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葫蘆島市委黨校經濟管理教研室 肖東紅
中國自加入WTO以來,與世界的聯系更加緊密,對外貿易額不斷擴大,已經與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經貿關系,成為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但在與世界其他國家合作的同時,對抗與摩擦也在不斷增多。特別是自2008年下半年歐美爆發的債務危機而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國際上各種形式的貿易保護主義不斷抬頭,中國企業在海外受到沖擊的機會越來越多,各種摩擦不斷增多,給中國企業帶來了重大損失,這就正如Craing Murray所說,貿易保護主義仍然是一種持續的威脅。如近期發生的中國公司華偉、中興在美國國會受到聽證和置疑,美國以危害國家安全“莫須有”的“罪名”“封殺”該兩家公司的相關業務;“三一”重工的風電項目,也同樣以危害美國所謂的“國家安全”為由,而被拒之門外;繼美國對中國風電產品和光伏企業展開“雙反”調查之后,歐盟對中國光伏企業也展開了反傾銷訴訟等等。當然這些企業有的也采取了諸如訴訟等手段,對歐美的貿易保護主義進行批判和反擊。在這種嚴峻的形勢之下,盡管世貿組織以及世界各國都在不斷地為貿易自由化而努力,然而存在于世界各國之間的貿易壁壘依然有增無減。同時,中國與國際貿易對手和伙伴的貿易摩擦也日益增多,很多國家都秉持著“中國威脅論”,不僅僅是指國家安全上,也涉及經濟貿易上,因而傾銷與反傾銷的行為和活動愈演愈烈,異常頻繁。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中國企業必須認真分析國際貿易形勢,把握宏觀經濟發展大勢,對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有清醒的認識,并科學制定切實可行的對策措施,促進企業可持續發展。
雖然隨著中國融入到世界貿易組織之中,傳統的貿易壁壘對中國企業而言明顯減弱,這為中國企業走出去、占領國際市場創造了良好的條件,有力促進了對外貿易的發展,大大優化了中國經濟的外部環境,并且提供了良好的發展契機。但對于一些除關稅保護以外的非傳統貿易保護,有明顯增加,特別是近年來受金融危機的影響,越來越多的國家更加關注本國的經濟發展、就業問題,因而加大了非傳統的貿易保護措施,推動了世界領域內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給中國企業特別是外貿型企業帶來了嚴重挑戰,企業生存的壓力更大。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嚴重制約了中國企業的發展,帶來了不可忽視的影響。
(1)貿易保護主義盛行的影響。近年來,隨著世界經濟發展呈現自由化和全球化的特點,并且出現與貿易保護主義并行不悖的現象,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亞洲金融危機的爆發,使貿易保護主義不斷抬頭,各國都開始采取種種措施,制定法令法規,試圖把國外產品擠出本國市場。自烏拉圭回合談判結束以后,關稅壁壘的作用已經形同虛設,大大減弱,各個國家和締約方已經普遍大幅度實施了關稅削減,其作用已不及往日,很多國家已經采用非關稅措施來保護各國貿易。
(2)生產經營成本上升。一些國家為了保護本國的產業,特別是具有傳統優勢的產業,制定出一些十分苛刻的條件,比如對碳排放、相關成分的含量、生態等制定十分苛刻的條件,使得從事該產品生產經營的中國企業,為了滿足十分苛刻的出口條件,不得不加大投資,改良生產工藝,無形中增加了企業的生產經營成本,嚴重時,甚至會出現“虧本賺吆喝”的現象,企業的贏利空間被進一步擠壓,導致企業生產經營環境急劇惡化,最終會使得企業無利可圖,從而撤出市場競爭。
(3)出口產品數量銳減。金融危機的沖擊,使得許多西方國家都把希望寄托于國內企業、市場的保護,而不斷提高對所進口產品的標準要求,有些是合情合理的,但有些卻是歪曲事實、主觀臆造、為阻止中國產品進入該國而采取的惡意抬高門檻的“無賴”行為。比如:這些國家會制定出新的要求標準,要求某些產品必須首先獲得相關的認證,而這些認證往往是繁瑣的、高標準的,企業要想獲得針對他們自己國家制定的標準,要花費更多的精力和時間,一般中國企業很難在短期順利通過認證。這些新的“土規定”將成為中國企業出口的攔路虎,導致出口產品數量的銳減,由于發達國家提高了對進口產品的各項要求,即提高了商品的進口標準,使中國產品進入這些國家的難度大了,導致出口數量的減少。
(4)企業出口環境整體欠佳。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中國與世界的聯系越來越緊密,經濟實力也已躍居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世界經濟的舞臺上占據了重要的一席之地。一些具有冷戰思維的人很難容忍中國的強大,便會生出許多辦法來扼制中國的發展,推行貿易保護主義政策就是一項絕佳的策略,西方發達國家采取貿易保護的動機顯著增強。他們往往會顛倒黑白,以種種理由來限制中國企業的產品出口,從而導致貿易磨擦呈級何數增加,從近年來中國企業遭受的一系列不公正待遇和挑戰,可以明顯感受到這種貿易磨擦的不斷增大趨勢。這種嚴峻的形勢,使得中國企業出口環境不斷惡化,企業的海外市場拓展難度加大。
面對全球經濟增長放緩、西方國家貿易保護主義有所抬頭的危機形勢,中國企業必須謹慎分析企業發展環境,采取切實可行的對策措施,圍繞推動企業創新發展、企業文化拓展、制度創新、核心競爭力培育、企業發展要素保障等方面,不斷探索企業可持續發展之路。
(1)推動企業創新發展。創新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內容,只有不斷創新才是永葆企業發展的持久動力。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技術的創新是企業獲得可持續發展最根本保證,企業要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不斷做大做強,必須牢牢抓住技術創新這個龍頭,不斷加大科研投入,立足市場,放眼世界,培養技術領軍人才,加大自主創新研發力度。同時,要加大企業管理、產品營銷、售后服務等方面的創新,不斷開闊視野,瞄準世界一流企業,不斷創新管理模式、營銷模式,逐步走出先模仿后創新的路子,增強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內生動力,同時可以實行多元化市場戰略,增加企業設計產品的行業。
(2)強化企業文化培育。企業文化是企業在多年的生產經營活動中,積累形成的有別于其他企業的獨特文化,它既反映了企業的經營活動,又會反過來推動企業的發展,是引領企業不斷前進的原動力。企業通過長期的經營管理,培育員工創新、奉獻、敬業、上進精神,提升員工的價值觀,構建良好的企業文化。以良好的企業文化影響和塑造團結向上的企業氛圍,構建企業發展美好的愿景。加強科學的企業制度建設,以追求企業的最大效益為目標,規范各個崗位員工的職責,制定一系列企業管理制度,使企業員工的行為在企業中得到科學統一的規范。企業要進一步推行人性化管理,突出對人的尊重和關愛,強調與員工互動的溝通交流,提高企業員工的滿意度。為每一位員工制定切合實際的個人發展空間,增強員工自我提升的積極性,增強員工的學習興趣與能力,不斷提升員工的綜合素質,以更好地適應崗位的需要。
(3)培育鼓勵企業直接投資。必須要盡快加快出口增長方式的轉變,加快產業升級。中國雖然對外貿易總量很大,然而只能算是貿易大國而并非貿易強國,因為中國大部分產品附加值都較低,科技含量不高,只是勝在低廉的人力成本。要提升中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影響和競爭力,必須要支持和培育具有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的商品,提高出口商品附加值和創新能力,實現勞動生產率的較大幅度的提高。在此基礎上,出口企業本地化是中國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的最佳之路,這樣可以有效規避貿易保護主義的影響。當前面對低迷的經濟發展態勢,各國都出臺了一系列刺激國內消費、鼓勵購買“國貨”的引導型政策,無形中抬高了這些國家進口的門檻。在這種嚴峻的貿易保護背景下,中國企業要沖出國門,進入壁壘國的市場,最有效的途徑之一就是通過直接投資的方式在這些國家建立工廠,把生產、銷售、售后等都放在這些貿易保護比較嚴重的國家,從而避免受種種限制進口的苛刻條件的束縛,而成為該國的公民性企業,提高當地居民的認可度,有效規避因企業所在國不同而產生的認知性差距,從而達到打破貿易壁壘的作用,增強企業的競爭力。
(4)培育企業核心競爭力。企業核心競爭力是指企業區別于其他企業而具有本企業特性的相對競爭能力。企業核心競爭力包含的內容十分廣泛,其中最為突出的是企業品牌力、企業科技創新能力、企業凝聚力等。企業品牌力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企業品牌已經超越純經濟的范疇,成為企業競爭力、增值力、后續力的體現。品牌能給企業帶來極大的市場占有率,使企業保持繁榮,而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直接表現形式主要是市場占有率。因此,要樹立正確的品牌意識,積極實施名牌戰略,即建立品牌發展戰略管理體制,完善品牌發展的市場環境,重視知識管理、知識決策以及實施與品牌理念相配套的系統教育培訓等。同時,要加大科技研發的投入,以高投入,催生高產出,促進企業占領技術制高點。當前的各種競爭歸根結底都是人才的競爭,人才在企業的發展中起著非常重要的核心作用,因此,企業選擇人才時可以有針對性地挑選,如精通外語,并且具有較好的溝通能力和國際化的視野,同時,能夠很好地學習與運用WTO相關規則和國際通行規則的專業化人才。只有具備了完備的專業化人才梯隊,企業才能在貿易保護主義抬頭背景下更好地生存與發展。
(5)要素的保障。企業可持續發展離不開強有力的各類要素的保障,這些要素包括人力資源、知識儲備、信息資源、科學技術、管理能力、充裕資金、營銷管理等,也即是保持企業可持續發展所必需的各種資源。企業的發展壯大需要持續的投入,企業開發項目能否取得成功的關鍵之一就是看企業是否具備必要的財力、物力和人力資源。財力資源為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經費,使企業能夠有足夠的能力來支持新項目的研發,使企業走在時代的前列。同時,人力資源是企業最寶貴的資源之一,企業要想不斷發展壯大,必須注重培育綜合素質高、創新能力強的各類人才,為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強大的人才支持。加強企業發展要素的培育與壯大,可以有效避免貿易保護主義帶來的諸多不利因素,通過企業不斷壯大自己,增強抵御風險、抗擊保護的能力,促進企業可持續發展。除此之外,在世貿組織框架下要對規則進一步熟悉運用,爭取更大的優惠待遇,進行適當的貿易保護,對于發達國家的傾銷與反傾銷要勇于抗爭,用產品技術和質量說話,保護企業的利益。
[1] 孟祥年.新形勢下美國對華反補貼原因、影響及對策[J].宏觀經濟研究,2012,7(1).
[2] 曲曉華.歐盟對華反傾銷及應對策略[J]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2(2).
[3] 陳振鳳,徐向真,宋希博.反傾銷政策對企業生產決策行為的影響分析——基于DTGMIC模型[J].工業技術經濟,2012,8(3).
[4] 張永才.應對反傾銷:中國外貿新挑戰[J].現代經濟信息,2012,14(4).
[5] 劉殿和.應對國外對華反補貼調查的措施淺析[J].經濟研究參考,2012,29(5).
[6] 趙雋.企業核心競爭力整合策略研究:知識管理視角[J].科技管理研究,201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