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憲彪
(江西省上饒縣中學)
在高中新課程改革的過程中,傳統的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模式受到了很大的挑戰。隨著研究性學習在數學新課程改革中的滲入,我們的課堂教學出現了新的生氣和活力,使我們改進了傳統的教學模式,也使我們的課堂教學改革向縱深發展,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新課程改革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強調課堂教學要體現“學生是認知的主體”“師生在教學中應該是平等的交流”等理念。作為一種全新的教學理念,新課程改革不僅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而且改變了教師的教學模式。所謂高中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是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內,采取恰當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讓學生參與學習過程,獲取較大容量的有效知識,體現出教學的效果和效率。因此,構建和諧、互助、愉悅的多元交流和相互支撐的鮮活課堂生活,合理有效地開發各種教學資源,教師是最關鍵的因素。那么高中數學教師在新課改背景下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
努力領會高中數學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和目標,掌握課程設計思路。教師在研究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中,應努力領會其基本理念和目標,掌握課程設計思路,熟悉必修課程的內容標準,創造性地使用新教材。新教材的教學從“知識傳授”的傳統模式轉變到“以學生為主體”的參與模式,注重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和良好的思維品質的養成,注重學生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是其根本所在。在實踐中,應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靈活使用教材,設計新的教學過程,把數學知識轉化為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情。高中數學新課程的改革,是目前教育改革和發展的一項重要任務,需要不斷探索,不斷反思,不斷總結,不斷解決問題。
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師講,學生聽”,使學生處于被動地位,教學的唯一功能就是傳授知識,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主宰”,何時學生自學、何時提問學生、提問什么類型的學生,問題的答案是什么等等,學生的思維只能跟著教師走。教學只重視學科知識的傳授和結果。這種模式下的教學,極不符合“以人為本”的現代教學理念和素質教育的要求。新課程強化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地位”的教學理念。因此,我們必須要改變教師“主宰”的角色,將“填鴨式”的課堂變為“合作交流”的空間。
新課程改革十分注重“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和“動態生成”的教學理念,強調教學就是對話,通過對話關注每一位學生的發展。但是,傳統教學理念的弊端在于:教師的以講為主的數學教學過程,占用了學生發表自己看法的時間,使教師成為課堂上的獨奏者,學生只是聽眾、觀眾,這大大地剝奪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其實,學生并不是空著腦袋走進教室的。在走進課堂前,每個學生的頭腦中都充滿著各自不同的先前經驗和積累,他們有對問題的看法和理解,也想表達、訴說。契訶夫曾說過:“兒童有一種交往的需要,他們很想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跟老師交談。”這就要求教師在新課程標準下要轉變觀念,向每位學生敞開胸懷,努力構筑一種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和諧、民主、平等、愉悅的教學氛圍,積極創設能激起學生回答欲望、貼近學生生活、讓他們有可說的問題,讓他們有充分發表自己看法和真實想法的機會。這樣的課堂才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有機統一的過程,課堂才成為師生互動、心靈對話的舞臺。而在互動的過程中,我們還可能共同創造奇跡、喚醒各自沉睡的潛能的時空,使學生不僅學會了知識,也能享受理解知識、獲取知識的快樂;上課不再只是無謂的犧牲和時光的耗費,而是生命活動、專業成長和自我實現的過程。
數學是無法灌輸的,是難以講授的,只能依靠學生的主動參與才能學好數學。教學設計應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應考慮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在當前形勢下,多媒體技術和數學教學整合是改變這一現狀的絕好的形式。多媒體技術具有信息量大、動態感強等傳統教學技術無法具有的優點,特別適用有關幾何圖形、函數圖像等知識的教學。例如,用計算機演示幾何圖形運動變化規律,三角函數曲線周期變化規律等,既直觀明了,又能反映變化的過程,對學生深刻理解數學基礎知識十分有好處。在高中數學中恰當引入多媒體教學是新課改發展的必然趨勢,在教學改革中提高教學有效性上發揮它的重要作用,運用得當既可突破教學難點,同時也能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觀察能力。
過去的教學中,學生學習的效果通常都是通過考試來評價的,教師是唯一的評價者。這種評價不利于學生的發展。新課程提出,對數學學習的評價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的學習過程;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因此,在現在的課堂中我們應創設寬松的環境,同時也有機會觀察學生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應及時引導學生進行反饋,使他們發現自身學習的不足,并在教師的幫助下及時調整學習策略,改變方法,少走彎路,少出錯誤,提高學習效率。
回顧我們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一些教育工作者發現,人們的學習主要依賴于兩種方式:一種是接受式學習,另一種是探究式學習,兩種學習方式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實際上,學生自主求知活動應是中學數學課堂教學活動的主體,對抽象性、理論性較強的知識,教師可做適度點撥;對實踐性、操作性較強的數學知識,應放開讓學生參與知識的形成、發生、發展的探索過程,讓學生動手、動腦、實驗、操作、交流、質疑,從中體會原理、領悟實質,自覺構建認知結構和操作模式。
總而言之,課堂上要樹立以學生自主發展為目的的教育觀念,充分發揮學生自身發展的潛能,加強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鼓勵學生自主學習、自我探索、自我發現,盡最大可能地把課堂還給學生,多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讓高中數學課堂煥發出新的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