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理工大學應用科學學院 許珍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經濟取得了飛速發展,許多企業也在經濟發展的潮流中涌現出來,然而隨著中國市場的開放,尤其是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以來,中國企業受到了世界一些大型企業的沖擊,在逆境中尋求發展突破一時間成為了許多中國企業所面臨的重大考驗。采購作為供應鏈管理中一項極其重要的環節,它直接影響著進貨物料的質量、送達時間、采購價格等因素。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最終產品的價值和利潤。有研究表現采購費用占到了產品的成本的50%~60%,甚至更多。因而加強企業的采購管理成為了企業提升產品競爭力、提高企業綜合效益、增強企業競爭力的重要戰略決策。
由于現在工程項目的運作對工期和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傳統的采購模式已逐漸不能適應現在建筑市場的發展。在供應鏈環境下,工程項目的采購方式和傳統的采購方式有所不同。傳統采購的重點放在如何和供應商進行商業交易的活動上,特點是比較重視交易過程的供應商的價格比較,通過供應商的多頭競爭,從中選擇價格最低的作為合作者。在這過程中買方經常忽略了賣方的信用、生產能力、交貨期等,只是依據供應商所提供的價格資料進行選擇,對產品的質量也沒有一種有效的控制手段,大多數都是通過事后把關的方法,這樣就給生產者留下了許多對產品質量的投機機會,未能形成全面的質量管理過程。這些都是影響企業能不能正常生產、提高綜合競爭力的潛在因素,甚至有可能因為物品供給的不及時、產品質量存在的嚴重缺陷,導致企業無法向客戶按時交貨,承擔違約責任。
傳統的采購模式,信息化的程度很低,缺乏快速響應客戶需求的能力。由于供應與采購雙方信息的不對稱、缺乏有效的溝通,而市場需求則是處在一個動態的變化之中,供需之間無法對用戶的合理需求做出響應。常常導致庫存的增加,帶來額外的管理費用。
傳統的采購還是局限于企業內部的控制,沒有與外界形成長期合作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一些外在的成本因素,通過壓低價格的方式獲取物資,有可能惡化與供應商的關系,失去穩定的供貨來源,不利于企業實現長期的、全面的、全過程的生產質量控制。在這種傳統的采購運作模式下,各方都各自為陣,難以形成一個利益核心來提升整個產業合作的競爭優勢。在這種背景下,實現對整個供應鏈的整合就越來越重要了。
供應鏈管理是一種集成化的過程管理思維,它把一個產品從開始策劃生產到最終交付使用的各環節串聯起來,實現對產品的計劃與控制。建筑施工企業從一般生產性企業的供應鏈思想中受到了很大的啟發,通過對信息流、資金流、物流的控制,從獲取訂單開始,組織物流和生產,完成合同項目,直至交付使用,實際上完成了一個對接業主、采購材料、消耗管理、交付使用的過程,這個過程實際上就是一個供應鏈。
建筑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產品具有固定性、多樣性、建造周期長、造價高等特點,生產經營活動也呈現流動性、階段性、季節性等特點。因此,建筑業供應鏈不能照搬一般生產性企業的管理模式,而要結合自身特點,建立適合建筑行業自身特點的管理模式。建筑業供應鏈具有如下幾個特點:
(1)復雜性:建筑供應鏈的參與方多,除了總承包商、供應商、分包商,還有勘查設計單位、監理單位等多個不同類型的企業構成。
(2)交叉性:總承包企業不僅僅屬于一個工程項目供應鏈,它同時還可以為其他工程項目服務,作為另一個工程項目供應鏈的成員。因此,眾多的工程項目供應鏈形成交叉結構,使工程項目供應鏈的管理增加了難度。
(3)不確定性:建筑業供應鏈具有明顯的動態性,因為一個工程項目常處于一種動態的穩定中,它必須適應市場的需求和各個企業的戰略。
(4)需求驅動性:建筑供應鏈的形成是市場需求,也就是先有項目,是一個典型的訂單式生產活動,業主的需求信息是供應鏈的主要驅動力。
(5)外包業務發達:總承包商拿到項目后,通常都將專業性強或非核心業務外包給其他企業,這種外包不但在理論上而且在實踐中也被證明是與建筑業比較適合的一種形式。
在我國,許多企業都是在改革開放后的幾十年里才成立的,其發展速度相對緩慢,較國際上一些大型跨國公司而言,沒有任何的競爭優勢。跨國公司都擁有雄厚的資金,能夠輕易地獲得一手信息,通過對各個環節的控制來整合資源的利用,并且能從世界各地以最少的付出獲得自己所滿意的原材料。這是許多小型企業無法具備的發展優勢,因而要企業生存下來必須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物資供應鏈,本文就中國的一些小型企業包括一些建筑企業在內的物資采購提供一些策略性的分析,以期對其發展能有所幫助。
由于我國企業的采購管理水平依然低下,對采購管理的研究多局限于從采購商出發來考慮上下兩個節點企業,去分析采購流程,研究單方面成本的降低忽視了整個供應鏈的利益,缺少合作共贏的理念,使供應商處于被動的地位,與供應商是一種臨時松散的買賣關系,增加了采購過程中的不確定性,不能實現整個供應鏈的最優化。
對我國大多數的企業來說,采購依然是企業發展的瓶頸,沒有對采購部門加以重視,采購工具落后,采購占用大量的資金,以高庫存來保證供貨的持續性,因此中小企業管理者應加強對供應鏈理念的學習,了解供應鏈管理的思想,并把企業納入到供應鏈聯盟中。同時,中小企業管理者也應改變原來的“采購僅僅是拿錢買東西”的觀念,從供應鏈的角度認識采購,了解采購是提高供應鏈上企業同步化運作的關鍵環節,把采購管理從企業的戰術層面提高到戰略層面上,提高采購管理部門在企業中的地位,實施戰略采購。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保證企業的運營,有利于提高企業的運營效率及企業的競爭優勢。
在我國無論是在采購還是在其他生產生活方面信息化建設依然是一個薄弱環節,作為一個企業應該注重對信息化人才的建設,對于一個國家而言更應該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來實現信息化。隨著科技的發展,各方面的信息交流越來越頻繁,實現信息的共享有助于企業與供應商之間實現適時的信息更新,能夠減少不必要的浪費和產品的積壓。可以借鑒許多大型企業正在使用的ERP系統,來幫助企業的運營。
準時化采購又叫JIT(Just In Time)采購,是一種先進的采購模式,其基本思想是“徹底杜絕浪費、只在需要的時候,按需要的量,生產所需要的產品”。這些特點正是企業所要追求的生產目標,對于企業而言很難有大的訂單來組織生產,絕大部分都是小批量的生產,降低庫存能減少對產品的積壓、減少對資金的占用,提高庫存周轉率能夠實現企業資金的流動,以利于下一個生產的循環,所有循環的有效銜接正是JIT采購所傳達的核心。由于建筑產品更復雜且存在更多的不確定性,因此將JIT思想運用到建筑業將極大提高建筑企業的成本和質量控制。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世界各國經濟交流越來越頻繁,實現全球采購是主張資源在全世界范圍內實現優化配置的有效手段。有資料顯示,從1973年到2007年,美國跨國采購的企業比例從21%上升到了71%,而且越來越多的企業選擇了從全世界范圍內來進行物資采購,不但節約了成本還能夠加強彼此之間的合作交流,促進科技的進步,實現企業的標準化運作。
將采購業務外包也是實現自我優化的有效方法。是整個供應鏈互動的采購計劃管理模式。企業將采購業務交給專門的企業來做,一方面專業公司在采購物資方面是專業化的運作,其配套設備和服務要更加完美;另一方面,其累積的經驗要多于非專業公司,他們把全部的人力、物力都放在物資采購上,能夠適時、全面的掌握采購物品信息。對生產企業來說,他們能夠將精力放在核心的業務上,不用再擔心采購物品所帶來的麻煩,更加有利于開拓市場,提升企業競爭力。
供應鏈環境下的采購涉及的利益方很多,所面臨的問題也比較復雜,本文只是在理論層面上對其進行了分析,給出了一些方向性的指導,還需要通過有效的模型來解決實際中對供應商的選擇、買賣雙方怎樣實現信息共享等問題。
[1] 田青,鄭雪.建筑供應鏈下的施工材料采購管理研究[J].商場現代化,2008(3).
[2] 黎娟.供應鏈環境下的采購管理[J].中國商貿,2010(2).
[3] 金燕波,趙立新,徐培鑫.淺析供應鏈環境下中小企業采購問題[J].長春工業大學學報,2012,24(6).
[4] 孫李軍.基于供應鏈管理環境下的工程項目采購管理[J].鐵路采購與物流,2008(5).
[5] 文晶晶.供應鏈環境下采購管理問題初探[J].大眾商務,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