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陽
(懷化醫學高等專科學校)
2011年,中共中央第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了“文化強國”的發展戰略。發揮大學在文化傳承創新中的優勢與作用,提升學校文化軟實力,為學校高水平建設和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文化支撐是高校管理者需要思考的問題。當前,科技的突飛猛進,集中了數字化、多媒體和網絡化等最新技術的新媒體發展迅速,由第四媒體——網絡和第五媒體——手機引領的規模空前的傳媒變革,為全方位的雙向互動提供了可能,使受眾獲取信息的主動性、便利性大大增強。新媒體在為高校師生學習、工作、生活、娛樂提供便利的同時,也在不知不覺地改變著他們原有的意識習慣,塑造和培養著新的思維方式,進而影響著大學校園文化的方方面面。如何順應潮流,研究新興媒體,發揮其作用,對努力塑造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具有重要的意義。
大學校園文化是指一所大學在長期辦學實踐的基礎上,經過歷史的積淀、自身的努力和外部環境的影響逐步形成的一種特殊的社會文化形態。它不但包括辦學的指導思想、辦學理念、辦學思路、辦學定位、校訓、校風等觀念性要素,而且也包括各類學科、專業、課程等教學性要素;不但包括領導機制、管理運行機制、各類規章制度等體制性要素,而且也包括見習實習、調查研究、社會實踐、科技活動等實踐性要素;不但包括精神文化要素,而且也包括物質外文化要素。
所謂新媒體,是與舊媒體相對而言的一個概念,是“利用數字電視技術、網絡技術,通過互聯網、寬帶局域網、無線通信網、衛星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服務”,在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以后發展起來的新的媒體形態。
新興媒體走進校園,在學生日常生活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對高校校園文化起著日益重要的影響。目前,手機與電腦在學生中普及率很高,大學生基本上人手一臺手機,相當一部分學生使用3G手機。學生平均上網時間較長。
在高校,新媒體應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校園BBS、學校網站、論壇等由學校建設的網絡平臺。二是針對青年及學生發展的一系列網絡商業應用,如QQ群,社交型網絡、游戲社區等。三是移動互聯網新媒體,如手機QQ、飛信、手機報、手機社區等。中國網民實現互聯網接入的方式呈現出全新格局,在2012年上半年,手機成為了我國網民的第一大上網終端。四是微博深受大學生歡迎。截止到2010年6月,我國微博群體中大學生所占的比例為72.3%。
新媒體迅速發展已經在人們的生活中產生了重要影響,并改變著人們的生活娛樂方式。這對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既帶來了機遇,也帶來了挑戰。
1.增添了校園文化建設的活力
新媒體信息交流方式簡單、新穎,符合大學生追求時尚,年輕富有朝氣的特點。同學們對新媒體的參與熱情極高,從新媒體中學習、娛樂,有利于大學生以主體身份推進校園文化建設,充分發揮其主體性作用。這種參與方式所獲得的體驗遠比學校利用說教式的教導程度更強烈,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參與和獲得,效果事半功倍。
2.創新了校園文化建設的載體
新媒體突破了校園文化建設的時空限制,信息容量更大,速度更快。以手機或網絡為載體,學生之間、師生之間、教師之間都能夠進行更好地交流與溝通。微博更是奠定了其在影響力方面的霸主地位。從普通網民通過微博分享個人瑣事及心情,到社會民眾通過微博圍觀社會新聞及公關事件,微博的影響力日益凸顯并愈發的舉足輕重。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相信“微力引領時代”。
3.擴大了校園文化的受眾群體
新媒體的使用群體非常龐大并且呈上升趨勢,2011年是“十二五”的開局之年,政府對信息技術的普及和應用更為重視,將進一步推動互聯網向更廣泛的群體滲透。新媒體能以學生更喜歡,更樂于接受的方式飛速地傳播信息,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主動或被動地參與其中,接受了教育,受到了影響。
1.不良文化挑戰校園主流文化
新媒體的高速發展就像一把雙刃劍,它在傳播主流文化的同時也讓不良文化搭上了便車。新媒體的開放性和信息傳播的全球性,對大學生的價值取向、道德觀念和行為模式等帶來了負面影響,容易使青年學生造成思想上的混亂和迷惑,價值觀發生扭曲,把享樂主義、拜金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作為自己的價值取向,甚至崇拜西方的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網絡上超越時空的交往則使人產生非社會化傾向,導致人們正常的社會交往能力下降,帶來人際關系淡漠等社會問題。
2.大學生在校園文化建設中角色位置的不確定性
一般來講,在傳統媒體中大學生是文化信息的接受者。新媒體的出現使得大學生在信息傳播的過程中不再單純是被動的接受者,同時也是信息的發布者,文化的傳播者。尤其是BBS、微博、博客的盛行,同學們更是可以即時地發表言論,打開心扉,交流思想,且傳播速度之快令人瞠目咋舌。
3.監管的難度增強
網絡傳播的開放性、虛擬性和隱蔽性,使得外界不易對其進行有效監督,從而造成青年學生道德責任意識的削弱和自由主義意識的泛濫。由于個人媒介的普及,普通人擁有極大的信息發布權,言論自由出現無邊際現象,有的甚至極不負責任。網絡行為方面的法律還不健全,無法形成有效的監督,主要還是靠自身的道德自律。
我們要充分利用新媒體傳播速度快、信息容量大、覆蓋面廣及交互性強等優勢,主動出擊,把握校園文化建設的主動權。
1.利用新媒體平臺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新媒體越是使用廣泛,大家面對的誘惑就更大,所面臨的價值取向就越多。因此,首先要樹立正確的教育引導理念,把文化傳播的重心放在教育引導上,把新媒體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導與教育學生。二者相互滲透、相互支持,共同發揮作用,使新媒體成為校園文化建設的主要陣地。
2.注重引導,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與道德自律
實際上,大學生在網絡中的活動是具有一定道德自覺性,北京公交最美售票員、大雪期間的環衛工人等勞動者形象,都是通過青年學生的參與在網絡上得到傳播,并被主流新聞媒體報道和肯定。新華社關于《在校大學生踴躍來信建言打擊網絡淫穢色情信息》報道,更是體現了大學生在網絡活動中積極健康的一面。把大學生已有的自覺的網絡道德觀、價值觀引導到正確的方向上去,需要我們進行充分的角色轉換,豐富知識結構,改變工作方式,變堵為疏,主動引導。新媒體時代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必須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基本理念,著眼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既教育人、引導人、鼓舞人,又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
3.創新校園文化建設內容,打造精品活動
校園文化建設的內容應當順應新媒體的技術特征,在制作素材時,盡量做到快捷、海量、互動和圖文并茂,以提高網絡點擊率與關注度。同一主題的活動,內容相同,形式要注重創新。更要利用新媒體吸引更多的學生參與,擴大活動影響力,塑造品牌,打造精品活動。
4.建立專業性、服務性新媒體平臺
以新媒體高速發展為契機,在學習、信息資訊、輿論監督、娛樂導向、日常服務等多方面為師生提供有價值的參考和服務。例如,評教評學,就業指導、勤工儉學等都能以網絡形式服務大家。班級可利用手機“飛信”及時發布各類信息。
5.完善網絡監管體制
在加強網絡硬件設施的同時重點培養一批道德素質過硬、具有一定思想政治工作實踐經驗、有較高的信息駕馭能力和網絡溝通能力的網絡管理與監控隊伍,為營造良好的網絡文化氛圍提供“軟件”支持,做好校園新媒體的“把關人”。
[1]童曉渝,蔡佶,張磊.第五媒體原理[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6.
[2]汪敏.新媒體文化征候探析[J].理論與創作,2007.6.
[3]第3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DB/OL].2012-07-19.
[4]調查顯示:微博漸成大學生交流與獲取信息主渠道[DB/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