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詩杰
(沈陽師范大學)
隨著社會的發展,精英教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推崇。許多幼兒園為了迎合家長“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錯誤觀念,出現教育內容嚴重知識化傾向,尤其是在幼小銜接階段更是以小學化教育為導向,重視知識技能習得,使得幼兒早早失去了該有的童年之樂。揭示幼小銜接規律,提高幼小銜接成效,教育研究者和實踐工作者在教育理論和心理理論的支持下進行深入研究和實踐,以此為幼兒提供適宜性教育。
幼小銜接是指幼兒園與小學兩個相鄰的教育階段之間在教育上的相互銜接。此階段兒童正處于幼兒園向小學的過渡時期,也是生理和心理發展的一個轉折期。其實質是兒童連續的、不斷發展的社會性、心理、身體發展上的銜接。做好幼小銜接工作要通過對教育目標、內容、實施手段和評價做出科學的調整,以減輕幼兒入學前后的心理負擔。幼小銜接中課程的設置應具有銜接性和連貫性雙重特點。
教學過程受教學目標指導和支配。在幼小銜接課程中,教學目標的合理性程度是影響教育目的直接因素。經調查多所幼兒園及教育機構發現,主要存在以下兩點問題:
第一,重視認知目標達成,忽視情感體驗。課程目標的設定中情感目標最易被忽視,教師追求技能訓練帶來的外顯效果,以此凸顯教育成就。這便導致幼兒從探索認知直接跨越到以演繹推理為主要思維方式的階段。
第二,以家長不合理期望為教育目標。在幼小銜接教育中家長的理想變成了幼兒園的教學目標,由于盲從、攀比心理作祟,致使教育中往往存在諸多不合理之處。很多幼兒園為了經濟利益,棄應有的適齡教育而不顧,為“超前教育”廣開綠燈。
課程內容的設置一直是學者對幼小銜接展開討論的中心內容。筆者認為,主要存在以下兩個問題:
第一,與小學學習內容重復。此階段課程以小學教材為主要參考,使得孩子入學后對熟悉的知識注意力分散,降低學習興趣,久而久之養成不良的學習習慣,導致成績下滑,于是又開始新一輪的補課,從而出現惡性循環。
第二,忽視了幼兒身心發展的年齡特征。幼兒身心發展具有連續性和階段性特征,每一階段的發展都在為下一階段的發展打下基礎,每一階段的發展也都蘊含了上一階段的特點。課程設計者根據成人的需求設計課程內容,卻不考慮處在該年齡階段幼兒的心理需要,這便導致實際課程與幼兒理想活動之間出現斷層。
很多幼兒園將教室的環境創設小學化,延長上課時間、增加課程數量、減少游戲時間。在這些變化背后,是教育者試圖通過環境的改變培養幼兒的注意力和適應力。格賽爾的成熟勢力說認為,沒有足夠的成熟發展,就沒有真正的變化,發展的過程不可能通過改變環境而有相應的變化。因此這實則是一種積極的外在形式表現。
課程評價是課程建設中的重要部分。幼兒園中,除教師外,幼兒自身是重要的評價主體,以質性評價為主。而在小學,學生參與自我評價的機會減少,量化評價成為主要的評價方式。在此階段,由于教育目標、內容和實施方式上的改變,教師往往直接忽視質性評價,以量化評價為主要評價方式。
幼小銜接課程的目標設定要同時考慮幼兒園、小學兩級單位,根據幼兒的發展水平,以逐步遞進的方式實現課程上的銜接,進而實現心理上的銜接。在目標的設定上要體現彈性化特點,及時對已有課程進行反思和調整,力求幼兒從生理和心理上同步發展,使其逐步適應從幼兒園到小學的過渡。課程目標的設置要考慮到幼兒發展的不均衡性,小步遞進,不可操之過急。同時要注意兒童發展的個體差異,設置不同層次的目標,力求滿足不同能力兒童的發展需要,使每名兒童都能在課程中得到最大化的發展。
在幼小銜接課程的內容選擇上,應該繼續以兒童的生活經驗積累作為重點,發現和探索仍應該是此階段幼兒認識世界的主要方式。這階段課程內容的選擇不但要考慮到知識內容的內部邏輯整合,便于與上級學校的銜接,而且要根據幼兒興趣和需要的發展特點設置生活化的課程內容,以防止幼兒思維方式轉變中出現邏輯混亂。幼兒園、小學和家庭都應注意為幼兒提供適當的教育內容,以保證課程圍繞幼兒的自然生活和社會生活展開,使幼兒從具體的情境中學習。
處于幼小銜接階段的幼兒正值前運算階段,思維已經表現出符號性特點,但并非已經進入邏輯思維階段,此階段幼兒仍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思維的不可逆性和表面性較強,因此在幼小銜接課程中,應該遵循這一規律。教育應從日常生活中的小問題出發,充分調動幼兒的積極性,從事物表象逐步引導其向邏輯思維轉變,從外部動作逐步轉化為內部思維。課程的實施中應該通過多種途徑,充分調動幼兒各種感官,提供同伴合作的機會來激發幼兒興趣。課程中教師也要重視幼兒獨立思考和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另外,切不可忽視課程中幼兒情感體驗的獲得。
評價要以幼兒發展的長遠性和全面性為導向,要力求評價的主體、理念、標準、方式等多元化,以多維度的評價方式進行評價。評價必須以尊重幼兒為基點,改變評價對象的被動地位,使幼兒成為評價主體,以自評促進其他方面的發展。評價的內容應該包括認知、技能、情感態度、交往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多個方面,更應注意幼兒在活動中的參與性和積極程度。在評價中,尤其要注意兒童間的個體差異,充分做到縱向而非橫向比較,并對不同幼兒使用不同的評價方式。在評價方式上,充分使用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既要關注到幼兒現階段的發展,又要充分考慮到其長遠發展。
[1]龐威,趙月娥.我國幼小銜接現狀透析[J].教育研究,2008,(5).
[2]秦臻飆,侯莉敏.幼小銜接課程現狀的調查與反思[J].調查與研究——對廣西幼兒園教師和小學教師的比較研究.2005,(5).
[3]陳景凡.淺析我國幼小銜接中的問題與策略[J].當代教育論壇,2008,(1).
[4]楊曉萍,伍葉琴.教育的張力——基于幼小課程銜接的視角[J].學前教育研究,2007,(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