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秀華
(西南交通大學峨眉校區心理咨詢中心)
誘因是指引起人們需要的刺激。需要是人對其生活和發展條件的必要性的主觀體驗,是人的內驅力在心理上的反映。即需要產生動機,動機導致行為。因此,需要是產生一個人的行為的原動力,是個體積極性的源泉,要實施有效的激勵,就必須認真分析學生的需要特點,滿足其合理需要,轉化他們的不合理需要。
在內容型激勵理論中,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把人的需要從低到高分為五個層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愛和歸屬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實現,高校學子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其需要有著明顯的特征,主要表現在:
物質需要的基礎性。由于我國物質水平極大提高,人們對物質需求也越來越高。當代大學生群體更是如此。但是,由于經濟背景不同,家庭條件各異,使得部分學生基本的生活需要都得不到保證的,往往容易形成自卑感。作為教育工作者要注意調整這部分學生的需求動機。
發展需要的穩定性。高校管理者要充分考慮到這學生發展的需要,創造各種機會、條件,營造必要的環境,為學生的發展奠定基礎。
成就需要的強烈性。作為青年學子,往往都有較強的成就動機,教育工作者要善于發現培養不同學生不同的成就動機,并加以積極引導和培養。
學生管理規定、班集體目標、班集體輿論和班集體規范構成了班集體的動力系統。在該系統的規范和壓力下,學生常常表現出從眾、服從等社會心理現象,如遵守作息制度,從眾和服從是在規范、群體的壓力下發生的,它只是個人不愿被集體排斥或制裁所做出的妥協,并非自覺自愿的行為和態度的真正轉變。因此,班級管理要注重運用榜樣的力量,促進學生出現模仿從同榜樣的社會心理現象。模仿是在社會認知的基礎上出現的,這種模仿是自覺自愿的;認同則比模仿更進一步,包括認知、情感和行為的一致,因此更具積極意義,能推動學生自覺、主動地向榜樣學習。同時教師對學生的積極行為應該給予及時的強化,增加該行為出現的頻率并內化為學生自身的人格品質特征。
學習是學生的主要任務之一,但是高校教育的辦學模式及特點導致學生出現學習怠慢的情緒,因此,高校教育管理的目的之一是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采取科學合理的學習方法,取得理想的學習效果,從而實現教育的培養目標。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嚴格的行為規范和適時的行為修正是實現成人教育培養目標的重要保證。管理過程中,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要關心他們,愛護他們,用豐富的情感感染他們。切實做到把自己置于學生的心理地位,才能夠了解和洞悉學生思想、品行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從而有的放矢地進行引導、啟發、幫助、激勵。
目標是一種刺激,適當的目標能夠激發人的動機,規定行為方向,具有激勵作用。按照國家教育方針而制定科學的教育培養目標,明確對學生德、智、體、美諸方面的要求,使之具體體現在學校的課程設置及教學內容上。讓學生能在不斷的成功中逐步樹立自信心,強化學習動機,提高學習能力。
所以,從激勵理論出發,高校管理工作應該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為核心,從提高學生的需要層次、設置科學合理的學習目標、嚴格規范學生的學習行為三方面入手。
在新的形勢下針對大學生面臨的各種問題,僅僅著重于他們的智力與能力的培養顯然是不夠的。高校還應真正關注大學生的心理素質的培養,通過各種途徑培養他們較高境界的道德修養、強烈的高成就動機、調整與控制個人情緒的能力以及適應環境變化的能力,從而達到心理學家公認的心理健康素質標準。即:一是要熱愛生活,接納自我;二是情緒穩定,心情愉快;三是有安全感,能承受挫折和不幸;四是自我意識正確,自我評價客觀;五是有強烈的高成就動機,學習興趣廣泛,求知欲強;六是有堅強的意志力,自信心強;七是適應能力強,能正視現實;八是人際關系和諧,樂于與人交往;九是心理和行為與年齡相符。面對大學生的心理問題,我們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實現心理素質教育工作的兩個轉變。即由一次性的新生入學心理健康調查(靜態)到經常性的心理關注(動態)的轉變;由被動地等待大學生來咨詢和治療的單一性到主動對大學生進行心理素質培養的多樣性轉變。
2.由只關心大學生的學習質量到既關心大學生的學習質量又關心他們的生活質量,強調對他們進行生活教育。因此,對于大學而言,提倡對大學生進行生活教育,使他們學會生活,提高大學生的生活質量,應當成為大學教育的重要內容。
3.培養大學生的心理學素質,從心理學的角度來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挖掘創新潛質。現代社會要求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而影響大學生創新能力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創新心理素質和方法。減輕大學生由于學習造成的心理壓力、提高學習效率,重要的一點就是指導他們掌握一些學習心理學的理論和方法,利用學習心理學的理論來提高自己的學習效率。
21世紀將是知識經濟占主導地位的世紀。作為知識經濟中改革的前沿陣地——高校已經開始廣泛運用心理學的成果。作為國家知識創新工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開展心理學基礎和應用研究,傳播心理學知識,應用心理學成果,是時代賦予我國心理學家的艱巨任務。不僅心理學的知識創新可以提升我國的整體知識創新能力,而且創新能力作為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其研究成果也將推動其他學科的創新和整個民族創新能力的發展。
[1]陳琦,劉儒德.當代教育心理學.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4.
[2]范咀華.現代管理基本理論和方法[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2.
[3]徐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管理觀[J].科技創業月刊,2004,7.
[4]莫雷.教育心理學.北京:教育出版社,2007,8.
[5]卡肖,阿格尼斯.心理學與人力資源管理.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5.
[6]車文博.人本心理學.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6.
[7]泰勒.科學管理原理.機械工業出版社,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