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力力
據報道,2013年,我國大陸的中職教育,已有90%學生的學費被免除。(《中國教育報》2013-9-24:中職免學費:呼喚100%)而全部中職生免學費也是大勢所趨,到今年6月,已有內蒙古、山西、江蘇、福建、重慶、貴州、青海、寧波和廈門等13個省區市將中職生的學費全部免除了。顯然,這是國家為人民辦的一件好事和實事。我國中職學校學生現有2000多萬,多數來自城鄉低收入和困難家庭,其中絕大部分來自農村。國家免除這些學生的學費,有助于減輕底層群眾負擔,實為雪中送炭式的惠民之舉。中職學校也因此得到發展,僅以廣西為例,2006年廣西中職在校生只有55萬人,到2012年已增加到80萬人,校長們為生源緊皺著的眉頭舒緩了。
但是,中職教育絕不應滿足并止步于學生學費的免除,政府及其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還有很多后續工作需要做并且做好。如:
1.免除學費使得中職學校招生難這個“進口”問題得到大大緩解,可是,中職教育發展的關鍵之一還是得取決于中職生的畢業就業,即“出口”是否通暢的問題。根據有關部門的統計,中職學校的畢業生這些年來的就業形勢是很不錯的,一次就業率達到百分之九十幾,在大學生就業難的情況下尤其顯得成績驕人??墒牵@只是事情的一面。另一方面,中職生就業質量還存在較大問題。江蘇省句榮中專劉峰教師在 《中職生就業情況調查與思考》一文中就指出:“當前,中職生就業專業對口率不高、工資待遇吸引力不足、就業穩定性差,這已經影響到了中職學校的人才培養和就業市場的人才需求?!?《當代職業教育》2011-12-88)也就是說,中職生“出口”通暢,不能僅看表面數字,更應著重就業質量。中職畢業生具有較高的綜合素質與一技之長,做到市場歡迎和畢業生滿意才是就業的高境界,也才發揮了國家補貼的最大效益。這既與社會大環境相關,如人才和用工制度與政策等,也與學校的辦學理念和思路以及專業設置、培養方式等緊密相聯。做好它需要方方面面共同不斷地努力。
2.樹立科學的人才觀,真正把中職生作為人才培養并把他們培養成人才。如果我們考慮到國家免除中職生學費這一舉措的深層含義,可以領悟到,國家所希望的是中職生都成為建設祖國的人才??墒窃诂F實語境中,中職生往往成為考不上高中的“劣等生”“差生”的代名詞,受到鄙視。這種現象和觀念的改變,當然有待于大環境的改善。但是,中職教育的工作者,任何時候都應主動擔當起教書育人的使命。這其中最主要的是樹立科學人才觀的問題。俗話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所謂“狀元”,自然是指經濟狀況和社會地位及聲譽優越者。企業對技術人才的期盼,如天普康地畜牧集團董事長任相權所說:“企業招大學生、博士生不成問題,困難的是招不到大批技術人才。”(《中國教育報》2013-9-24:中職免學費:呼喚100%)有高學歷的可能是人才,沒有高學歷的未必不是人才,這是常識通例。筆者以為,關鍵是中職教育者首先要心中有人,要認識到學生是一個個成長發展中的人,尊重他們,賞識他們,進而全力將他們培養成全面發展的勞動者。在培養過程中,職業技能的訓練和掌握,當然是重要的內容,但是,最重要的恐怕還是立德,即“四有”之首。學生在青少年時期就樹立了科學的、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那他們在中職時期就會成為有理想的人,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走上社會就會成為有責任感的人,成為有發展后勁的人,成為祖國繁榮富強的有力建設者。也就是說,國家免除中職生學費為學生成才和學校育才創造了良好條件,而學生的成才才是中職教育對國家最好的回報。
3.要把國家補貼的每一分錢,都用在學生身上。有的省區市,尤其是經濟欠發達的地方,由于各種原因,對學生免除的學費數額還不夠多。所以說,從具體操作上來說,國家代學生把學費給了學校,學校也要加倍認識到肩負的學生與國家兩副擔子更沉重了,花這些錢就應該更謹慎,尤其是黨的十八大后,中央反復強調勤儉節約并身體力行,學校要盡量減少經費使用中的“跑冒滴漏”。財政部和教育部關于如何使用該項經費有明文規定,各省市區也有審計檢查,但具體操作還是在各中職校。這就要求學校合規合理地為中職生用好每一分經費。
中職生免學費之后該做的事還有很多,以上談的大小幾項是其中的一部分,如能多少有益于國家免除中職生學費后的中職教育,則筆者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