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堅
(衢州職業技術學院 社會科學部,浙江 衢州 324000)
在全球化背景下,隨著世界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我國民族精神受到了一定的沖擊,如何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的問題日益凸顯,高校除了對大學生進行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外,弘揚培育學生的民族精神具有時代意義。
1.1 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胡錦濤指出,當今世界正在發生深刻復雜變化,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持續推進,科技革命孕育新突破,全球合作向多層次全方位拓展,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整體實力增強,國際力量對比朝著有利于維護世界和平方向發展,保持國際形勢總體穩定具備更多有利條件。同時,世界仍然很不安寧。這意味著首先要維護好國家民族的利益,才能維護世界和平。習近平在國家博物館“復興之路”展覽現場時告訴所有人——實現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夢想。這就是我們的“中國夢”!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速,使大學生廣泛接觸世界多元文化有了可能,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對傳統國家意識和愛國主義觀念產生了較大沖擊。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利用經濟全球化中所謂的國際“慣例”,千方百計地向發展中國家灌輸美國式的政治制度、價值觀念以及文化思想。他們或煽動社會主義國家的民族和宗教情緒,故意夸大后者的困難,并把這些困難說成是社會主義制度本身的“痼疾”,極力宣揚“經濟私有化、政治多元化、人權人道化、社會多元化”等“西化”、“分化”主張。其結果是大學生的價值觀念必然受到西方意識形態和生活方式的較大影響,從而造成思想觀念的劇烈沖突或出現價值觀念的暫時移位和空位現象。有人認為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已經沒有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必要,甚至還有人認為強調愛國主義會成為國家進一步對外開放、走向世界的障礙,動搖了一些青年學生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感。
1.2 現代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使大學生接受信息的渠道進一步拓寬,網絡的發展在傳播先進科技、文化的同時,也增加了抵制各種精神垃圾的難度。尤其是敵對勢力大量的反宣傳,對當代大學生的影響不容低估。西方國家媒體無時無刻在渲染他們的價值取向、生存態度和認識方式,從而在大眾心理造成深層次的影響。互聯網強化了大學生地球村村民意識的同時,也不同程度地弱化了他們的民族意識。
1.3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當代中國大學生總體是愛國的,但一當遇到敏感的現實問題時,不少學生往往不善于思考,判別能力欠缺,人云我云,是非難辨,不夠理性,表現出信念的不堅定性,缺乏民族感。
2.1 讓學生深刻理解民族精神之內涵。中華民族精神,在中國共產黨領導我國各族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各個歷史時期得以不斷豐富和發展。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民族的魂。一個民族只有具有高尚的民族品格,堅定的民族志向,遠大的民族理想,才能有巨大的凝聚力,才能成就偉業,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少年中國說》中有這樣一段話:“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于歐洲,則國勝于歐洲,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
2.2 讓學生明確弘揚民族精神的重要性。我國正致力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文化更加繁榮是小康社會建設目標之一,弘揚民族精神有利于實現全面小康與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我國堅持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相結合,弘揚民族精神有利于加強以德治國;民族精神是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我國現代化建設具有指導作用;弘揚民族精神,也有利于增強公民的愛國情感、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民族精神能調動凝聚廣大人民積極性主動性,投身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民族精神是一個國家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是維護國家統一與各民族團結的重要紐帶,只有不斷弘揚民族精神,才能使中華民族永遠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3 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首先要培育與弘揚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知難而進、好學上進、艱苦奮斗、自強不息、顧全大局、清正廉潔、樂于奉獻、與人為善等民族精神,不落后于時代而不斷發展,不囿于陳規而勇于創新,不驕傲自滿而奮發向上。弘揚、培育民族精神,必須把握好先進文化發展這一主流,堅持獨立性、特色性和開放性,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用世界歷史的眼光和“拿來主義”的勇氣,對域外民族精神批判地加以吸收,使中華民族精神不斷注入新的血液。
2.4 高校在對大學生民族精神的培育過程中,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做出了很多探索和嘗試,教育效果也有所提高。但從普遍意義上來講,目前高校在大學生民族精神培育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如對民族精神的傳承教育不夠,在民族精神教育中對傳統文化消極因素的克服不夠,尚未構建起較完善的高校德育工作體系;不少學校民族精神教育仍囿于傳統的教育方式,多數仍是“我講你聽”的單一灌輸,教育方式陳舊,方法上缺乏手段創新,教育內容比較空泛、針對性不強;有些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只局限于統編教材的內容,聯系現實很少。而且由于對學生心理狀況和思想變化了解不夠,對學生關心的熱點、焦點問題不清楚,往往與現實生活脫節,與學生思想實際脫節,對學生難以產生足夠的吸引力,影響了教育的成效,必須采取有效的改進方法。
2.5 以先進文化為基石,創建大學生的精神家園。構建先進文化校園,拓展民族精神的內涵,以先進文化支撐民族精神的結構體系,堅決抵制各種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凈化校園周邊環境,著力引導和教育大學生提高鑒別文化是非的能力,增強防范和抵制落后文化的意識,同時積極開展健康文明的娛樂活動,占領大學生課外活動陣地。例如,學校通過舉辦高水平、知識性的人文講座,向大學生傳播更廣泛的文化信息,提高大學生的審美情趣以及科學文化與人文精神的感受力、領悟力;組織大學生參觀校史展覽,使其了解學校艱苦創業的非凡經歷及豐厚的文化底蘊;在校園主要活動場所建造高雅的人文景觀;在教室、走廊懸掛偉人、名人的畫像、語錄,營造一種文明、健康、品位高的人文氛圍和精神氛圍。這些都能對大學生起到陶冶情操、激發愛國情感、鼓舞學習熱情的作用。另外,學校還應當建立起高質量、大容量、有吸引力的網站,搶奪網絡制高點,設立讓學生主動參與討論的主題,特別是在網絡中建立有關中華民族精神的相關鏈接,在相互討論中加深大學生對民族精神內涵的理解,進而培育大學生的民族精神,創建大學生的精神家園。
2.6 以歷史教育為重點,培育大學生的民族精神。近些年來,在對大學生的中國歷史教育上,我們重視得夠。原華中理工大學校長、院士楊叔子教授曾經說,他的一個美國朋友評價中國留學生時認為,他們外語很好,理科很好,也懂美元英鎊,就是不了解長城、黃河,不太了解中國歷史。中國的留學生沒有中國歷史觀念,這如何能希望他們愛國、為中華民族服務?因此面對這種狀況,我們急需加強對大學生的中國歷史和傳統教育,提高大學生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和認同感。
2.7 以思想政治理論課為主渠道,加強民族精神教育的成效。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要著力突破狹義的課堂教學的封閉性,主動建構以教科書為載體,圍繞民族精神,深入挖掘素材,豐富授課內容,充分利用多媒體等現代化教學手段,利用各種信息資源,提高大學生認知水平,拓展學生的視野。教師在備課過程中應精心地進行授課內容的設計、梳理和安排,結合課程的主要內容,巧妙地穿插一些生動、有感染力、說服力和震撼力的典型事跡,以講解、圖片、音頻、視頻等多種不同方式展示給學生,努力提高教學效果。教師還應該在課余時間多和學生溝通交流,學校和院系也應定期組織教師對學生思想狀況進行調研,以便及時地了解和掌握當代大學生的思想動態,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研究和教育引導。民族精神教育與一般政治理論教育之間存在差異,民族精神教育中教育對象的情感因素對其認知的形成有重要作用。為此,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民族精神教育時要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因素,從而使教學取得良好效果。此外,應該對現行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考試進行適當的改革,不必片面追求課本上的生硬理論,應減輕理論考試帶來的壓力。
2.8 加強國際形勢教育,增強民族憂患意識。對大學生進行國際形勢的教育,可以使他們對世界格局和大勢有冷靜客觀的把握,樹立健康的憂患意識。現今,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憑借經濟全球化之勢推行“和平演變”戰略,新的干涉主義和霸權主義仍在威脅著人類安全。信息化大潮將每一個國家都卷入其中,給經濟、科技上的弱勢國家帶來諸多風險和挑戰,這些國際形勢都提醒大學生要居安思危.增強民族憂患意識。學校要繼續組織好“形勢與政策教育課”的教學活動,充分發揮好“形勢與政策教育課”的功能,增強對學生民族精神的培育。
2.9 高校應將對大學生民族精神的培育作為一項長期工作來抓,發揮全員育人的作用,形成合力。充分發揮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員優勢、組織優勢、思想優勢,對民族精神培育的理念、內容、方式、方法和手段進行創新,積極探索新的實踐模式;高校培育民族精神,重要的是建成一支傳統文化底蘊深厚,具有強烈民族精神,且以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為己任的教師隊伍;健全一系列制度,高校黨政部門應切實加強對民族精神培育工作的領導,把這一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從人力、物力、財力上予以大力支持;制定切實可行的制度與方案,有計劃、有系統地進行民族精神的培育;大力營造一種氛圍,使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能隨時感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
[1]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R].2012(11).
[2]李小波.高校民族精神培育的途徑和方法[J].內蒙古電大學刊,2008(7).
[3]胡安娜.關于加強大學生民族精神培育的思考[J].教育與職業,2006(12).
[4]楊寶庭.大學生民族精神培育的探索研究[J].綏化學院學報,2008(2).
[5]張惠.在大學生中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的路徑探討[J].經濟與社會發展,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