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萍
(白城師范學院,吉林 白城 137000)
課程體系是一個系統,是諸多課程相互聯系而構成的整體,只有全面整體的課程體系,才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因此課程體系構建應從大局著眼,處理好以下幾種關系:
由于過去的本科課程過分地強調專業教育,導致了學生知識面狹窄。對此,愛因斯坦曾經提出了尖銳的批評。他說:“通過專業教育,他可以成為一種有用的機器,但不能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要使學生對價值有所理解并產生熱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須獲得對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鮮明的辨別能力。否則,他——連同他的專業知識——就更像一只受過很好訓練的狗。”[1]
通識教育課程與專業教育課程并不矛盾,本科生應在守住專業的同時,通過通識教育課程的學習,首先學會做一個有素質的人,其次學會做一個有素質的社會人,最后做一個在特定領域有素質的社會人。
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的統一,是現代人基本素質的體現,兩者本質上是相通的。從某種意義上說,人之所以是萬物之靈,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獨特的精神文化。簡單言之,是尊重人的價值,尊重精神的價值。人文教育課程是集中表現人文精神的知識教育體系,它關注的是人類價值和精神表現。[2]
科學教育課程就是要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人文教育課程與科學教育課程本質上是相通的,都是為了共同的目標,將學生培養成為兼具科學與人文精神的“完整的人”。因此,在高校課程的分工與配合中,這兩種教育應該貫穿課程體系的始終,同時作為課程實施者的教師也應兼具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
我們通常的學校課程,是指明確的、事先編制的課程,也稱顯性課程,相對于這些教學課程,學生們還體驗了一種非正式的、沒有或較少事先策劃的、也沒有書面文本的課程,即隱性課程。事實上,隱性課程與顯性課程同樣重要,隱性課程能很好地達到某些教學目標(特別是在品質、習慣、態度方面),并比顯性課程的明確目標能保持得更久。[3]
因此有學者指出,“課內打基礎,課外出人才”;“課堂教學是學生成才的土壤,課外活動是學生成才的雨露陽光”。在高校,有些教育工作者并沒有把課外教育因素看作學校課程體系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沒有把它與學校課程的完整性聯系起來。這種認識和做法不利于學習者全面發展。[4]
長期以來,本科課程體系中存在著忽視實踐性環節的傾向,理論性課程和實踐性課程的比例關系嚴重失調,相對于理論性課程的系統性,實踐課程則處于分散的從屬地位,形式單一,綜合程度不高,并且與理論相脫節,導致當代大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應用能力缺失與社會發展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為此,在本科課程體系的構建中無疑要切實加強實踐性環節,轉變實踐課程依附于理論課程的觀念,建立起科學、完整和相對獨立的實踐課程體系。[5]因此高校應關注學生的課程實驗、課程設計、畢業設計、見習、實習、社會實踐、科技活動等環節,各環節相互聯系,融為一體。
高校作為高等教育的專門機構,有著多方面的功能,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今天,高校首先依然要發揮教育的主要功能,即文化的傳承。其次,從宏觀角度看,講授任何一門課程的同時,都是在進行文化的傳承。因此,文化這一主旋律將貫穿高校課程體系的始終。
擴招之前,高等教育的代名詞是精英教育,擴招之后,高等教育的代名詞是大眾化教育,除去研究型大學,雖然大部分高校不以培養高、尖、精的人才為主要任務,但不斷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是高校永恒不變的宗旨,因此構建課程體系要體現高校引導學生求真、求善、自我提升的功能。
少數研究型高校實行精英教育,為社會培養高級專門人才,而大部分高校實行大眾化教育,為社會培養高素質的普通勞動者,達成為區域政治和經濟等方面服務的目的,進而推動社會的發展。
目前高校課程體系的主要問題就是忽視學生個體的需要。首先,課程內容陳舊;其次,課程實施觀念、方法落后。學生總是疲于應付課程學習和考試,創新能力和綜合能力欠缺。這種傳統的實施方式和觀念深深植根于人們心理結構中,一直沒有得到根本性的轉變。[6]高校應該通過課程體系,向每一個求學者提供一套學會生存與發展的知識、技能和素質體系。
學生是課程的學習者,他的地位與角色是任何人都替代不了的,因此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就要構建學生需要的、符合學生胃口的課程體系,給與學生充分的自由選擇空間。但是,由學生任意的選擇課程作為個人本科四年的學習計劃,毫無疑問會有相當的盲目性。為了避免和解決出現的問題,建議請教師做及時的指導,如每位教師負責多名學生,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為學生提供個人指導,使學生能夠構建合理的知識體系,成為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正如美國卡內基促進教學基金會的波依爾博士所說:“每所大學和學院應為自己的特色而自豪,都應要求彌補其他學校的不足,而不是一味模仿。”課程創新是一所高校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和源泉,因為這是人才培養的根源。在創新的基礎上,形成特色課程體系,培養特色人才,體現高校的特色。從宏觀角度,可以創設民族特色課程體系;從微觀角度,在研究或是采用某種課程體系時,可以從建立本校的特色出發,即校本特色。因此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視野下,我國本科課程體系應固守和發揚本校的特色,才能在發展過程中走有自己特色的道路,脫穎而出。
[1]劉道玉.論大學本科課程體系的改革[J].高教探索,2009(1).
[2]http://baike.baidu.com/view/50585.htm?fr=ala0_1_1[OL].
[3]http://edu6.teacher.com.cn/tln010a/kcxx/c1/kz1-6.htm[OL].
[4]崔穎.高校課程體系的構建研究[J].高教探索,2009(3).
[5]胡弼成.個體發展指向:大學課程體系的本質[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8(6).
[6]胡弼成.個體發展指向:大學課程體系的本質[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