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師范大學商學院 單天明 楊艷
“走出去”既是國家戰略,也是民營企業發展的內在需求。我國對外開放已經進入“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利用外資和境外投資并重的新階段。近年來,江蘇民營企業開展境外投資的積極性、主動性不斷增強,“走出去”的能力不斷提高,形成了諸多可供借鑒的成功模式。
從廣義上看,“走出去”是指我國的產品、服務、技術、勞動力、管理以及企業本身走向國際市場開展競爭與合作的戰略取向。這一戰略又可分為兩個層次,基本的層次是指商品和勞務的輸出,較高的層次是指資本的輸出。江蘇民營企業很多產品附加值不高,仍舊依靠價格優勢走傳統的商品、服務出口的模式。
越來越多的中國鋼企通過上游找礦來解決原料問題。鐵礦石緊缺態勢已逼得各大鋼企紛紛“走出去”,以多種方式獲取境外鐵礦石資源。江蘇的沙鋼,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沙鋼在2004年啟動原材料供應全球戰略,采取收購、參股、合資等形式,先后在巴西、澳大利亞等地收購礦山。通過收購海外礦山開采權,沙鋼有效地保障了資源供應,提高了企業規避市場風險的能力,降低了生產成本。
這種模式不同于以往的控股、參股等模式,它是在不改變礦山所有權的前提下獲得其開采權。這樣收購成本就比收購所有權要少,所受到的政治阻礙也會少很多。而且沙鋼以其所控股的澳洲企業的自有資金間接收購,也表現出其在資本運作上具有一定技巧性。
境外經貿合作區是我國企業開展境外投資的一種新型模式,江蘇省一舉拿下首批19個境外經貿合作區中的3席。這些境外經貿工業園投資主體中,埃塞俄比亞東方工業園由張家港市兩家民營企業永鋼集團、其元集團共同投資。另一個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經濟特區由無錫紅豆集團、光明集團、益多投資發展集團、華泰投資置業公司等4家企業合伙投資。
中國境外經貿合作區由較早“走出去”的龍頭企業首創,最初是在境外建設只供本企業使用的生產貿易基地,然后向兼具制造、物流、貿易等多功能的綜合性園區發展。境外經貿合作區這種集群方式“走出去”能夠發揮集群效應,比企業單打獨斗風險要小。而且境外經貿合作區能夠提升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經驗,增強企業國際競爭力。
綠地投資作為國際直接投資中獲得實物資產的重要方式是源遠流長的。江蘇亨通集團是信息通信與電力領域的國家級創新型企業。集團擁有全資或控股子公司30余家,其中有幾家公司分別在中國、新加坡、香港上市,在18個國家設立區域營銷中心。
綠地投資有諸多優點:一是有利于選擇與跨國公司全球戰略相符合的生產規模和投資區位;二是投資者在較大程度上控制著風險,例如在利潤分配上與營銷策略上,母公司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內部調整,這些都使新建企業在很大程度上掌握著主動權;三是創建新的企業不易受東道國法律和政策上的限制,因為新建企業可以為當地帶來很多就業機會和新增稅收。
蘇寧集團作為江蘇民營企業的翹楚,在跨國并購方面建樹頗多。2010年蘇寧就在香港和日本市場快速發展。到2012年第三季度,蘇寧累計已在香港地區建立28家連鎖店,在日本擁有12家連鎖店。
整體來看,雖然民營企業跨國并購與國有企業的海外投資從規模和數量上都存在很大差距,但由于民營企業具有產權明晰、機制靈活、政府干預較少等優點,自我發展意識和競爭意識都比較強,相對而言海外投資的效率要高于國有企業。
全國聚酯切片出口額最大的江蘇三房巷集團,不斷創新“走出去”的模式。三房巷集團投資1.745億美元參股了新加坡裕廊芳烴有限公司,擁有了其25%的股份。該項目計劃在2014年正式投產,這將為國內瓶級切片、滌綸短纖等產品的原料來源提供有力支持,大大降低企業的經營成本,增強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參股占得比例比較小,一般對公司的經營發展等重大事項不起決定性的的影響。相對于央企海外投資動輒絕對控股的情況來說,這可以有效地緩解當地政府和企業的恐慌情緒,也可以快速地進入當地的市場。
截至2012年7月,江蘇今年新增的20家境內外上市公司,均為民營資本控股企業。這些說明了江蘇省民營企業發展迅猛,有很強的融資需求。
近年來,民營企業在國外曲線上市開始成為潮流。因為海外上市可繞過內地上市漫長的等待,不僅可擁有獲得資本的便利,還可以在當前復雜的經營環境中有效進行自我保護,獲得很強的資產變現能力。民營企業在海外上市,有利于樹立企業良好的國際形象,進一步開拓國際市場。另一方面,如果在海外融資的企業能以國外投資者的身份回來,就可能享受到國外資本的“超國民待遇”。
得益于不斷的科技創新,江蘇省連云港市的新醫藥板塊成為國內有影響的產業集群。連云港市積極引導企業“走出去”,到境外設立研發分支機構,主動對接國外創新資源。例如,恒瑞醫藥、中復連眾、康緣藥業三家醫藥企業成功將研發機構設到美國生物醫藥最發達的地區。
研發機構如果直接利用境外優秀的研發資源,將大大提升企業的創新能力。境外設立研發中心可以升級企業的增長模式,有效提升企業的綜合實力,幫助企業實現由產業鏈的低端向產業鏈的高端轉移,由價值鏈的低端向價值鏈的高端轉移。
中國企業要在海外市場競爭中取得成功,必須借助品牌之力,這是真正“走出去”的關鍵。江蘇的波司登是中國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羽絨制品生產企業。2012年倫敦奧運會開幕前,江蘇波司登集團的歐洲總部大樓和四季化服裝旗艦店在倫敦牛津街商圈正式投入運營,標志著中國知名企業“走出去”的步伐更加堅定。
企業在全球性的營銷活動中,利用本國以及國外的資源條件和市場,通過樹立自己的品牌形象,可以達到一個全球化的目標。品牌國際化的一個顯著好處是有助于企業實現規模經濟,這種規模經濟可以表現為生產、流通、研發的規模經濟以及品牌傳播的規模經濟。這種規模經濟已經成為企業獲得競爭優勢的重要因素。
當前的經濟形勢為中國企業“走出去”提供了較好的機遇。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反傾銷、反補貼等現象驅使我國受影響的企業加快“走出去”的進程,促進中國企業把出口生產基地向壁壘少的欠發達國家或地區轉移。總體上,“走出去”有利于幫助中國企業繞過各種關稅、反傾銷、反補貼等貿易壁壘。江蘇民營企業在“走出去”的過程中,實現了一系列有利變化。
2.1.1 民企成為主力軍
近幾年來,民營企業海外投資明顯加快,項目和金額已占中方投資的70%以上。民營企業逐漸成為“走出去”的主力軍。
2.1.2 投資結構多元化
總體來看,2011年江蘇省對外承包工程新簽3000萬美元以上項目46個,合同金額超過30億美元,占新簽的合同的60%。江蘇部分高新企業到海外上市投資,取得了很大的進展,投資結構日益多元化。
2.1.3 新興市場增長快
江蘇省在發揮亞洲、非洲主營市場優勢的同時,大洋洲、北美洲等新興市場也得到進一步的拓展。相關國際業務已經擴展到世界上100多個國家和地區。
2.1.4 投資模式多樣化
江蘇省民營企業赴歐美發達國家展開企業并購,建立了范圍廣闊的營銷網絡,努力培育國際知名品牌。江蘇還在尼日利亞、俄羅斯、匈牙利以及東南亞有關國家建設相對集中的工業園區,打造以基礎設施為先導的工業園區、以產業鏈為基礎的加工園區以及共享資源為目的的集中區,提高了對外投資的集成度。
2.2.1 規模相對不大
和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江蘇省民營企業在海外的投資規模中以中小型為主。江蘇2012年1月到10月之間,共核準境外投資項目472個,中方協議投資43.9億美元,同比增長45.5%。不過單個項目的平均投資總額僅為320萬美元,遠低于發達國家平均約600萬美元的投資水平。
2.2.2 經營管理不善
相對于央企近年來海外投資的巨虧以及境外資產流失問題,民營企業的情況有所不同。民營企業“走出去”的時間相對不長,經驗不足。同時,在不了解對方的法律制度、文化環境等背景下,試圖將國內成功經營的模式復制到國外,難免屢屢碰壁。中國大多數跨國企業目前仍缺乏清晰的國際化經營視野,國際化企業的運營構架不完善,有些企業在進行海外投資時缺乏科學的評估和規范的風險管理,在盲目沖動下被人誤導。
2.2.3 綜合人才匱乏
跨國經營不僅需要金融、法律、財務等專業類人才,更需要有戰略頭腦,懂現代企業管理、國際營銷的復合型人才。而江蘇民營企業中的多數管理人員缺乏國際經貿知識,不精通國際貿易慣例與法律法規,使得企業在“走出去”中常常不能根據市場變化較快地作出相應的決策,因而在經營中往往處在被動地位。
2.2.4 技術有待提高
盡管近幾年江蘇省民營企業“走出去”的質量和檔次有所提高,出現了一批技術含量較高的生產項目,但初級產品產業仍舊偏重,高新技術產業的投資明顯偏小。江蘇民營企業應該以海外投資作為獲取技術、專業知識的渠道,并以此作為企業在國內外發展的重要策略。
江蘇民營企業已經成為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重要力量,有其獨特的競爭優勢和重要意義,“走出去”在總體上機遇大于挑戰。江蘇民營企業應該在不斷總結深化現有模式的基礎上,積極探索“走出去”的新模式,為中國企業真正走向世界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1] 馬常娥,卜海.論企業“走出去”的路徑選擇及其支持政策[J].財貿經濟,2006(12).
[2] 鐘朋榮.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十五種模式[J].對外經貿實務,2006(10).
[3] 鐘慧中.中國貿易型對外直接投資的方式選擇——基于交易治理與集聚理論的研究[J].國際貿易問題,2013(2).
[4] 葉慧.中央實施“走出去”戰略:現狀和思考[J].國際經濟合作,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