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亞杰
(白城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吉林 白城137000)
在我們生存的這個世界中,我們到處都可以看到“適者生存”的范例。 這里所提到的“適者”,就是有能力,有力量的人。 這種力量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來源于合作的,那么什么是合作呢? 所謂合作指的就是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個體為了實現共同目標而自愿地結合在一起,通過相互之間的配合和協調而實現共同利益,最終個人利益也獲得滿足的一種社會交往活動。 而合作意識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 “團隊精神”,是指個體對共同行動目標及其行為規則的認知與情感,它是合作行為產生的一個基本前提和重要基礎。 隨著我國教育制度的改革,在提倡全面提高大學生個人綜合素質之余,我們不難發現,在他們當中,有很多人不懂得合作、不會合作,還有一部分學生是重競爭而輕合作。缺乏合作意識,既不利于其素質的全面提高,也不利于其更好地適應未來社會的生存和發展。
目前,我國的教育評價體系主要就是擇優錄取,所以所有類似于中考、高考研究生考試等重大的考試基本都是考查學生個體之間存在的差異,體現的是不同個體之間的競爭。 這就意味著學生之間在面對相同利益時是相互排斥而非相容的。 所以在實際的學習過程中,部分學生可能會故意擾亂他人,抬高自己,即所謂的非正當競爭。成長于這種環境中的學生就很容易產生一些錯誤的競爭觀念,從而缺乏合作意識。
現在的學生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在家庭中長期處于中心地位。 在家長的溺愛下,很容易形成各種自私、任性、驕傲和不合群等現象。 在處理問題時,常常愿意以自我為中心,與他人交往缺乏合作意識,不善于與同齡人交流與合作。
我們現在所處的這個社會到處都存在著競爭, 競爭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競爭的氛圍越濃,競爭的意識就越深入人心。這樣在某種程度上就會淡化人們的合作意識,人們有時候甚至可能只記得競爭的重要性,而忽略了合作的重要性。
在我們的生活實踐中,我們不難發現,單個人的力量總是有限的,而集體的力量卻是無窮的。我們每個人的生存和發展是離不開相互合作的,合作是人的內在需求。 當今世界絕大多數的發明和創造實際上都是群體攻關的結果,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合作能夠產生力量,合作能夠達到個人無法實現的目標。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天堂和地獄”這個故事,有人問天堂和地獄的區別是什么。 教士把這個人領進了一個房間,只見一群人圍坐在一口大鍋旁,每人拿一把湯勺,可勺柄太長,盛起湯也送不到嘴里,一個個眼睜睜地看著鍋里的食物餓肚子。 教士又把他領進另一間屋子,同樣的鍋,人們拿著同樣的湯勺卻吃得津津有味。 原來他們是在用長長的湯勺互相喂著吃。 教士說:“剛才那里是地獄,這里是天堂”。從這個寓言故事中,我們會發現,如果人與人之間相互合作,相互幫助和支持,人間就是天堂;如果人與人之間相孤立、相互傾軋,人間就是地獄。 所以說,合作首先是一種生存的需要。
合作意識是現代知識經濟社會不可缺少的重要素質,也是我們追求發展的一個必不可少的條件。只有學會合作,才能與社會相適應,被社會所接受。 具有較好合作意識的人,在生活工作中能夠獲得很多朋友,這樣可以提高工作的效率,減少阻力,最大限度地獲得收益,增加成功的概率。是否具有合作意識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會直接影響我們的工作成效以及生活的幸福指數,是當代大學生適應未來職業生活的一種基本能力和職業素質。
人的合作意識會隨著人的年齡增長和行為活動能力的增強而逐漸發展。合作意識需要通過某種活動,通過人與人的交往過程,通過共同完成任務以及成果的分享和共擔責任來培養。
一個人的世界觀、 人生觀和價值觀對人的一生會有很大的影響。當代大學生在生活中往往會表現得比較自我。要想讓他們在學習生活以及未來的職業生活中真正懂得合作,善于合作,首先必須使他們認識到合作的重要性,所以必須從根本上強化他們的合作意識,以教育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合作觀。當然,社會發展的因素也不能被忽略,社會中巨大的競爭壓力也對其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如果說競爭是社會進步的動力,合作就是動力的潤滑劑。 所以在教育過程中我們要注重向學生傳遞合作的重要性。 例如中國革命取得的偉大勝利,就是中國廣大人民群眾萬眾一心,精誠合作的結果,我國航天事業取得的驕人碩果,都是各個階層的工作人員齊心合力,團結合作的智慧結晶。通過教學中的不斷引導, 幫助大學生從內心真正認識到合作意識的重要性。
團隊心理拓展訓練活動主要是運用心理學的相關基本原理,借助于體驗式培訓作為手段的一種心理行為訓練方式,用于提高當代大學生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水平。 通過設置一些符合組織團隊建設,個體情景應對的相關內容,讓參加訓練的大學生在特定情景中得到合作情緒體驗,在團隊合作中增強對團隊的了解、溝通和融合,從而調整個人行為,實現團隊的有效合作。
俗話說“實踐出真知”。在大學校園中,我們可以成立“愛心組織”、“志愿者團隊”、“合作學習小組”等,通過這些社會實踐活動,可以讓大學生深深地感受到生存的艱難以及積極參與合作的必要,從而獲得積極的合作情感體驗, 尋找能夠實現有效合作的基本條件和基本方法,使他們在參與這些社會實踐活動后能夠主動合作,善于合作。
[1]詹星.論當代大學生合作精神的培養[J].惠州學院學報,2006,8.
[2]李衛東.大學生合作精神的培養與思考[J].廣西大學學報,2001,12.
[3]魏萍.大學生團隊精神培養的有效途徑[J].河海大學學報,2007,9.
[4]王君毅.論當代大學生的成功教育[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