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珍
永興縣中醫醫院,湖南郴州 423300
股骨粗隆間骨折是指從股骨基底部至小轉子下緣之間發生的骨折,是老年人常見的較嚴重損傷[1],老年患者由于長期臥床,且常常合并有其他各種慢性疾病,極易引起各種嚴重的并發癥而導致死亡,因此,有效的護理對于患者的治療和康復顯得十分重要。2009年1月—2011年12月,該院根據老年患者的生理和心理特點,在其圍手術期采取一系列綜合護理干預措施,獲得了較好的臨床護理效果,現總結報道如下。
本組高齡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共60例,男32例,女28例,年齡71~85歲,平均76歲,左側骨折26例,右側骨折34例,Evans Ⅲ型骨折44例,Ⅳ型骨折16例,手術方式:所有患者均在硬膜外麻醉或氣管內插管全麻下采用動力髖螺釘內固定術(DHS)治療。
1.2.1 術前護理 ①心理護理:老年患者在發生股骨粗隆間骨折后由于需要長期臥床休息,給其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不便,而且同時還需承受肉體上的疼痛不適,以及對手術結果的擔憂,往往心理壓力巨大,容易因緊張、恐懼、焦慮和煩躁的心態而造成情緒低落,希望得到別人的關心和照顧。因此,護士要以尊重和關心的方式同患者進行交流,耐心講解動力髖螺釘內固定術的手術方法、目的以及臨床效果,同時請已經完成手術的患者進行現身說法,以消除其內心的恐懼感,以良好的心態接受手術治療和護理[2]。②術前適應性訓練: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制訂合理的個體化訓練計劃,指導患者按照訓練計劃進行訓練,讓患者學會收縮和放松肌肉的方法,掌握深呼吸,咳嗽及在床上大小便的方法,以適應術后臥床及功能康復訓練的需要[3]。③術前準備:對患者全身情況進行評估,配合做好術前檢查和各種原發病的治療。
1.2.2 術后護理 ①基礎護理:術后密切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并加強心電監護,注意其神志、瞳孔、血壓、脈搏、呼吸的變化,一旦發現異常應立即向醫生報告并協助處理。術后常規禁食4~6 h后,可進食少量流質飲食并逐步有軟食過渡到普食,鼓勵患者多吃蔬菜和新鮮水果。②疼痛的護理:可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留置止痛泵或采用曲馬多進行止痛[4],通過止痛以保證患者充足的睡眠,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③并發癥的預防與護理:保持皮膚清潔,定時翻身或做抬臀動作,每2~3 h按摩骶尾部及足跟一次,以促進血液循環,防止局部皮膚因長期受壓而形成壓瘡;定時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新鮮,指導患者進行深呼吸運動并進行有效咳嗽,術后每2 h扣背一次,必要時給予霧化吸入,以有效預防肺部感染的發生;術后早期進行踝、膝關節的主、被動屈伸訓練,盡量進行早期下地活動,盡量不在下肢進行靜脈輸液,必要時使用預防性抗凝藥以預防深靜脈血栓的形成[5]。④功能鍛煉:早期功能鍛煉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消除術后肢體腫脹,促進骨折愈合,防止肌萎縮和關節僵硬的發生。術后第1天,可進行坐臥交替訓練,協助患者進行抬臀和拉吊環訓練,術后第2~3天開始患肢髖膝關節被動屈伸訓練,同時鼓勵患者加強雙上肢的運動訓練,以保持上肢肌力,訓練時間10~20 min/次,1次/2 h。手術一周后,由護士協助進行屈伸膝關節的主動運動。
術后3~5 d,髖關節的疼痛現象均明顯減輕甚或消失,能半臥位休息,未見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所有患者住院時間為12~18 d,出院時患者關節可被動活動,4~6周不負重下地活動,8~10周負重行走53例,12周負重行走6例,16周負重行走1例。
隨著社會人口的逐步老齡化,我國高齡股骨粗隆間骨折的發病率呈明顯上升的趨勢,老年人由于自身各器官功能的退化,且常伴有一種甚至多種內科疾病,導致其圍手術期的護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及挑戰性,因此,在精湛的手術同時需要進行合理的護理干預,通過良好的心理干預、周密的術前健康評估以及術后的精心護理,能夠最大限度減少并發癥的發生,使手術達到最佳效果。術后對患者進行科學的功能訓練指導,可以預防術后并發癥,減少患者的痛苦,促使患者早日康復,提高其生存質量。
總之,股骨粗隆間骨折有不同于其他骨折的自身特點。在臨床護理過程中要給予充分的重視,以減少并發癥,降低死亡率,使患者早日康復,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
[1] 楊愛玲,王茂茹,侯孝忠.股骨粗隆間骨折圍手術期護理32例[J].中國醫藥導報,2007,4(15):139.
[2] 蘇超嬋,黃錦依,容超賢.老年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的心理護理[J].現代醫院,2009,6(12):60-61.
[3] 宋建英.伽瑪釘治療股骨轉子間骨折的護理[J].中國中醫急癥,2007,16(2):250.
[4] 閏慶萍,孫欣,周攸萍.淺談骨科手術后疼痛患者的護理[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0,31(21):3509-3510.
[5] 金佳,艾紅珍.高齡患者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并發癥的觀察及護理[J].護士進修志,2011,26(3):256-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