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兵
《唐詩宋詞選讀》在致同學的序言中這樣寫到:“閱讀詩歌是探尋美的過程”。是的,詩歌美的探尋需要我們沉進去,沉潛玩味;需要我們讀出來,高聲吟哦;更需要我們拓展眼界,比較同與異,鑒別優與劣,探尋每首詩歌的獨特魅力,體會每個專題的深刻內涵,領略唐詩宋詞的整體風貌。如何進行文本、專題的拓展閱讀呢?我想教師的課前設計引導和課堂拓展是十分必要的。
《唐詩宋詞選讀》第一專題的題目為“‘風神初振’的初唐詩”,在進行這一專題的學習之前有同學問道:什么是“風神初振”?“風神”指的是什么?初唐詩為何會被稱為“風神初振”?專題序言這樣說道:“初唐前期,詩歌創作仍然受齊梁詩風的影響,以綺靡婉媚的詩風為主。”同學們在讀過這句話之后,更摸不著頭腦,究竟齊梁的綺靡婉媚詩風是怎樣的呢?教材沒有給出詩歌來詮釋。為了讓同學們了解這種詩風的特點,我首先向他們介紹了梁簡文帝蕭綱的一首詩歌《詠內人晝眠》:
北窗聊就枕,南檐日未斜。
攀鉤落綺障,插捩舉琵琶。
夢笑開嬌靨,眠鬟壓落花。
簟文生玉腕,香汗浸紅紗。
夫婿恒相伴,莫誤是倡家。
這首詩歌是齊梁宮體詩歌的代表,描寫的是蕭剛的一位“內人”中午睡覺的情形,這首詩歌極盡描摹之能事,用工筆畫的手法,細致地將宮闈女子慵懶柔媚的姿態展露出來,同學們在欣賞過這首詩歌之后對綺靡婉媚的詩風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礎上,我又向同學們介紹了齊梁宮體詩的發展概況和一些代表人物,這樣 “綺靡婉媚的詩風”也就容易理解了:“綺”,綺麗;“靡”,頹靡;“婉媚”,柔婉嫵媚。 這也就是“初唐四杰”力圖要突破的依然籠罩在初唐詩歌上空的所謂 “綺靡婉媚”的“宮廷詩風”。
那么究竟什么是“風神初振”呢?序言提到的初唐詩人的詩歌特點和創作主張正是對“風神”一詞的注解和詮釋,“風”即風骨或風貌,就是陳子昂所提倡的“風骨興寄”的傳統和剛健飛動的詩風,是對以“三曹”為代表的建安詩風的繼承和創新。“神”即精神或神韻,是唐人在詩歌中所表現出來的濃郁情感和壯大意象,是生活在強大的唐王朝的詩人們所具有的一種特有的自信昂揚的精神風貌。專題為何會選取杜審言的詩歌呢?序言中并未提及此人,但杜審言和序言中所提到的沈佺期、宋之問等人一樣為律詩的成熟與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杜審言的這首詩歌也讓同學們對律詩成熟之后所體現出來的屬聯工整,格律謹嚴和煉字精妙的詩歌風貌窺見一斑。
專題教學需要進行知識的遷移和拓展,具體到單篇詩歌的教學中更應該如此,同學們在研習文本的基礎上,只有在多首詩歌的比較中才能更好地理解每首詩歌的獨特性。
在和同學們學習陳子昂的 《春夜別友人二首 (其一)》這首詩歌之前,我仔細閱讀了參考書,參考書給出的教學建議是:“教師應在引導學生揣摩具體詞句的同時著重體會其于沉靜之中見深摯情感的藝術境界。”如何讓同學們體會到這種“沉靜中又飽含深摯情感的藝術境界”呢?這也是這首詩歌與其他送別詩的不同之處。教參建議將這首詩歌與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進行比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我還補充了另一首詩歌,梁代徐陵的樂府詩《長相思》:
長相思,望歸難。傳聞奉詔戍皋蘭。龍城遠,雁門寒,愁來瘦轉劇,衣帶自然寬。念君今不見,誰為抱腰看。
三首詩都是寫離情別緒。我們可從兩個角度進行比較:
首先,從情感抒發的角度將陳子昂的詩歌與徐陵和王勃的詩歌進行比較。有同學說徐詩寫得露骨,特別是“誰為抱腰看”這句,感覺很輕浮,像是靡靡之音。這種感覺是對的,徐詩抒情的直露和情感上的柔媚正對比出陳詩的深摯雄大。有同學說從王詩的最后一句“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可以看出王勃抒發離別之情也是比較直白的,但好像他抒發的情感中沒有離別的惆悵和傷感。這種感覺也是對的,王詩的直白豁達也正對比出陳詩的內斂沉靜。
如果從詩歌風貌的角度,將南朝詩人徐陵的離別詩與初唐詩人王勃和陳子昂的詩歌進行比較,我們可以看出徐詩以女子口吻寫出,直白,多哀婉之語,哀怨柔婉,代表了齊梁的婉媚詩風,而王勃和陳子昂的這兩首離別詩突破了這種柔婉的詩歌風貌,正體現出初唐詩歌“風神初振”這一專題的內涵。
這樣的拓展比較既可以讓學生體會到每首詩歌的獨特性,也可以進一步加深對專題內涵的理解。
教師如果想讓學生從不同側面領會 《唐詩宋詞選讀》這本選修教材的獨特之處,就應該花心思去引導學生進行文本之間的比較閱讀,加深對單篇詩歌文本內涵和多篇整合后的專題內涵的深度理解,就能從多角度探究發掘作品的內涵和意蘊。學生這種多維探究能力的培養同時也是選修課能力培養的要義。
天意君須會,人間要好詩——《唐詩宋詞選讀》序言引用白居易的詩句表達出編者的良苦用心——若要領會天地之美,與詩歌相邀,與詩歌結伴,我們的心靈因其充實,為之充盈,散發著日月天地的光輝。詩歌的美不僅需要詩歌本身的意義呈現,更需要我們用一雙慧眼去開拓,去發掘,只有沉浸其中,比較延伸,拓其方圓,才能真正領略到唐宋詩詞的美,真正進入“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的渾融藝術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