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 張丹
在過去幾十年當中,國際產業分工不斷細化,推動外包、境外生產和產業鏈全球化的興起,跨國企業選擇在中國和印度等低工資國家投資設廠。而隨著制造業數字化的不斷推進,信息高科技等智能行業對制造業滲透加強,傳統制造業逐步步入“無人化工廠”式的生產路線,高性能工業機器人的使用,使工廠效率獲得極大提高,直接從事制造工作的工人數量下降,制造業不再是吸納就業的托盤,勞動力成本在總成本中的比例下降,使勞動力成本要素在全球生產布局的重要性不斷弱化。
在傳統大規模批量生產技術條件下,企業間進行同質化競爭,市場競爭以價格競爭為主,隨著新一輪產業技術革命的到來,傳統流水線制造模式向個性化定制模式轉型,產品制造設計過程與制造過程進一步整合,制造業向產品設計、研發、銷售等服務業延伸,制造業與服務業融合,向高端制造發展。在新一輪產業技術革命中,歐美等西方發達國家汲取經濟虛擬化和產業空心化教訓,選擇貼近客戶的廠址,將核心生產部門遷回國內,在高端制造模式中推動制造業回流。
在新一輪產業技術革命中,互聯網的重要性與日俱增,隨著在線服務的廣泛應用,從產品設計到定價銷售,用戶參與生產制造流程的程度不斷提升,全新的制造工藝、機器人通過新型在線協同制造服務,形成新型生產組織形式,形成制造業生產、決策和就業的協同化、社會化,互聯網帶來的“眾包”模式正在興起,制造業活動更加靈活,經濟型小批量生產成為可能。
為在新一輪產業技術革命中贏得競爭優勢,各國加快培育新興產業,力爭通過發展新技術、培育新產業,搶占世界經濟科技戰略制高點,美國推出“美國創新戰略:確保經濟增長與繁榮”,歐盟推出“歐洲2020戰略”,俄羅斯推出“俄羅斯聯邦2020年創新發展戰略”,日本推出“新成長戰略”,韓國推出“2020年產業技術創新的戰略思路”。在這輪革命中,高端智能軟件、云計算、新型顯示與存儲方式將為全球市場帶來新的商機,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與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將成為新的增長引擎,創造新的需求與增長點。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憑借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備受外國投資青睞,成為跨國公司“外包”的重要生產加工基地。近年來,這種外貿優勢正在喪失,中國的勞動力成本以每年約20%的速度增長,考慮到物流、關稅、工業用地及其它成本,中國的制造優勢都受到削弱。一些勞動密集型產業正在從中國沿海地區向外轉移,部分轉移到勞動力成本較低的內陸地區,許多公司采取“中國加一”戰略,在其他成本更低的亞洲國家另外設立制造基地,將生產轉移到孟加拉、柬埔寨、印度尼西亞和越南等東南亞地區。
新一輪產業技術革命的到來將加速這個過程,隨著制造業數字化變革,直接從事制造工作的工人數量下降,勞動力成本在總成本中的比例下降,特別是自動化投入的提高,企業主可以利用機器人來降低勞動力成本。在此背景下,工資成本在制造業區位選擇中的重要性下降,一些工作崗位向發達國家回流,外商投資減少,制造業穩定利用外資規模難度加大。
為應對低成本制造商帶來的產業空心化教訓,彌補經濟虛擬化的不足,歐美將重振制造業特別是高端制造業作為戰略重點。美國公布《重振制造業框架》,提出“先進制造業伙伴計劃”、《美國創新戰略》等法案和倡議,大力扶持制造業企業發展,以稅收優惠等杠桿推動海外制造業回流。奧巴馬政府積極推動科技成果市場化進程,與產業界聯合投資先進材料、生物制造、替代能源等關鍵技術研發。英國視制造業復興為經濟增長的重要突破口,投入5100萬英鎊建立9個創新制造研究中心,提出將投入1.25億英鎊促進英國制造業全球競爭力的提升;澳大利亞組建制造業振興高級別工作組,投資建設先進制造技術教學與科研中心。
面對本輪產業技術革命的發展機遇,我國在保持傳統制造業發展的同時,抓住契機,加大對高端和先進制造業的重視,推動我國拋棄工業制造獲利的簡單模式,轉而依靠技術、信息、品牌獲利,實現從加工型制造業向復合型制造業轉變。依靠創新創造市場,鼓勵外資投向科技中介、創新孵化器、生產力中心等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加大對自主創新和科技研發投入力度,重點突破新一代信息技術、先進材料等一批核心關鍵技術,推動引資、引技與引智相結合,引導利用外資從注重規模向提高質量和綜合效益轉變。
發達經濟體積極扶持制造業回流,以美國為例,設立“選擇美國”辦公室,鼓勵海外資本加大對美實體經濟投資,這在加緊全球資本緊張局面的同時,也為我國制造業走出去提供了新的機遇。長期以來,我國制造業走出去規模總體偏小,企業國際化水平不高,海外市場資源利用不足是我國對外開放中所面臨的突出問題。如何把握歐美加大招商引資機遇,重點對海外實體經濟特別是具有技術優勢的高端制造業投資,統籌“引進來”與“走出去”,推動國內有條件的企業與歐美產業技術變革接軌,提高利用兩個市場的能力。
新產業技術革命中,數字、創意和設計將改變產品和服務的生產方式,大量的小型經濟主體與初創企業將可能提供創意和創新。由于新材料、更廉價的工業機器人的發明,無數的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家將從中受益,加上豐富的在線服務和三維打印機的推廣應用,小企業能夠經濟地生產小批量產品,且更具有靈活性和個性化,在未來制造需求中優勢凸顯。我國民營制造業企業是我國制造業“走出去”的重要力量,其中蘊涵著數量眾多的、機制靈活、創新能力強、成長性較高的科技型中小企業特別是科技型小微企業。在這輪產業革命中,如何更好地發揮民營企業的創新能力、創新潛力和創新動力,加快民營制造業企業走出去將變得尤為重要。
新一輪產業技術革命將推動制造與服務聯系更加緊密,形成制造業與服務業相結合的新型商業模式;二是由產品所提供的服務所決定。我國是制造業大國,但遠未成為制造業強國,特別是長期以來在國際市場上依賴簡單加工制造獲利,這一輪產業技術革命為我國加快培育制造業出口新優勢帶來契機,要推動企業從傳統的生產成本優勢向技術、品牌、服務為核心的新優勢轉變,促進“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與“中國服務”轉變。
[1] 宋湛.中國要素市場分割對制造業的影響分析[J].經濟與管理,2005(07).
[2] 趙自芳,晉川.中國要素市場扭曲的產業效率損失——基于DEA方法的實證分析[J].中國工業經濟.2006(10).
[3] 趙自芳.生產要素市場扭曲的經濟效應[D].浙江大學,2007.
[4] 王志華,陳圻.長三角省際貿易強度與制造業同構的關系分析[J].產業經濟研究,2007(01).
[5] 袁鵬,陳圻,胡榮.我國制造業的結構效率與生產率度量——基于技術異質的結構效率模型[J].系統工程,20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