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潔
(南寧市衛生學校,廣西 賓陽 530409)
從2009年開始,不少中職學校正積極轉變觀念,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與時俱進地開展形式多樣的德育課程改革,構建了以職業為中心、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以學生為主體、以生活為基礎、必修與選修相結合的德育課程體系框架。中職德育課程不管如何改革,最根本的目的是要擺脫傳統德育課教學高高在上、遠離學生,牽強、空洞地說教,課堂枯燥、乏味的弊病,讓德育課堂充滿活力,充滿魅力,吸引學生。學生喜歡才是硬道理。
在中職德育課程改革的浪潮中,教師要如何做才能打造學生喜歡的課堂?結合筆者的教學實踐,談以下幾點看法。
“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已對我國社會發展產生了極為深刻且非常重大的積極作用。教育的對象本身就是人,所以我認為教師在德育課程改革中要解放思想,貫徹落實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就要以“以學生為中心”,堅持“以教師為主導”,堅持“以問題為紐帶,以活動為平臺,促進學生發展”[1]。
“以學生為中心”就是課程改革要從學生實際出發,尊重和相信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發展。要做到“以學生為中心”,我們應該做到以下兩點:
1.1.1 教師要尊重和關愛學生
每一個學生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獨立又獨特、具有無限發展的潛能、具有自我調節機能的生命,因此教師要尊重、理解和關愛他們。我們要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給予學生自由的時間和空間,解放他們的個性,關注他們的情感、需要和體驗,與學生進行心與心的交流,給予學生充分的寬容、理解、關懷和鼓勵,努力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發展。
1.1.2 課堂教學要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為主體
從知識本位到能力本位發展是職業教育課程發展的趨勢,所以教師要以學生的職業能力為本位確定教學目標,以職業活動為基礎設計教學內容,以學生為中心設計教學活動,運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頭腦風暴、項目教學、模擬教學等行動導向教學方式,努力為學生營造民主、平等、和諧、寬松的課堂氛圍,從而讓學生在內化、體驗、認同、實踐中變得好學、樂學、善學,也從而改變傳統德育課堂教學 “假、大、空”的弊病。
“以學生為中心”絕非否定教師的主導地位,反而只有教師的主導作用發揮得好,學生的中心地位和主體作用才能真正實現。教師的主導作用是表現在對學生學的主導,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的激發者、輔導者、各種能力和積極個性的培養者,教學的重點放在如何促進學生“學”,從而真正實現“教“是為了”不教”。要發揮好教師的主導作用,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1.2.1 教師要理解德育課程改革的內涵,樹立教育的新理念
古戰書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我們則是課程要改革,理念須先行。如果我們教師沒有真正理解德育課程改革的內涵和要求,沒有樹立 “職業教育是以能力本位為核心”、“以學生為中心”、“以人為本”的教育新理念,我們就會在課程改革中陷入“穿新鞋走老路”的誤區,課程改革就難以真正實行,德育課堂依然很難吸引學生。
1.2.2 教師要學會“偷懶”
課堂教學是師生的雙邊活動。教師在課堂上滔滔不絕,搞“一言堂”,滿堂灌,學生根本沒有時間和機會思考,學生學得被動,很多知識如“水過鴨背”,學得不牢靠。教師在課堂上要注意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懶”教(少講精講)“勤”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勤動手勤動腦、學得愉快、學得深。教師的“懶”是以教師的無為或少為來達到學生有為的教育最高境界[2]。當然教師要想在課堂上“偷懶”,就必須在上課前“勤快”,要花更多的功夫去思考、去設計教學如何讓學生多“動手動腦”。
古今中外的學者早已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思考能力形成普遍的共識。孔子曰:“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殆”。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說:“學習知識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學習需要思考,社會需要思考,國家強大需要思考。當然思考需要啟迪,思考需要培養。所以德育課教師在備課時要注意把教學內容精心設計成難易適度的問題(既有指向性,又有開放性,),課堂要以問題為紐帶教學開展教學,鼓勵學生提出不同的見解,鼓勵學生由能回答老師的問題向自主提出問題發展。教師在設疑時要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實際以引起學生思考的興趣;教師提問時要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不要太心急;問題難度適宜,應在學生智力“最近發展區”內,“跳一跳,能摘到”。注重運用問題教學法,能使廣大學生在思考中成長,在成長中進取,在進取中作為,這就是所謂的“芽而后莖,莖而后葉,葉而后花,花而后果”。
例如,在進行“市場配置資源的缺陷”這一環節的教學時,我設置一個問題要學生進行探究:如果你有機會在學校附近開一家小店,主要的顧客是本校同學,你會選擇什么樣的項目來經營?學生興致勃勃地討論,并且寫下了自己的選擇。我把所有學生的選擇進行統計并公布結果,當他們看到85%的人選擇了食品行業時,都很震驚。為什么會這樣?怎樣才能理性地投資?學生急切地想知道答案,有些已經在主動思考了。于是,在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的驅使下,我順利完成要講授的內容。
特級教師魏書生說過:“要珍惜學生心靈中閃光的東西,以他們自己的光芒,照亮自己的黑暗”。德育課堂的主角是學生,我們的課堂要通過一個個生動活潑的活動設計,如角色扮演、模擬法庭、拓展游戲、小組競賽、案例分析等,為學生提供一個個思維碰撞、情感交融、人格成長的平臺,德育課也就成為學生喜歡的課堂。
例如,在進行“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的教學時,我先讓學生看一組攝自校園的不尊重人的鏡頭,然后問學生是否贊成鏡頭中人做法,如果自己碰到這種情景,會怎么做?要求每組學生設計一個短劇并表演。每組學生在活動中“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通過合作交流,智慧碰撞,實現自我教育、自我成長。
在商界,“顧客就是上帝”,很多商家注意傾聽“上帝”的聲音,用多種手段了解消費者的需求,滿足消費者的需求,經營從而獲得成功。聯想到我們的教學,學生就是我們的“上帝”,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為了一切的學生,應該是老師的職責。因此,教師要善于傾聽學生的聲音,讓學生滿意我們的課堂。因此,教師放下架子,要多多走到學生中,聽聽他們的意見和建議,必要時還可以針對課堂教學對學生進行相關的問卷調查。教師還應該堅持撰寫教學后記,及時反思。教師要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是否順應課程改革,反思自己的教學設計是否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反思自己的教學方式是否促進學生職業能力的形成。通過以上方式,有助于教師自省自勵,不斷提高自身修養和業務水平,才能把德育課上得越來越精彩。
古人云“親其師,信其道”,如果學生不喜歡上課的老師,自然對他的課不感興趣。因此,德育課教師要不斷提升個人魅力,做個學生喜歡的老師。
如果一個老師教學業務水平差,課堂上吸引不了學生。就像毛澤東所說,“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不行的”。這樣的老師不加強學習,在學生心目中是沒有任何地位的。
有些教師把“師道尊嚴”看的重,做派生硬,上課就上課,平時不與學生交流,更不要說與學生打成一片了,這樣的老師學生不但不喜歡內心還生出反感。教師要永遠保持一顆童心和真心,走近學生,與學生平等交流,“亦師亦友”。
德育課要實現“以人育人”的目的,教師的人格魅力最重要,教師應該是追求“真、善、美”示范者。每一次上課我會滿腔熱情,精心做好準備,制作精美的課件、教學語言生動幽默、課堂活動有趣……這些都能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愛崗敬業”,有利于學生樹立“干一行愛一行”的職業信念。“學高為師,身正為范”,上課時我儀表端莊、舉止文明、平等待人、好學多思,遵守教師的行為規范,努力發揮著對學生的人格形成的引領作用[2]。
教師要走進新時代、與時俱進,要有一顆年輕的“心”,對學生“留心”、“用心”。留心學生關注的新潮事物,有心拉近與他們的距離。“90后”的學生們已經對死摳書本、老學究式的教師不以為然。教師不斷更新知識,常說“時髦”的話,課堂才情趣濃、魅力足。
[1]王里蘇.課堂教學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J].思想政治課教學,2008,9:20-22.
[2]管宏斌.教師人格魅力:德育的無形資源[J].教育實踐與研究,2006,5: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