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麗
濟南市明水眼科醫院,山東濟南 250200
晶狀體疾病是最常見的致盲病,由于晶狀體沒有血管,營養主要來自房水,若房水發生病理變化,則會影響晶狀體代謝,因晶狀體為無血管組織,故不會發生炎癥,晶狀體可因代謝異常、中毒、輻射、外傷、葡萄膜炎等發生變性,渾濁,失去透明性,即白內障,另外先天性或外傷引起的晶狀體位置異常,也可造成視力障礙[1]。近年來,晶狀體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水平取得了長足的發展,隨著眼科手術技術的不斷進步,對晶狀體疾病的護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研究新時期晶狀體疾病的臨床護理措施,本文選取了近年來在我院住院治療的晶狀體疾病患者273例進行回顧性研究,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選取2010年6月—2013年6月在我院進行治療的晶狀體疾病患者273例,男152例,女121例,年齡2~84歲,平均年齡53.7歲,其中白內障258例,晶狀體脫位8例,晶狀體破裂5例,晶狀體異物1例,小晶狀體眼1例,所有患者均經手術治療。
詢問患者的姓名、年齡、職業、文化程度、聽力、視力障礙情況,以及對治療和護理的要求。了解患者的現病史、過去史、過敏史、手術外傷史,有無合并“肝炎、結核”等傳染病史,有無“高血壓”、“糖尿病”等病史。評估患者的心理狀態、家庭經濟能力、自理能力及社會情況等,以便做好相應護理措施。了解患者的視力、眼壓、晶狀體病變的性質和程度,注意患者有無眼部局部炎癥(如麥粒腫和急性結膜炎)、有無上呼吸道感染等手術禁忌癥。
按內眼手術護理常規。心理護理:嬰幼兒時期是兒童視力發育的關鍵時期,如果存在晶狀體渾濁,則會對視網膜造成異常刺激,影響視覺發育,引起失明或弱視,先天性白內障患兒的理想治療時機是出生后6個月以內,患兒家屬常對手術治療時機存有疑慮,護士可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介紹先天性白內障的有關知識,講解手術的經過和預后,告知家屬早期手術的重要性[2];老年白內障患者因神經系統、運動系統功能減退,有時不能正確理解和接受醫護人員交代的內容,此時,護士要注意觀察,經常與之交流,溝通時放慢語速,詢問時耐心細致,把握好患者的心理動態。安全護理:老年晶狀體疾病患者的生理機能發生退行性變,記憶力差,思維不敏捷,感覺遲鈍,行動緩慢,再加上視力障礙,這些都可成為患者住院期間安全的危險因素,護士必須勤觀察,多教育,強化患者的安全意識,謹防患者跌倒、迷路、墜床、誤食、誤吸及突發嚴重全身性疾病,同時也要向家屬進行安全教育,使其掌握安全防范措施。術前檢查:協助患者做好測眼壓、超聲、角膜曲率、人工晶狀體測量等檢查,詳細進行術前護理評估,若發現患者發熱、腹瀉、血壓或血糖升高均應推遲手術,糖尿病患者術前血糖應控制在8.0 mmol/L以下,高血壓患者術前應使血壓維持在接近正常水平。術前用藥護理:眼科手術前需用托品酰胺擴瞳,老年患者若合并前列腺肥大或炎癥應慎用阿托品,小兒若使用托品酰胺擴瞳應用無菌棉球按壓淚囊3~5 min,以減少藥物吸收[3]。
按內眼手術后護理常規:一般護理:術后臥床休息2 h,當天宜進食半流質或軟質食物,避免硬食、刺激性食物,忌煙、酒,多進食新鮮水果和蔬菜,保持大便通暢。術眼護理:術后用眼墊包眼1 d,為防止患者不慎碰到眼墊,可在外面加眼罩,保持術眼的敷料清潔、不松脫。術后第1天由醫生將眼墊取下,即可正常視物,但視物時間不可過長,宜多閉眼休息,同時遵醫囑滴抗菌消炎液[4]。術后病情觀察:術后注意視力、眼壓情況,有無頭暈、頭痛、眼部脹痛等情況,注意觀察老年患者的精神狀態,高血壓、糖尿病患者要注意監測血壓和血糖,有咳嗽、便秘患者要及時通知醫生,以免影響切口愈合。并發癥護理:晶狀體手術后并發癥主要有高眼壓、角膜水腫、淺前房和感染等。若患者術眼脹痛,伴同側頭痛、惡心、嘔吐時,需檢測眼壓,遵囑給予降眼壓藥物,若患者訴眼部異物感、視物模糊,則可能發生角膜水腫,應做好安慰解釋工作,遵囑給予潤滑劑、高滲液、營養液等,眼內炎多在術后1~4 d急驟起病,伴有術眼劇痛和視力急劇下降,一旦發現感染立即通知醫生,配合醫生抽房水,進行細菌培養。
囑患者術后1個月內避免劇烈活動,控制咳嗽和便秘,以免引起眶壓過高而影響手術切口愈合,術后3個月內避免揉擦術眼,尤其是小兒患者,需與家屬溝通好。對于先天性白內障患兒,手術順利完成并不代表不需進一步治療,要向家屬解釋術后弱視治療的重要性。所有患者出院1周回醫院復診。
晶狀體疾病主要包括白內障、晶狀體脫位、晶狀體先天畸形和無晶狀體眼,其中又以白內障最為多見,約占95.2%[5],晶狀體形如雙凸鏡,中間厚而周圍薄,內無神經和血管,全透明,直徑平均約9~10 mm,中央厚度平均約4~5 mm,晶狀體的前后面在赤道部匯合并由晶狀體懸韌帶連接于睫狀體,從而使晶狀體懸掛于玻璃體和虹膜之間,晶狀體具有屈光功能,屈光力很強(約+17D),并和睫狀體一起完成眼的調節功能,是眼球屈光和調節屈光程度的重要組成部分。白內障嚴重影響視力時可行白內障超聲乳化吸出人工晶狀體植入術,以改善視力,晶狀體脫位若無合并癥可不做處理,若合并嚴重青光眼者需行晶狀體摘除術,晶狀體先天畸形目前尚無有效治療方法,無晶狀體眼多為后天性,多數為白內障摘出術后和外傷后晶狀體脫位引起,因眼球缺少一重要的屈光和調節部分,故看遠看近需要遠視鏡和近視鏡各一副。
本文選取2010年6月—2013年6月在我院進行治療的晶狀體疾病患者273例進行回顧性研究,所有患者均行內眼手術治療,護理人員按照入院評估、術前護理、術后護理、出院健康教育的護理原則,系統有效的對患者進行相應護理,使患者手術順利,術后未見明顯并發癥發生。晶狀體疾病手術的效果與并發癥的預防,不僅與患者因素、術者因素有著直接關系,精細有效的護理措施也起著重要的保障作用,預防晶狀體疾病的并發生和精心的護理師手術成功的重要及必要手段,手術醫生必須要有嫻熟的技術和豐富的經驗,護理人員也必須有足夠的細致和耐心,治療和護理兩者缺一不可。總之,采取有效的護理措施有利于晶狀體疾病的治療及視力恢復,預防手術并發癥的發生,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吳素虹.臨床眼科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105.
[2] 黃瑞芬,植翠明.小兒晶狀體手術的護理[J].當代護士,2013(4):65-67.
[3] 徐樹嶺,鄭艷霞.白內障患兒圍手術期護理[J].護理實踐與研究,2007,4(8):42-43.
[4] 馮雪亮,趙堪興.晶狀體半脫位的診斷及治療[J].眼外傷職業眼病雜志,2010,32(1):24-26.
[5] 王龍英.白內障超聲乳化聯合人工晶狀體植入術的200例護理體會[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3,26(11):1511-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