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寒
(淮北市文化館,安徽 淮北 235000)
文化是民族的靈魂,是維系民族團結、形成民族親和力和凝聚力的思想基礎,是維護社會穩定,推動社會和諧發展的紐帶。人類歷史的發展證明,文化既是社會發展的結果,也是社會發展的動力。那么現時期在構建文明和諧的現代社會更要突出文化的引領作用,代表著城市文明程度的社區文化,以其內容的豐富多彩,形式的靈活多樣,及貼近群眾,貼近生活,自娛自樂的特點,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喜愛與關注,逐漸成為政府宣傳教育群眾,凈化社會環境,規范市民文明道德行為的有效載體,成為社會凝聚力、創造力的重要源泉和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
社區是社會的基本單元,是居民群眾的社會生活共同體。社區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區域范圍內,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社區成員在社區社會實踐中共同創造的具有本社區特色的精神財富及其物質形態。社區文化本質上是一種家園文化,具有社會性、開放性和群眾性的特點[1]。社區文化反映著一個社區的靈魂,影響著居民的價值理念和行動方式,主宰著人們的思維和行為,具有文化導向、約束、凝聚、激揚和輻射等功能,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發展社區文化,可以強化社區群眾的主人翁意識,倡導特有的健康的民風民俗,增強社區居民的歸屬感,維系社區良好的人際關系,提高居民的生活質量,因此加強社區文化建設既是城市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要求,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
社區文化不僅僅是指社區居民的文娛活動,還幾乎涵蓋了社區經濟和政治以外的所有社會現象。它既具有濃厚的地域性和群眾性,也具有多樣性和交融性,是一項具有廣泛群眾基礎的大眾社會主義文化。它在一定范圍內影響和規范著社區居民的行為習慣,具有一定的導向作用,通過傳播先進的社區文化可幫助居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通過倡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可引導社區居民的思維方式、行為習慣,使社區內逐漸形成健康向上、文明禮讓、互敬互愛的文化氛圍,樹立聯合好的社會風尚。
隨著社會結構的不斷變革以及人們生活方式的逐步改變,相鄰而居的社區居民往往“各自為政”,甚至“老死不相往來”,居民之間相互溝通交流的少了,人與人之間產生隔閡的情況多了,引發矛盾的機率增加了,而開展形式多樣的社區文化可以把社區居民聚集在一起,通過為居民提供更多的交流與參與的平臺,增進了了解,溝通了彼此間的感情,增加了認同感,逐步發展居民相互關愛、相互信任的情感聯系,使社區居民感受到社區大家庭的溫暖、友善,從而促進社區居民的和諧融洽,減少社會矛盾產生,對維護社會穩定、構建和諧社會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各個社區內通過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各異的社區文化活動,吸引社區居民參與到社會文化生活中來,在文化活動開展過程中,居民既是策劃者,又是組織者,既是表演人員,又是觀眾評委,完全是一種自娛自樂、自我教育的群眾文化活動。不僅極大的激發了社區居民的參與社區事務、社區管理的積極性,還能使居民身心得到愉悅,增加社會自豪感。人民群眾的精神需求得到了滿足,從而進一步從心理和文化層面增強居民對社區以及對社會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這對于構建和諧社無疑會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社區文化建設水平是衡量一個國家城市化水平、現代化程度和一個民族文化教育素質高低的重要標志。我國的社區文化建設雖然總體呈現良好的發展態勢,但與社會發展總要求和社區居民實際需要相比,還存在亟待改進的不足之處:據2011年統計數字表明,社區文化設施缺口較大,全國6524個街道中,共有街道文化站4545個,沒有文化站的占30.33%;全國83370個社區居委會中,共建有社區文化活動室37732個,沒有文化活動室的占54.74%。社區文化投入嚴重不足,全國城市社區文化活動室獲財政撥款4.08億元,平均每個活動室僅1.08萬元,按城鎮人口計算人均僅為0.7元[2]。此外還存在沒有行之有效制度保證、文化資源效率低、社區文化隊伍建設嚴重滯后,缺乏專業人才及社區文化活動內容單一,形式單調不能滿足社區居民精神文化需求等問題。
各級政府作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的主導者,要提高認識,明確社區文化建設的重要性,立足實際,制定切實可行的社區文化建設規劃,明確社區文化建設的目標、任務,完善社區文化建設財政投入機制和人才保障機制,完善城市社區文化管理機制,完善考核、激勵機制等,才能有效避免目前多數社區出現的文化活動行政化,重形式、輕內容,重過程、輕效果的不良狀況,進而真正實現通過社區文化建設將我國廣大社區建設成為管理有序、服務完善、文明祥和的社會生活共同體[3]。
現階段,社區文化活動經費基礎設施嚴重不足,而且各社區專門為開展社區文化活動配套建設的場所極少,這嚴重制約了社區文化建設的發展。提供公共服務是各級政府義不容辭的職責,因此,無論是社區文化設施的建設、設備的維護,還是在人員培訓、活動經費上,政府財政都應當給予適當投入,但是單靠政府單方面的投入也是不夠的,所以各個社區還要拓寬資金來源渠道,吸引社會力量參與。既可以吸收社會閑置資金參與社區文化建設,也可以整合轄區內單位或企業的文化資源、設施,為自己所用,同時對社區事務中的部分服務項目提供合理的有償服務,用以彌補資金不足,此外提高社區內現有文化設施的使用效率也是內涵式的擴大社區文化生產力的一種方式。總之,整合社區資源,建立資源共建、共享機制,拓寬社區文化資金的來源渠道是解決社區文化建設資金短缺的有效途徑。
社區是社區文化的生存地、生產地和傳播地。小區居民長期生活、學習、工作在同一空間,彼此之間相互交往、溝通和影響,造成了特定的社會關系,形成了一個小社會。社區成員在共同的生活實踐中所構建的各種生活方式能反映居民的共同思想意識和心理狀態,這種群體意識就形成了各個社區獨特的 “社區”精神,反映著社區文化的靈魂。在構筑獨特的社區精神的過程中,要開展適合社區居民家庭共同參與的文化娛樂活動,如親子運動會、家庭手工藝展等活動,讓社區居民占據主導地位,參與社區文化建設的決策、組織等過程,充分調動每個家庭的參與熱情,在活動中促進交流互動,增進感情聯系,塑造共同記憶,增強歸屬感、認同感,逐漸形成符合本社區居民物質與精神需求的獨具特色的社區文化,這樣才能讓社區文化富有生命力,才能蓬勃的開展起來。
社區文化事業的發展,離不開一支素質高業務強的人才隊伍,但目前我市社區文化工作基本處于一種自發狀態,主要靠一些愛好文藝的熱心居民,其中多數是離退休老同志組織在一起自由活動,形不成規模和聲勢,對社區居民難以產生吸引力,影響了居民的參與熱情。要改變社區文化工作萎靡不振的現狀,首先要建立一支素質優良的社區文化隊伍:(1)落實社區文化專干制度,各社區配備1-2名文化專干,由熟悉社區情況、熱心社區事務的文藝愛好者擔當,對社區文化專干在待遇、培訓政策上要有一定機制保障;(2)對社區內的文藝愛好者摸底排查,登記造冊,建立社區文化人才隊伍;(3)和各地文化館“文化輔導員”制度相銜接,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由文化館安排各專業老師對社區文藝愛好者開展針對性的輔導,盡快提高社區文化隊伍的業務水平;(4)招募社區文化志愿者組織和參與社區文化活動,增強社區文化活動的吸引力。
綜上所述,文化是城市的靈魂,是城市的形象。社區是城市的細胞,是城市文明發展的基礎,社區和諧了,城市和諧就有了保障,社會和諧就有了希望,構建和諧社會需要先進文化作為引導,離不開社區文化建設社區文化建設在城市建設中有著不可替代的顯著位置,它的發展繁榮不僅是城市社區工作的客觀需求,也是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更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奠基石。
[1]百度知道[OL].
[2]施耀忠.大力推進社區文化建設 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OL].人民網,2011-11-10.
[3]馬海燕.城市社區文化建設的意義及對策研究[J].北京城市學院學報,2009(6)(總第 9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