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鋒
(聊城市東昌府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山東 聊城 252000)
全面建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服務平臺,是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客觀要求,落實十八大服務民生的具體體現,是實現社會保障服務工作重心下移的重要載體,是落實城鄉統籌就業和做好城居保工作的基礎。
作為第一批新農保試點縣,聊城市東昌府區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服務平臺建設方面以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為切入點。在健全規章制度,明確工作職能,建立信息系統的基礎上,健全工作隊伍,落實辦公場所、明確工作要求,確保經費到位,層層落實責任,努力實現基礎管理工作規范化,使城居保工作得到了平穩運行。
為了更好地滿足城鄉社會保險制度全覆蓋的現實需要,我區在服務場所、人員編制、經費支持及軟硬件建設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做到機構、人員、經費、場地、制度、工作“六個到位”,機構名稱、基礎臺賬、規章制度、工作流程、服務標準五統一,規范建設基層勞動社會保障服務平臺,為參保群眾提供方便、快捷、優質的服務。
根據上級文件精神及各鄉鎮辦事處實際情況,積極實施新農保工作典型帶動舉措,以2個示范鎮和72個示范村作為工作重點,將更多的鎮(街道)納入示范點建設范圍,實施高標準、嚴要求,落實《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經辦規程(試行)》的各項規程,帶動全區新農保經辦水平不斷提升。一是及時召開專項會議,成立專門的督導組,對各示范點新農保工作情況進行實時跟蹤督導。二是嚴格按照上級文件,統一示范點創建標準。三是為推動其他鎮、辦新農保工作順利進展,我區采取召開座談交流、參觀學習等方式,不斷強化示范點與其他鎮、辦新農保工作的研討與溝通,形成各鎮、辦之間相互學習、相互借鑒的良好風氣,促進示范點更好地起到以點帶面的作用。
近年來,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服務平臺建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實現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全覆蓋的過程中,現有的基層服務平臺還存在一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工作的進一步發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新農保工作啟動時,機構和人員是由老農保機構過渡來的,人員不足時,臨時抽調其他部門的人員。隨著工作的不斷深入,這種現狀遠遠不能滿足工作需要,編制少機構不統一,有的是正科級事業單位,有的是副科級事業單位,甚至有的還是股級科室。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服務平臺承擔著轄區內社會保障等民生事業發展的重擔,除了鎮辦工作人員工資由同級財政解決外,工作經費嚴重不足,而各鎮辦轄區村級協理員,由于人員沒有編制,更談不上工作經費,嚴重影響了基層服務平臺工作人員的積極性。
社會保障工作政策性強,涉及面廣,內容豐富,涉及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 工作人員由于頻繁調動,隊伍不穩定,經驗不足,缺乏系統的專業培訓。 主動性、積極性有待提高,因此需要穩定隊伍加強政策業務知識培訓,提高服務平臺工作人員的業務水平。
新農保信息化管理系統建立仍需進一步完善。一方面各項養老保險的信息系統相互獨立,尚未從系統上解決信息的不相容性;由于數據量巨大,無法進行人工篩查,導致不同險種重復參保。
十八大報告提出,要統籌推進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建設。要堅持全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方針,以增強公平性、適應流動性、保證可持續性為重點,全面建成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 一是加強政策宣傳,認識建設基層服務平臺建設的重要意義,了解國家、省市對基層服務平臺建設的規定和要求,充分認識加強基層平臺建設特別是加強勞動保障服務平臺建設對于加快城鄉統籌,改善民生,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二是將基層服務平臺建設 納入政府目標考核,促使鎮(辦)政府把這項工作擺上突出的位置,抓緊抓好。
開展基層社會勞動保障工作,首要條件是有機構辦事,有人辦事,建議統一規劃縣級經辦機構組織級別,明確基層服務工作機構的性質和工作職責,同時根據工作實際需要,合力配備專職工作人員,保障工資收入,激發工作熱情。
從戰略高度理順社會保險管理體制,逐步推進社會保險的垂直化管理改革。可以借鑒外地等其他垂直管理單位的成功經驗,把基層服務機構劃歸由人社部門垂直管理,這既能穩定基層服務平臺工作人員思想,有利于基層服務平臺工作人員職能職責的發揮,更進一步促進各項社保工作的深入開展。
加快建立基層社會保障管理人才培訓體系,為統籌城鄉社會保障事業的健康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社會保障專業人才的系統培訓和有效使用,是社會保障基層管理平臺建設的基礎性工作。創新基層勞動保障服務專業人才、管理人才的培訓機制,盡快提升基層社會保障管理服務能力,是統籌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一項戰略任務,需要引起高度重視。
加快社會保障信息化建設,實現社會保障信息共享。社會保障信息化平臺建設需要兼顧制度對接和技術結合,著力提高各項社保制度運行效率。應將社會保障信息化建設同社保經辦管理體制改革綜合考慮,避免低水平重復建設,從長遠發展的角度構建動態性、開放性、兼容性強的統一社會保障信息化平臺,并實現與多類型社會保障信息化平臺的全面對接。
推行公開招聘、擇優錄用、持證上崗制度,規范人員配置;推行工作人員績效考核制度,優化人員結構;加大資金投入,多渠道落實工作經費,穩定工作隊伍;加強崗位、業務培訓,發揮示范點的典型作用,切實提高隊伍素質能力。二是工作制度化。立足長遠發展,進一步明確基層平臺工作職責,規范資料臺賬、工作流程、考核評估和驗收標準,嚴格“規定動作”,落實制度性安排,保證各項工作落到實處。三是管理信息化。繼續加大投入,加強基層服務平臺信息網絡建設,逐步實現服務全程信息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