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桂云 宋白玉
(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江蘇句容212400)
高職數字電子技術是電氣自動化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程之一,其主要內容包括五大模塊:模塊一數字電路基礎知識,模塊二集成門電路及組合邏輯電路,模塊三集成觸發器及時序邏輯電路,模塊四脈沖的產生與整形,模塊五數/模轉換與模/數轉換[1]。 數字電子技術課程理論性強,部分內容較為抽象,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邏輯代數基礎。另一方面,近年來高職類院校學生整體素質呈現下降趨勢,數字電子技術課程的授課難度逐漸加大,傳統電子技術課程教學中理論講解多實踐課時少,重視器件基礎性原理和概念的講解,基礎電路多實用電路少,與后續課程出現斷層,器件的類型、參數的計算、選用等內容少,學生對課程實際應用能力差。 教學安排上多是先理論再實踐,在理論理解不好的情況下學生往往對實踐內容缺乏動手的興趣,出現理論難實踐弱的情況,學生學習興趣低。 基于以上情況,課程組教師對企業進行調研,并與后續課程教師進行座談,了解各方面對數字電子技術課程的需求,并根據高職教育技能型人才培養目標,確立基于項目導向、任務驅動、側重技能的“教學做合一”教學模式的改革思路。
“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事怎么做就怎么學,怎么學就怎么教; 教的法子根據學的法子, 學的法子根據做的法子。 ”“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學的是學生。 從先生對學生的關系說,做便是教;從學生對先生的關系說,做便是學。 先生拿做來教,乃是真教;學生拿做來學,乃是實學。不在做上用工夫,教不成教,學也不成學。”[2]以此理論基礎為指導的“教學做合一”教學模式要打破原有教材的系統性,將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在時間、空間上融為一體,實現“在做上教,在做上學”,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以此來提升教學效果。 “教學做合一”教學模式同時也是項目教學法、案例教學法和情景教學法的相互融合和滲透。
3.1.1 采用“教學做合一”教室
改革數字電子技術教學以往采用的多媒體教室教學與數字電子技術實訓室實踐交替進行的教學模式。這種傳統教學方式沿襲先理論后實踐的做法,實踐和理論在兩個不同的空間和時間完成。 等到數字電子技術實訓室操作時,基礎差的學生可能忘記了多媒體理論課的學習內容,難以完成實踐操作。 而“教學做合一”教室是將多媒體設備配裝在數字電子技術實訓室里,實現“在做上教,在做上學”。
3.1.2 教學內容項目化
我們打破原有教材的系統性,將理論內容與實踐內容有機地揉合在一起,組合成若干模塊化的教學項目,用任務驅動法完成教學任務。具體而言就是,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方式,學生通過設計和制作一個特定的“產品”(例如四字燈箱的設計與仿真)來實施教學,將此項目劃分為若干任務,每個任務的完成配有必要理論知識的講解。
3.1.3 增強師資力量
“在做上教”要求教師在自身素質、教育教學思想和教學方法手段等諸方面都要貫徹這一思想。“在做上教”對教師的課堂教學技能和實踐教學技能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數字電子技術是一門實踐性和理論性都很強的課程,因而建立一支雙師型的教師隊伍是教好這門課程的基礎。
本文以教學項目——數字鐘的設計與仿真[3]為例來進行說明。
步驟一:結合數字鐘在計時、自動報時及自動控制等領域中的實際應用,讓學生對數字鐘產生興趣,然后再提出教學項目。
步驟二:簡單介紹項目的內容、特點、目標要求、考核標準,并用事先準備好的“示例”演示或以PPT 方式顯示項目目標,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步驟三:將整體項目分解為單元任務。例如數字鐘是由時鐘源、計數器、譯碼顯示、校時電路和整點報時五個單元任務組成。單一知識點先易后難講授。 例如在完成時鐘源這個單元任務時,先介紹555 定時器,再介紹用555 定時器構成的時鐘源,完成必要理論知識的講授。
步驟三:單元任務實驗操作。 學生利用仿真軟件,完成操作訓練。
步驟四:綜合應用訓練。由學生個人或小組,將各部分功能電路連接成為項目總電路,整機調試。進行整機仿真實驗時,學生需要記錄所出現的問題及解決的方法。 并進行歸納總結,達到理論知識的理解和鞏固。這一過程中,教師為學生解答疑難問題,教師要注重在這一過程的指導作用,引導學生完成實踐驗證,同時,指導學生如何深入挖掘內在的知識點、如何進行調試、功能擴展等。
通過實踐檢驗,教學過程采用“教學做合一”教學模式的班級的學生,接受新知識的能力和動手能力均有所提高,學生反映效果較好。
本文通過對高職數字電子技術課程教學現狀分析,提出了“教學做合一” 在高職數字電子技術課程中應用的保障條件以及實施方案。實踐證明,“教學做合一”在高職數字電子技術課程中具有很好的應用價值。
[1]楊志忠.數字電子技術(第3 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徐明聰.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M].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09,3.
[3]朱祥賢.數字電子技術項目教程[M]. 機械工業出版社,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