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財經大學 王寅 胡玲靜
近年來,產學研合作對不同經濟領域的創新效率提升產生了積極影響。1984年,美國就頒布了國家合作研究法案,作用就是刺激SPR組織——企業、大學和研究機構構成的戰略研究合作伙伴。二戰后,日本大力發展產學研合作研究網絡,成立行業研究協會,在經濟復蘇過程中體現了重要的作用。尤里卡計劃、德國的Steinbeis技術轉移基金會、芬蘭的產學研鼓勵計劃等都體現了歐盟各國對產學研合作的重視和鼓勵。1992年,我國經貿委、教育部、中科院共同組織實施了產學研聯合開發工程,經過21年的發展,一些優秀的產學研聯合基地已發展成優勢互補、風險共擔、利益共享、共同發展的組織,有效、快速地推動了經濟、學術的發展。其中,清華紫光、清華同方、北大方正等全國著名高新技術企業的成績尤為突出。2005年底,國務院制定了《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進一步強調了產學研合作的重要性,其中對技術創新服務、產學研結合機制、鼓勵政策等問題又進行了新的規劃,體現了政府近年來對產學研合作的高度重視,也體現了其對經濟發展、科技創新、高校綜合實力發展的重要影響。
產學研合作是一種獨特的,混合的跨組織關系[1],是科學技術和高等教育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高等教育適應經濟發展需要并與社會生產相結合的表現。對產學研的研究以及概念的界定,學術界有著不同的看法。Bloedon認為產學合作是高等教育結構和產業間之間進行共同合作的研究活動和計劃[2]。顧佳峰則指出,產學合作關系是一種以創新為基礎的關系,并由產學雙方提供財務、研究、人力、基礎設施等資源,以利于形成資源互補共享,增進研發和效益最大化[3]。常愛華認為產學研合作是指學術界與產業界為了共同實現創新目標而形成的合作交流關系[4]。李嘉明,甘慧的研究把產學研的合作提升到了聯盟的高度,即產學研聯盟是企業根據自己的技術需求與具有相關優勢的院校、科研單位建立的,風險共擔、利益共享、共同發展的,具有長期穩定協作關系的組織系統[5]。據張衛國,李江的分析,產學研合作主要是指高校和研究院與企業利用各自要素優勢,分工協作共同完成技術創新的行為[6]。
先前的研究主要強調了產、學、研中的產方和學研方在短期或長期,各自提供自己的人力和物力優勢,通過共同努力與合作,最終達到科技創新并投入生產、共贏的形式,并沒有體現出當前經濟轉型期社會進步以及社會責任的要求。
產學研合作不能以獲得各自利益最大化為目的,應強調社會責任,應以提高社會總收益為目標,實現“1+1>2”的社會收益創造模式。因此,產學研系統應是在社會責任前提下,企業、高校、研究機構及金融中介為了達到利益共贏,在科技研究、轉化、生產中相互協調,共同付出,共擔風險,共享成果,并達到社會整體利益最大化產生的組織。當前國內產學研聯盟發展相對緩慢的原因主要有兩點:
(1)產學研合作必須注重高校的參與,不能低估高校的作用。高校作為社會高等人才培養基地,為科研機構、企業、社會輸送了大量的高級人才。先前的研究并沒強調系統中高校的作用和收益,即科研人才能力的提升和應用性人才的實踐等。
(2)在技術的引進和投資方面,管理方只注重了“有先進技術”以及“學生能力較強”的名牌企業、研究機構、高校,這雖然加速了這些個體的再次發展,但從長遠來看,勢必會使產學研系統出現“兩極分化”的情況。
產學研系統應該在競爭中尋求均衡的發展,在技術知識創新和轉化的同時,注重行業內的取長補短,聯合互助發展。其具體策略有如下三點。
進行強弱企業聯合能夠更有效地降低生產成本,改善資源配置,提高企資源利用率,產生規模效應。此外,強勢企業吸收或雇傭弱勢企業能夠擴大市場占有率,而弱勢企業能夠獲得更新設備、技術以及人力的資金等。
“985”、“211”國家重點建設高校雖然發展迅速,但是一些??圃盒?、弱勢高校卻長期缺少資金及參與產學研合作的機會。原因就是產學研系統不愿與非重點高校合作,導致了弱勢院校的實踐機會減少,從而導致高校人才輸出的綜合水平下降和參差不齊。因此,強弱勢高校應建立“學方聯盟”,合理安排學生參與實踐,注重人才整體水平的提升。
科研機構的整合所體現的效果最為顯著。在人力方面,能夠更有效地整合更多的同向科研力量,提高研發進度和效率,加強各個組織之間科研人才和信息的交流。在資金方面,政府會應當提供足夠的資金保障,更有利于監督機構的監督、協調以及資金投入的審核和評估等。在效果方面,弱勢科研群不會因為資金的缺乏而中斷了某些科研項目,而強勢科研群則獲得了人員、設備、技術方面的補充。
在產學研合作障礙的有關研究中,劉德智等認為產學研系統的主要障礙就是各方的信任以及資金的局限性。然而,劉和東在對產學研的投機行為及其有效抑制研究中認為,投機行為和各方信息不對稱造成了產學研合作效率低,風險高。結合上文對先前產學研發展和現狀的分析,本文提出構建產學研合作系統的四個原則:
(1)合作各方應該以社會責任為基準,以社會總效益最大化為目標。在合作過程中,各方應該以各自所在的集團整體利益提升為目標,構建各自的互助合作關系,從而改善產學研系統的最終績效表現。
(2)政府和管理機構應該采用適當的財政、金融鼓勵政策,提高各方參與系統的積極性,降低風險性。地方或是國家政府應適當提供投資或制定激勵政策,拓寬融資渠道,為系統提供良好的金融基礎。比如設立產學研投資基金會、降低高新企業貸款利率、減免稅費或行政費用、建立產學研合作監督委員會等。
(3)政府應該鼓勵創新技術的風險投資,并為系統提供一部分風投資金或是預投資金,鼓勵風險投資公司、投資發展銀行類的金融機構的適當發展。但是在提高鼓勵政策的同時,也要注意管理和控制各方都要以總收益最大化為目的,防止投機行為的發生。
(4)管理方應協調各方公平參與系統,遵循平等共贏原則。政府和金融中介機構所要行使的控制和管理的權利,建立優秀的系統管理團隊,減少產學研系統之間的強弱關系和地位對系統控制力的影響,力爭做到各方面因素共同參與,共同繁榮。
[1]Borys B,Jemison D.Hybrid arrangements as strategic alliances theoretical issues and organizational combinations[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9(14).
[2]Bloedon R V,Stokes D R.Making University Industry Collaborative Research Succeed[J].Research Technology Management,1994(2).
[3]顧佳峰.論科技創新下的產學合作[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6(7).
[4]常愛華.產學研合作機理的哲學新釋[D].天津大學,2007.
[5]李嘉明,甘慧.基于協同學理論的產學研聯盟演化機制研究[J].科研管理,2009(3).
[6]張衛國,李江.基于演化博弈的產學研合作穩定性分析[M].經濟博弈論基礎,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