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更成
河北省武安市徘徊中心衛生院,河北武安 056304
腦血栓的形成是由于動脈系統的粥樣硬化和血栓形成,導致急性腦供血不足,從而引起的局部腦組織壞死的急性腦血管疾病。近年來,由腦血栓疾病導致的致殘率非常高,甚至也有較高的致死率,腦血栓患者在臨床上普遍表現為一側肢體不靈活、感覺遲鈍和偏癱等。有研究表明,藥物對于腦血栓患者的治療的作用是及其有限的,而早期的康復治療對于腦血栓患者來說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就針對腦血栓患者的康復治療進行臨床分析,探討對腦血栓患者進行早期康復鍛煉的積極意義。
選取該院在2010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腦血栓患者60例,其中男性38例,女性22例,年齡在48~79歲之間,平均年齡69.3歲,其中病程最短的為3 d,病程最長的為41 d。在69例患者中,32例小面積腦梗死;21例中面積腦梗死;15例大面積腦梗死。其中伴發風心病并房顫3例;房顫并房室傳導阻滯2例;2型糖尿病1例;并發肺部感染1例,并發中樞神經感染2例。患者的臨床癥狀均表現為不同程度的偏癱、單癱和失語等。
造成腦血栓的主要病因是由于腦部的血液供應發生了閉塞性病變導致沒有得到及時充分的循環供血,使局部腦組織發生缺血缺氧的情況,進而形成腦血栓,腦血栓患者基本偏于高鹽、高脂肪,易造成血管的動漫粥樣硬化。其中動脈粥樣硬化主要包括腎動脈、主動脈弓和冠狀動脈、其他外周動脈硬化,腦動脈的粥樣硬化一般不與其他的動脈硬化一致,一般高血壓患者經常合并動脈粥樣硬化,二者相互影響,易形成腦血栓。患者腦內血管壁發生病變時,就會造成在睡眠、失水的狀態下血壓下降,血液流速緩慢,則內膜層下就會易于沉積膽固醇,導致血管壁透明變性。管壁厚薄不勻,纖維增生,血小板聚集、黏附易形成血栓。由于腦血栓可以在任何一段腦血管內形成,所以因血栓的形成部位不同從而表現為不同的臨床癥狀,在臨床上以大腦前動脈、大腦中動脈及頸內動脈分支形成的血栓較為常見。
1.3.1 康復治療開始的時間 在對腦血栓患者經過常規的藥物治療以后,需要進行早期的康復治療。對于康復治療開始的時間沒有統一的認識,而早期康復治療的范疇一般認為是在血栓形成后的6個月內,同時恢復的最容易的時間也是最見效的時期也是在這6個月內。因為之后的時間,肌肉痙攣和關節攣縮的發生,會增加康復的難度。一般來講,對于病情較輕的患者,在進行常規治療的同時就可以開始康復治療的訓練,對病情較重意識不清的患者,可待意識恢復后進行康復治療。有研究認為,早期康復的最佳時機在生命體征穩定后的12 h開始[1]。我們通過早期的康復訓練觀察發現,若病人的生命狀況穩定,無其他的并發癥,48 h后可以開始進行有效的康復指導,同時患者的狀態穩定也較為安全。但是康復治療開始的時間應該遵循患者的心理和生理規律及患者的負荷量,從小量開始,慢慢增加。
1.3.2 初期的康復訓練 初期的康復訓練一般以臥床為主,使用按、拿、捏等傳統的推拿方法,依次對患者各關節進行被動運動,促進患者的血液循環,這是首要的目的。在推拿的過程中手法力度要適中,要注意輕容和緩慢,以便使患者達到情緒穩定、全身放松的目的。
1.3.3 中期的康復訓練 在患者的病情相對穩定以后進行肌力的訓練,注意各關節之間的協調,采用端坐位的方法,增強肌體力量,患者在他人的幫助下被動的進行翻身、下肢控制訓練等訓練,2次/d,每次持續30 min,之后根據患者的訓練情況增加到45 min。在被動活動時要注意以不引起患者的疼痛為原則,謹防活動過渡而關節受損或脫位。
1.3.4 后期的康復訓練 后期以行走為主,患者有行走的意識時此時可以進行行走的康復訓練。初期患者依靠外部的支撐力進行室內行走訓練,然后再逐步移至室外訓練,同時減少對支持物的依賴,鍛煉身體的平衡,糾正病理性步態,訓練的時間初次保持在每天30 min以上,后逐漸增加至1 h以上。但是在室外的行走訓練要注意患者的安全,防止患者跌倒,如室外的訓練要保證在較為平坦、干燥路面進行,防止患者跌倒摔傷。此時除了對患肢的訓練還應該加強對健肢潛能的開發,如右側偏癱的患者應該注意開發左手做事的潛能。
1.3.5 語言訓練 失語是腦血栓引起的眾多并發病之一,主要表現對語言表達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喪失,失語癥可分為感覺性失語癥、運動性失語癥和混合性失語癥。失語癥大大降低患者的生命質量。在實施語言康復訓練的時候,應該從簡單的發音開始訓練,反復練習,逐步向復雜過渡,同時根據患者的年齡、恢復療效、文化程度等設定具體的訓練目標。
1.3.6 心理護理 要給患者提高治療、預后的相關信息,經常與患者進行交流,無論是肢體上還是語言上的交流,還可以鼓勵患者寫下他們的想法,要適當的轉換角色,從患者的實際情況出發鼓勵患者克服消極悲觀的情緒,樹立康復的信心,同時正確對待患者的康復訓練的過程中出現的不配合的情況,要及時的給予心理疏導,鼓勵他們克服困難,增加他們的康復動力,同時提醒患者逐漸擺脫對他人的依賴,增強自我恢復的信心。
治愈的標準為:偏袒肢體的恢復力達到Ⅴ級,生活基本自理,語言恢復效果明顯;顯效的標準為:偏袒肢體的恢復力達到Ⅲ~Ⅳ級,生活能力部分自理,語言表達較流暢;有效的標準為:偏袒肢體的恢復力達到Ⅲ級,生命體征正常;無效標準:偏袒肢體的恢復力達不到Ⅰ級,生命體征無變化。
在對60例腦血栓患者進行康復訓練以后,42例治愈,10例顯效,6例有效,2例無效,總體有效率達到96.7%。
腦血栓易發于50~70歲之間的老人,且多發生經常攝入高鹽、高脂肪的人群,特別是高膽固醇的高血壓患者,此類患者在所有腦血栓患者中占80%以上,且普遍男性多于女性患者。腦血栓易發生在患者安靜休息或飲酒過多或情緒激動狀態時,病情的發展極為迅速,一般在幾小時的時間就會達到高峰,少數患者還會伴有段時間的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
腦血栓發生以后應該盡可能的及早及時的治療,盡量在發病的短時間內進行溶栓治療,再通血管恢復血流,減輕水腫從而減少對神經元的損傷。早期的康復訓練通過對肌肉、皮膚、肌腱的刺激,激活周圍的神經細胞,重組神經網絡,進而對肌肉起到增強肌力的作用。有研究表明,經過早期康復訓練的患者,康復率可以達到80%以上,患者的各功能器官得以明顯改善。治療的時機對于治療的效果也至關重要,較早期的康復訓練,對患者的恢復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心理上的康復治療對患者也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心理康復在一定的程度上會起到決定作用。正確訓練方法可以調動患者機體的潛能,最大程度的恢復肢體功能,還可以預防各種并發癥的發生,降低致殘率。對早期的康復訓練要根據患者的不同病情選擇適合的康復方法,對于偏癱的患者恢復的關鍵是抑制異常的運動模式,誘發喪失的正常運動功能,因此在對腦血栓患者進行康復訓練時應按照原則和關鍵來進行,努力提高患者的生命質量。
[l] 王艷紅,宋靈芝,孫翠毛.老年腦血栓患者家庭康復計劃[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08,9(4):144.
[2] 關東亮.關于腦血栓康復治療的臨床分析[J].內蒙古中醫藥,2011,3(21):34.
[3] 秦曉峰,林桂珍,王蕾.腦卒中早期康復治療的療效分析[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8,8(16):3839.
[4] 鐘志強,王坤,孫偉.早期綜合康復治療對急性腦血栓腦梗療效的觀察[J].中國傷殘醫學,2011,19(6):73.
[5] 張艷玖,張妍.早期康復護理對偏癱患者康復治療的影響[J].吉林醫學,2012,33(22):4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