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艷娟
大慶市龍南醫院,黑龍江大慶 163000
圍絕經期抑郁癥的病位主要在心肝脾腎,而憂慮導致氣機郁滯,病久成瘀阻絡,陽氣衰弱,氣郁更甚,最終導致了疾病的發生。所以本病病機的關鍵在于氣機郁滯,而腎虛則是該病發生的基礎。圍絕經期期間,婦女腎氣一直處于減退狀態,天癸沒有充分的腎氣以致逐漸衰竭,沖任二脈虛衰,陰陽失衡,臟腑功能也隨之降低,此乃該病之本,同時也是導致氣郁的因素,情志內傷又導致肝氣不舒,氣機不暢,不能正常宣泄,日久則可心血瘀阻,相應的軀體癥狀就會隨之而來,此乃病之標,同時也是氣郁最終導致發病的因素。夏桂成認為[1]:該病的發生機制主要是心腎以及子宮器官的功能紊亂,腎為根本,心肝發病,若腎陰衰虛,腎水不足,不能制約心火,水火失調,使心火偏亢,火亢于上,勢必造成心主神明的功能發生異常,導致疾病的發生。薛愛嬌[2]則認為:憂慮過度往往造成脾氣損傷,氣血生化之源缺乏,心脾損傷,心血虧虛,心主神明失養,郁久成疾,則為臟躁癥,肝脾瘀滯,濕聚成痰,可出現痰阻氣滯,因而痰濕內停,滯久產熱,心主神明受到熱邪擾亂,精神活動的異常隨之出現。綜上所述,本病的發生主要與腎虛肝郁、陰陽失調所致心、肝、脾、腎等多臟腑功能異常、痰瘀氣滯以及精神心理因素的強烈刺激等諸多因素有關。
圍絕經期抑郁癥的臨床表現主要有:患者常常有情緒低落、精神萎靡、思維渙散以及意志行為減弱等典型表現,同時伴有月經紊亂、全身不適、頭暈乏力、焦慮煩躁、失眠多夢、疑病多汗以及自主神經紊亂等癥狀。
中醫治療一般是從整體和辯證施治的總原則出發,主次分明,標本兼治。根據該病的不同類型選擇相應的治療要點,如心脾虧虛者應養心健脾;陰虛內熱者應清熱解毒、滋補脾腎;肝郁脾虛者應健脾舒肝;痰淤氣滯者應化痰行滯。中醫治療方法則主要有針灸治療、中藥治療以及針藥結合治療。此外,心理治療也有著自己獨到的作用。
王宇杰等[3]在薄智蕓腹針理論的基礎上選取引氣歸元、氣旁、氣穴為治療處方,用較為常用的HAMD和Beck量表來評價治療結果,表明其治療效果較為顯著;孫金蝶等針刺印堂、百會、足三里、三陰交等穴位治療圍絕經期抑郁癥患者30例,其中痊愈14例,顯效8例,有效6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3.3%[4]。
白易發等[5]采用菖蒲郁金湯治療圍絕經期期抑郁癥患者50例,結果顯效30例,有效17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4.0%;王華認為圍絕經期抑郁癥的發病機制主要是由于腎氣虛弱,肝郁氣滯,同時精神心理壓力使患者容易受到環境因素影響而出現精神抑郁癥狀,所以采取舒肝解郁,安神養氣,化痰行滯,滋補脾腎的治療原則[5],自擬疏肝解郁湯治療圍絕經期抑郁癥,取得了顯著的臨床療效。
李華立等[6]使用中藥復春湯加減劑量配合針刺百會、內關、神門、太沖、三陰交,發現其具有良好的滋補脾腎、安神養氣、改善精神抑郁癥狀的療效。
圍絕經期抑郁癥患者發病的因素中,心理壓力起著直接引起發病的作用,因此及早的心理干預極為重要,我們應給以患者足夠的心理支持,使其處于積極放松的環境下,這對于患者疾病的治療及預防都非常有利,對疾病的發生、發展以及轉歸有所幫助。
綜上所述,圍絕經期抑郁癥其實是一種身心疾病,圍絕經期期間,婦女腎氣一直處于減退狀態,天癸衰竭,沖任二脈虛衰,陰陽失衡,臟腑功能也隨之降低,此乃該病之本,情志內傷又導致肝氣不舒,氣機不暢,不能正常宣泄,相應的軀體癥狀就會隨之而來,此乃病之標。中醫治療是目前圍絕經期抑郁癥的有效治療手段,療效確切,引起的不良反應少,并且具有多作用途徑以及靶點廣等優點,其研究與應用前景一片廣闊。但同時我們也應認識到其存在諸多不足,所以需要我們進一步的研究探討,進而使其治療效果更為滿意。
[1] 薛愛嬌.圍絕經期抑郁癥中醫治法辨析[J].廣州中醫,2007,25(12):82-83.
[2] 王宇杰,郭心玲.腹針治療女性圍絕經期抑郁癥療效觀察[J].實用針灸雜志,2008,18(11):21.
[3] 孫金蝶.針刺治療圍絕經期抑郁癥21例[J].安徽中醫,2009,23(12):49.
[4] 白易發,楊健,唐鳳陽,等.菖蒲郁金湯治療更年期抑郁癥50例[J].河北中醫,2009,31(16):15-16.
[5] 王華.疏肝解郁湯治療圍絕經期抑郁癥56例[J].山東中醫,2009,11(4):188.
[6] 李華立.針藥結合治療圍絕經期綜合征療效觀察[J].中醫藥管理雜志,2009,19(14):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