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元元 文洪睿 張東艷 周 玲 劉鴻高
(云南農業大學)
當今的大學已經走出“象牙塔”融入社會,教育及使之成才既是大學承擔的首要社會責任,但現代高等教育絕不是單純的知識與技能的傳授,而是更加注重“以人為本”,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讓學生充分融入“文化養成”,完成對人才的人格培養、人文熏陶、心靈喚醒、創造力培養和智力開發,實現學生的個性發展以及文化的傳承和創新。
“學校文化是指學校在長期的教育實踐和與各種環境要素的互動過程中創造和積淀下來并為其成員認可和共同遵循的信念、價值、期望等價值觀念體系,制度、程序、教與學的方式等行為規范體系,以及學校布局、校園環境、標志物等物質風貌體系的總和。”高校是傳播知識、培育人才、服務社會的重要陣地,睢依凡教授曾指出,高校是最重要的文化組織,負有推進中國先進文化發展的重任和代表中國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使命。在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建設和諧社會的大背景下,和諧學校文化鮮活的時代特征對整個社會產生了巨大的輻射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說,大學生就業指導就是學校文化和社會文化之間融通的橋梁。
學校文化建設不僅包括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學生校園文化活動的開展,更包括學校的中心工作——教學,以及學校發揮育人功能的最重要載體——課程的結合既課程文化。課程文化作為學校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體現了學校教育教學對社會文化的選擇、整理和適應。只有學校的教育理念與課程設計和教學水乳交融,課程文化才真正“落地”,實現育人的功能和作用。
高校辦學育人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最終要體現在畢業生的就業創業情況上,這是衡量學校辦學水平和教學質量的重要指標,是學校品牌和競爭力的象征和體現,更是學校發展的不竭動力。目前,高等教育較高中作為專業教育面臨的尷尬困境是:高學歷不等于高就業能力。和諧學校文化建設目標的實現,也是學校就業指導工作目標的實現,同時,更營造了良好的內外部環境,為高校就業指導工作朝更加有效率的方向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總之,和諧學校文化建設既是家庭和社會的需要,也是學校發展的需要。
隨著高校擴招,就業競爭日益激烈。2009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611萬人,2010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631萬人,2011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660萬人,2012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達680萬人,畢業人數再創新高。
社會上出現了畢業生就業觀念與社會需求之間、畢業生的就業期望值與社會需求之間、畢業生的層次、素質與社會需求之間的矛盾。一方面,大學畢業生找工作越來越難;另一方面,大學生由于缺乏職業化素質,缺少職業規劃意識,導致自身缺少市場競爭力的事實比比皆是。大學生就業已成為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甚至成為不和諧的音符。與此同時,大學校園這個人才培養的主戰場還出現了各種負面現象,如考試作弊,攀比成風,“讀書無用”,不重視培養自己各方面的能力,這些不和諧的現象突出的體現在大學生的校園生活中。
大學生就業指導與單純校園文化活動相比,既有課程又有活動,在學生人格塑造、品德養成上具有更大的優勢,其輻射面和教育功能更加強大。以適應當前社會需求為目的構建的這個教育教學平臺,給予了學生和教師共同成長和發展的機會。科學合理規范的大學生就業指導讓廣大大學生在專業學習之外了解國家就業政策和社會就業形勢,學習職業知識;幫助學生結合個人身心特點與具體條件選擇升學或就業途徑;引導學生以社會需求調整就業期望值,調動大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和積極性,努力提高綜合素質,主動增強就業能力,形成健全的人格,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身體心理素質協調和諧發展,從而適應社會發展、順利融入社會。
學校文化建設的價值,體現在課程文化上就是學校這一教學主體的參與,營造真誠、民主、平等的教學氛圍,以及通過學習主體的合作互動,實現和諧的教學過程。育人是課程最本質的東西,課程設置與教學是學校育人的最主要介質和藍本,課程文化是學校文化的主體和“代言人”,全面實現課程文化的育人價值,也就是成功塑造滿足社會需求的人才。
對教師而言,學生的全面發展、智力與人格的協調發展是每個教師參與教育教學過程的最終目標。對學生而言,影響最大、最長遠的不是某一門獨立的學科、某一方面的知識,而是一種文化,一種經過幾年校園生活逐漸形成的學習態度、思想品質和行為習慣。對學校而言,學校文化建設日益成為厘清學校辦學思路、明確辦學目標、促進學校管理、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以及提高辦學效益的重要抓手。
和諧作為事物的最佳狀態,構建和諧的學校文化,促進學校文化體系各構成要素之間協調發展,對實現學校教育目標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大學生就業指導體系的建設和內涵的不斷擴充,學校能及時了解社會需求,從而推動學校教育教學改革,提高辦學和教學質量,為大學生成長成才提供更好的條件,實現學校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的有效對接,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家庭的和諧。同時,科學全面規范的大學生就業指導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到知識、精神與身心成長的和諧狀態,領悟和諧的精神力量,努力踐行以和諧的文化價值觀對待自己與他人、與社會、與自然的關系。所以,和諧學校文化建設必須重視大學生就業指導。
首先,將大學生就業指導融入全員、全方位、全過程育人過程中,營造一種良好的心理氛圍和潛在的精神動力。在大學精神的指引下建設“以人為本”的學校文化靈魂,在“德才兼備,德育第一”的育人理念的指引下實現現代人才培養,在培養教師治學思想、學術傳統、教學風格和學生學習風氣的過程中,鼓勵全體教師自覺參與大學生就業指導,把促進大學生順利成才這一愿景的實現作為一種同進步、共發展的過程,激發其對學生就業指導的主觀能動性與創造性。
學校文化大背景下的每一個人都努力培養良好的道德修養、良好的心理調節能力,實現師生之間、師師之間、生生之間、學校管理者與師生之間的和諧。在和諧校園中,各部門通力合作,緊緊圍繞學校就業工作,為學生的發展提供寬松、和諧、優化的育人環境,形成良性機制,促進學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培養學生良好的就業心態和就業能力,從而促進大學生就業。
其次,借鑒大學生就業指導體系的教育優勢,探索現代文化培養和中國傳統文化傳承的結合,改革傳統教學模式。傳統的大學教育過分重視學歷教育,忽視了能力、品質和職業技能的培養,結果就是絕大部分大學生順利拿到了畢業證和學位證,卻并不意味著所有的畢業生都已經具備了適應社會環境的工作技能和職業能力。大學生就業指導作為一種“新興”的培養體系,形式靈活又與學生的價值訴求息息相關,通過運用多種途徑和方法,讓學生體驗成功,感知社會,并提前關注自身的知識積累、素質養成。在和諧文化建設過程中,要借鑒和反思大學生就業指導的培養程序,著力推動各門學科教學方法的借鑒與創新,改革目前以教師為中心的、單向的、無法因材施教的教學模式,聆聽學生的想法,與之交談,將填鴨式教學轉變為參與式、研究型教學,鼓勵學生親自去發現,學會發現與批判性思考,摒棄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通過競賽、交流鼓勵學生彼此合作,甚至是與校外人士合作,培養團結協作溝通的工作精神。
科學、規范、系統地開展就業指導,是學生成長、成才和順利踏入社會的客觀需要;是學校培養適應社會需要的人才,成功地把畢業生“銷售”給用人單位,實現黨的教育方針和高校人才培養目標的需要;是國家實現可持續發展,最終實現社會和諧的需要。將學校文化建設的著力點放在不斷完善充實大學生就業指導上,是實現學生、學校、社會和諧的必然之舉。
[1]呂型偉.呂型偉從教70年散記——從“觀察螞蟻”到“研究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2]王翼生.大學文化哲學:大學文化既是一種存在更是一種信仰[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12,4.
[3]陳樹生,李建軍.課程文化:學校文化建設的核心[J].教育發展研究,2010,(2).
[4]周慶九.學校文化建設的基本認知與理性探究[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0,(10).
[5]馬立秦.學校文化建設的實踐路徑[J].思想理論教育,2010,(14).
[6]李憶華.論和諧學校文化的基本特征[J].基礎教育參考,2009,(01).
[7]邱偉光.科學把握和諧學校文化的精神內核[J].思想理論教育,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