統計知識的欠缺及操作上的復雜使其應用十分有限且正確率不高。
在統計方法的應用過程中,不是積極用統計方法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而是基于QC成果的評審要求去應用。目前有部分QC成果是采用倒裝法寫成的,在QC成果總結的過程中才考慮存在的質量問題用什么方法解決,用何種統計方法顯示出來。這種現狀使得統計技術的使用人員不是積極主動用統計技術來解決QC小組活動中的實際問題,而是用統計技術來完成QC成果。
許多QC小組的年輕成員文化素質較高,能熟練使用計算機輔助工具中的各種高級統計方法,但由于他們缺乏實踐經驗,無法準確采集各種數據。而一些有經驗的員工手頭有足夠有用的數據,但他們不會使用計算機輔助工具對數據進行分析,確定質量改進點并發現各數據之間的相關性。這種情況致使統計技術的應用力不從心。
傳統的管理模式,突出的表現是在決策時習慣憑經驗進行過程控制。如果認識上有偏差,容易造成誤用、錯用或是形式主義。所以開展統計技術知識的培訓首先要從統計技術應用的意識教育入手,通過培訓使小組成員樹立正確的統計思想,認識到統計技術是QC小組活動的有效手段。
QC小組活動是發動全員參加質量管理的一種有效組織形式。要想持續開展此項活動,就必須堅持始于教育、終于教育的原則,根據不同層次的需求,針對各類人員文化水平的高低及從事工作的不同,以多種形式實施培訓。對于一些基礎較為薄弱,但自愿報名培訓的員工,組織基礎教育,講述內容以“老七種工具”為代表的、比較容易理解和應用的統計方法。通過培訓使那些有意愿參加QC活動的員工對一些基本的統計技術有一定的認識,學會如何收集數據,對數據作出相對簡單的取舍,勝任一些簡單的數據分析,幫助他們更科學地解決和預見一些常見問題。而對于QC小組活動的骨干員工,組織他們參加更高級的培訓,使他們學習更有深度的內容,學習對復雜的問題如何收集必要的數據并作出正確的分析,幫助QC小組在活動中走對方向,同時能夠指導小組其他成員更好的理解和運用統計技術。
隨著生產的社會化程度的提高,企業越來越需要QC小組成員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需要QC小組成員的創造性與創新精神。激勵作為一種積極、有益的方法與動力,能夠通過科學的方法激發QC小組成員的內在潛力,充分發揮QC小組成員的積極性與創造性[3],實現QC小組成員的自我價值。在QC小組活動中,可以建立激勵機制,讓員工體驗運用統計技術后帶來的工作效率和更好的工作質量,獲得更多的工作報酬,從而促進員工自發地學習QC活動程序和統計技術,不斷提高QC活動的質量,形成良性循環,推動QC活動向更高層次邁進。
統計工具及方法應用的程度及好壞直接關系到一個QC活動的科學性、客觀性,體現QC小組活動的意義和質量。一個習慣運用統計技術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QC小組,其決策的科學性、有效性也必然強于一般的QC小組,其走向成功的機會必然大于一般的QC小組。因此,QC小組應該堅持自覺應用統計技術,在取得經驗和獲得實際成效的基礎上由點到面,逐步擴大應用范圍,讓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和掌握統計技術,統計技術才能在QC活動中顯示出它的用武之地,從而有效的提升企業質量水平。
[1]中國質量協會.QC 小組基礎教材[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0.101.
[2]徐厥通,管松濤.加強統計技術在 QC 活動中的應用[J].質量探索,2010(11):48-49.
[3]林勤.淺談 QC 小組的激勵[J].福建質量管理,2007(10):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