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蔚青
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婦幼保健院,吉林延邊 133000
產后出血是指胎兒在出生后的24 h之內產婦出現出血現象,該種現象多數發生于產婦分娩后的2 h之內。產后出血作為產婦分娩時期比較嚴重的并發癥,嚴重影響了手術的進行,甚至威脅著患者的生命健康。與產后出血相關的因素很多,發生的主要原因是產婦在手術過程中保持著緊張和恐懼心理,對陰道分娩缺乏足夠的自信心,引起子宮出現收縮乏力。臨床上對于該病的預防包括加強產前檢查,生產過程中識別出出血的危險因素以及產后囑咐產婦注意出現的情況[1]。治療方法注意采取止血處理,比如按摩子宮、采用宮縮劑以及做好防感染工作。本文通過100例在我院進行分娩的產婦,旨在探討產后出血的相關因素和應對措施,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此次研究選取的100例產婦,均是在我院2010年12月—2012年12月進行分娩的患者。將其隨機分成了出血組和對照組各50例。其中,對照組50例患者,年齡范圍為21~35歲,平均年齡為28歲,懷孕時間為35周~40周,平均時間為37周。初次分娩的有28例,有過2次或2次以上分娩次數的有22例;觀察組50例患者,年齡范圍為22~36歲,平均年齡為28歲,懷孕時間為36~41周,平均時間為38周。初次分娩的有26例,有過2次或2次以上分娩次數的有24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懷孕周期以及分娩次數等方面的差異沒有統計學差異(P>0.05)。
采用容積法測算產婦產后的出血量,嬰兒被分娩之后,醫生立刻拿聚血盆來接患者的血,時間一般為2 h。然后醫生再拿量杯來測量血液的數據。接著醫生使用稱重法來測量已經被血污染的紗布和被單的血的含量。最后醫生再回到病房,測量產婦在1 d之內的出血量?;仡櫡治鏊挟a婦的臨床資料,將可能造成產后出血的因素進行對比分析。
在統計方法上使用SPSS 11.0(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統計軟件,P<0.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50例產后出血產婦中產后出血量為500~1000 mL,平均為625 mL;對照組平均出血量為170 mL(P<0.05)。
對產后出血產婦的調查發現,宮縮乏力者40例,占80%,胎盤因素者5例,占10%,軟產道裂傷者3例,占6%,子宮內翻者2例,占4%。
2.3.1 分娩方式 順產的產婦中產后出血者4例,占4%,采用產鉗助產的產婦中產后出血者34例,占34%,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2 新生兒的體重 出血組中的新生兒體重>3000g者25例,對照組的新生兒體重>3000g者3例,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2.3.3 妊娠合并癥 出血組中妊高癥、雙胎妊娠、胎膜早破的例數為18例、8例、6例,對照組中妊高癥、雙胎妊娠、胎膜早破的例數為4例、1例、3例,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①加強產前的檢查:對有過產后出血、難產史、貧血、產前出血和胎兒較大的產婦,我們建議她們做好防治產后出血的準備工作,積極糾正貧血和入院做相關檢查[2]。
②在對患者實行手術之前,醫生可以事先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在實行手術過程中,在胎盤即將剝落之前,醫生要先給患者給予低劑量的子宮收縮藥。從而減低產后出血的情況。另外,醫生對于臍帶不要太早的進行拉扯。對于曾經有過子宮開刀的患者來說,在生孩子時最好選用剖腹生產的方式[3]。
③在發生產后出血的情況時,醫護人員應當立即采取止血處理,同時根據患者的病情予以輸液,注意保暖,適當的時候給予鎮靜劑,防止休克情況的發生。如果出現休克,建議采用失血性休克進行搶救處理。在對產后出血的處理中,我們在把重點放在去除休克因素的基礎上,還需要立即恢復有效的組織灌輸,從而達到改善組織細胞的氧氣供給能力。產婦一旦出現產后出血,由于失血量較多,產婦的抵抗力會逐漸降低,加上會有多次的經陰道宮腔操作,所以產婦常常會發生產褥感染,此時應該立即采取相應的措施防止感染[4]。
對產后發生出血的患者,給予不同程度的治療手段,如給患者進行吸氧、打點滴,嚴重的患者進行輸血等一系列治療手段和方法。對于可以通過藥物治療的產后出血的患者,則給她們進行藥物治療。嚴重的產后出血患者將根據情況而定。比如說,對于是因為子宮無力者而導致的產后出血可以通過按摩子宮的方法或者通過對患者實行靜脈收縮劑的方法,從而來刺激患者的子宮收縮;對于因為產道裂傷,陰道出現血腫、胎盤有殘留、子宮內翻或者子宮破裂的產后出血患者,應該通過立刻實行手術的治療方式來解決。
綜上所述,通過此次研究我們發現,產后出血的相關因素比較多,做好產前預防,醫生及時處理,可以有效改善出血情況。
[1] 龔靜亞.產后出血原因及相關因素分析[J].護士進修雜志,2010(21):1998-2000.
[2] 張梅娣.產后出血相關危險因素分析及對策[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1(2):144-145.
[3] 何澤真.產后出血原因與高危因素分析及防治措施[J].中國保健營養,2012,22(3):74-75.
[4] 趙相娟,張梅娜,張濤,等.產后出血的影響因素分析及預測[J].中國婦產科臨床雜志,2012(2):108-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