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霞
(蘇州工業園區服務外包職業學院,江蘇 蘇州 215123)
伴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和改革開放的深入,我國企事業單位對審計人才的素質和能力要求越來越高,為適應市場的需求,各高校開設了審計學專業,培養適應信息化、符合市場經濟要求、具有深厚的審計理論知識和較強的審計軟件操作技能的復合型審計人才。在審計人才培養快速發展的同時,國內產業轉型升級戰略的實施與新的審計行業規則、標準的制定對高校學生的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課程體系是人才培養的關鍵和核心。作為教育的重要平臺,課程體系與教學過程如何順應社會對應用型審計人才知識結構和技能的需求,彰顯應用型的教學特色,直接關系到審計學專業的教育質量和教育目標的實現。從課程體系的沿革來看,隨著審計人才培養不斷得到重視,很多應用型高校的學者都做了探索性研究,提出了工學結合、行動導向、任務驅動等多種課程體系構建的方法,并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如余江濤提出“為充分體現高職教育教學特色,必須以培養學生基本素質和專業技術應用能力為主線設計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構建工學交替進行的課程體系”。郭云輝主張“高校是培養審計人才的搖籃,要實現這一人才培養目標,需要從多個方面進行考慮,課程設置的合理與否是影響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因素。”筆者認為,應用型專業課程體系的核心是授課內容的“有用”和學生的“會用”,合理安排專業課程體系,力求使學生所學的知識有用且會用。
隨著新審計準則與審計準則體系的實施,以及企業經營環境的不斷變化和經濟活動的日益多樣化,審計環境也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相應的,審計理論與實務也產生了新的變化,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具有較強實踐能力的審計學專業人才也成為迫切需要,這就對高職審計學專業課程的教學提出了新的挑戰,審計學專業課程的教學模式及教學理念的調整和創新勢在必行。另一方面,近年來,由于高考生源大量減少、辦學理念、師資力量、辦學經費等面的限制,審計學專業課程體系的改革進程緩慢,存在不少問題,如忽視了職業需求、崗位能力的培養;必修課比重較大,任意選修課的比重較小,限制了學生的個性發展。著眼于新世紀知識經濟對人才知識結構、能力結構的要求,課程體系的制定應立足于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融入國家職業資格標準,促進課程結構體系整體優化,以增強學生的社會適應性,培養出真正的高素質應用型審計學專業人才。
職業標準是指在職業分類基礎上,根據職業的活動內容對從業人員工作能力水平的規范性要求。與審計相關的職業標準有:助理審計師、審計師、高級審計師、國際注冊內部審計師等。根據就業定位,在進行教學開發時,主要鎖定助理審計師和審計師兩個國家職業標準。
課程體系是基于專業的培養目標而對所有課程進行合理組織和編排而形成的結構序列;其結構的合理與否就會決定著專業能力結構的合理性與實現程度。在對審計就業崗位進行定位和對職業標準進行選擇之后,構建以工作崗位職業能力培養為中心,以“學科-應用”為導向形成“公共素質課、公共技能課、職業知識課、職業技能課、職業拓展課”五大模塊的課程體系,積極推進課程模塊化改革。
1)以適應社會需求為基準。在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高校培養出來的學生應具備較強的職業適應能力,應用型高等教育也應主動出擊,積極尋求社會的需求點,在專業的課程體系設置上要面向市場和學生的實際與未來發展的需要,為學生的就業做好準備。
2)以能力培養為中心。在教學中注重學生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從課程的開發、內容和評價標準等方面要能體現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把教育的目標從強調理論轉向強調實踐,更關注培養學生的一般技能和創新能力,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與實際動手、交流溝通和表達能力等。
3)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可持續發展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人的終身發展的內在需要,現代教育要能讓學生掌握科學的方法,去不斷探究與發展新知,具備自主學習、主動適應社會的能力。
課程體系改革的目標就是使學生既有較強的實踐能力又有較大的就業彈性和廣泛的適應性,改變傳統的“學科本位”課程觀,朝“多元整合型”方向發展,形成一種“多元整合”的課程體系。切實保證“雙證書”目標的實現。
根據人才需求分析,審計學專業是面向會計與審計領域的一線崗位,培養擁護黨的基本路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職業道德,具有終身學習理念和本專業綜合職業能力,具有團隊意識和協作精神,掌握會計與審計行業會計、審計理論知識與基本應用和基本技能,熟練工業企業、商業企業、機關事業單位、會計師事務所日常業務運作,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能迅速投入到會計、審計一線崗位的工作,從事出納、應收/應付會計、費用會計、成本會計、內部審計、外部審計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的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就業能力、創業能力、學習能力,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高層次復合型創新型技術技能人才。
本專業學生主要面向中小企業、會計師事務所、稅務師事務所等行業、生產企業和經營單位,從事內部審計、外部審計、會計核算、稅收籌劃等工作,并且具備一定的職業升遷與終身發展能力。
審計行業基層業務及管理崗位群的任職要求是設置專業課程的基本依據之一;可以通過校內專任教師、行業專家對不同崗位工作任務的分析和專業教學團隊到企事業單位的調研總結提煉獲得。根據專業培養目標優化知識和能力結構,參照職業標準和崗位群,構建包括綜合素質類課程與職業能力類課程的“五大模塊”課程體系。課程體系的構建具體如表1所示。
在課程體系中,把職業資格標準和就業崗位的要求引入進來,考慮了人員后續教育的需求,理論與實訓相融合,保證實踐技能的系統化,通過財務外包綜合會計實訓、審計綜合模擬實訓和工學交替頂崗實習培養了職業素質和職業能力,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管理能力、創新能力;課程的動態選取和更新的“新穎”和“實用”的專業內容滿足了社會、企業、學生的多樣化需求,根據審計崗位群的選取和組織了從基層審計崗位到審計管理崗位的課程體系,保證了專業課程體系的科學性和完整性。
綜上,高職院校應認清職業資格標準和就業準入制度所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加快專業改革中的技能培養與職業資格標準的有效銜接工作,把職業資格標準融入課程體系作為專業發展機遇的重大戰略,積極推動職業資格標準的不斷發展與完善,為經濟建設培養更多更好的高技能應用型人才,讓學生成為真正的高層次復合型創新型技術技能人才,提高學生就業競爭力和增強崗位適應能力。
[1]周國炳,周純江,屠立.職業資格標準融入高職課程體系的實踐[J].機電技術,2009(3).
[2]張春.高職院校會計專業崗位化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改革研究[J].財會通訊:綜合版,2011(2).
[3]馬娟.會計專業審計課程教學改革的理念思考與實踐探索[J].財會通訊,2011(2).
[4]劉德運.關于審計學科建設的幾點建議[J].山東經濟,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