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華航天工業學院 周振 豆曉東 倪春偉 余睿
隨著國民經濟的迅猛發展,物流市場需求大幅度上升,物流人才稀缺問題在我國日益突出。由于長期在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下,我國對物流的重視程度不夠,且物流概念及管理思想引進較晚,導致物流人才極其缺乏,物流服務市場化程度不高,嚴重制約了物流業的健康發展。
物流效率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倉儲、裝卸和運輸等環節的無縫銜接,當前,我國物流系統各環節因缺乏統一的規范而難以實現順暢有效銜接。如卡車貨箱的大小、托盤的尺寸、倉庫貨架的尺寸等無法配套、兼容使用。以托盤標準為例,我國的物流企業有的采用日韓標準,有的采用歐美標準,更有甚者自己定義,從而導致托盤尺寸與產品包裝箱尺寸不匹配,嚴重影響了物流系統的運作效率。目前,在規范物流服務經營者與消費者之間的權利、義務和責任等問題上,我國并沒有形成健全的法律體系。長期處于粗放、混亂、無行業機制約束環境中的第三方物流業,逐漸形成了地區封鎖、行業壟斷等計劃經濟的后遺癥。不公平、不公正、不自由的競爭市場,嚴重阻斷第三方物流業的發展。怎樣實現物流業“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是發展第三方物流業亟待解決的問題。
物流硬件設施上,大部分物流企業在運輸裝備、裝卸裝備等生產工具上的投入明顯不足,設施陳舊,科技含量、自動化程度低。物流軟件設施上,服務的網絡化、信息化基本未實現。車載GPS系統、貨品條形碼技術、EDI技術、RFID自動射頻識別技術等新興網絡信息技術受巨額資金投入制約,成為中小企業的奢談,第三方物流業尚未形成供應鏈物流一體化。
我國物流行業管理多年來一直沿襲計劃經濟體制的模式,使原本是一個系統資源的物流業的管理權限被分別劃歸若干個部門,致使企業形成小規模,多元化的物流格局。物流管理和資源的分散化,致使流通環節紛繁雜亂,阻礙物流業發展,難以形成社會性的物流配送體系,且我國物流業集約化經營還處在探索階段,優勢不明顯,近期規模效益難以實現。
發達國家不僅在物流技術上優于我國,而且在物流管理理念、服務質量、營銷手段等各方面也具有顯著優勢,所以我國物流的差距是全方位的。要想發展壯大我國第三方物流業,必須結合我國基本國情,不斷學習發達國家的物流管理、市場營銷、電子商務、物聯網等知識,提高物流從業人員素質。此外,我國應該在物流技術和運營管理方面建立國際化交流平臺,并與西方發達國家保持長期合作關系,合力開展物流技術科研工作,進而不斷革新技術,與時俱進。
政府的宏觀調控機制,對于現代第三方物流業的發展至關重要。政府不僅要實時關注第三方物流業發展的整體環境,還應及時根據我國的實際,建立健全相應的政策法規體系和行業標準,促進物流的規范化和標準化。首先,從公司法中明確第三方物流服務企業注冊登記的必備條件,完整界定第三方物流企業經營者和消費者的權利與義務。且對我國物流市場運行機制和行業規則進行徹底的規范,盡早形成物流市場工商準入機制。其次,采用國際通用標準,實現行業標準化。物流行業的標準主要包括:物流基礎設施、裝備的通用性、接口設備、物流用語、計量計價、從業人員資格以及有關綠色安全的強制性標準等。通過統一,實現企業與企業,國家與國家的互通互聯、信息共享。
雖然,我國的經濟建設自改革開放以來,長期處于快速穩健的增長態勢,但是在物流公共設施建設上并不是很理想,還有待進一步提升。鑒于西方國家物流發展歷程,物流運力的半壁江山是通過公路運輸實現,走的是“高速公路+重卡”模式。所以,我國首先應該投資建設里程更長、輻射范圍更廣的高速公路,特別是跨省公路,交通樞紐建設以及大型綜合物流中心等節點設施方面的建設,提高公路運輸效率。其次,在重型卡車制造方面,學習西方制造的同時,自主創新,弘揚民族品牌,振興民族產業。現代物流的標志性體現就是物流信息技術的應用。我國目前對這一系統技術的應用程度不高,據地理區域不同而存在嚴重失衡現象。盡快搭建與我國現代物流業發展相匹配的物流信息網絡,是引導我國物流業發展的當務之急。為此,要做到以下兩點:
(1)學習信息技術,采用技術,投入生產。科學技術能產生巨大的生產力。通過應用電子數據交換、智能標簽、數據庫、數據倉儲、GPS定位、條形碼與射頻識別等物流信息技術,實施物流過程中的有效采購、庫存控制、訂單與配送管理。
(2)普及物流信息技術子系統。物流信息應用技術,即基于管理信息系統(MIS)技術、優化技術和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CIMS)技術而設計出的各種物流自動化設備和物流信息管理系統,例如自動化分揀與傳輸設備、運輸管理系統(TMS)、配送優化系統、自動導引車(AGV)、集裝箱自動裝卸設備、倉儲管理系統(WMS)、地理信息系統(GIS)、全球定位系統(GPS)等。
聯盟發展戰略,強調在供應鏈的諸節點之間植入“優勢互補、利益共享”的共生關系,實施企業聯盟化戰略。第三方物流企業要想實現低成本運作,實現全方位服務,必須達到一定規模。我國目前的第三方物流企業規模普遍較小,服務范圍和能力十分有限,物流運作成本也比較高。在這種情況下,整合物流企業資源,構建物流聯盟,采用資源外取、互惠互利的合作方式是正確明智的選擇。在物流聯盟運營模式下,第三方物流服務供應商之間可以以契約形式結成包括在倉儲、運輸、信息服務等方面的聯盟,最終實現低成本、全方位、高效率服務。
我國第三方物流業未來的蓬勃發展,如果完全靠物流企業自身的經營優化是無法實現的,是脫離外部環境的片面思考。客觀全面的分析,物流業的興旺發達,離不開國家政府和行業協會(中國物流采購聯合會)對外部環境的宏觀調控與引導。一是建立健全行業法規體系和標準體系,使物流業發展有法可依,使物流運作有矩可循。二是組織協調全行業,統一規劃,合理布局,打破區域封鎖,杜絕資源浪費,大興物流公共設施建設,發展綠色物流。三是搭建覆蓋全國的物流專用物聯網,讓物流信息技術有可乘之機,構造高效率、集約化、低成本、信息化的精益物流供應鏈,從而達到全面滿足經濟發展的目標。
[1]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中國物流發展報告[R].
[2] 宋華.現代物流與供應鏈管理[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0.
[3] 張建新.物流:第三利潤源[M].新華出版社,2005.
[4] 如何加快發展我國第三方物流[J].商業現代化,2004.
[5] 陸江.2005年中國物流發展總體回顧與展望[J].中國物流與采購,2006.
[6]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中國物流發展報告[R].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