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農村信用社聯合社課題組
河南省農村信用社聯合社
目前,小微企業也已成為重要的市場經濟主體。根據河南省工信廳的數據,截至2012年底,河南省中小企業約有39萬家,占全省企業總量的98%,貢獻了60%的GDP和50%的稅收,吸納了全省85%的就業人員。其中,小微企業功不可沒。統計表明,小微企業占中小企業總數的93%,總數達到36萬余家。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小微企業仍然是企業群體中的弱勢群體,因為其本身資本金較少,經營比較困難,而且由于自身特點,在發展中遇到了不少困難和障礙。同時,礙于經營規模小、信息不對稱、經營管理不善、欠缺抵押、確實擔保等諸多內部與外部制約因素,小微企業融資情況不容樂觀,“融資難”成為普遍現象。
根據河南省工信廳的調查問卷顯示,86%的企業認為融資方面“比較困難”或“困難”;在企業生產經營資金來源中,銀行貸款占21.7%,大部分小微企業很難從銀行獲得貸款;79.1%的企業表示流動資金短缺;企業發展目前最需要解決的資金、技術、政策、人才等問題中,資金問題占到55.8%。例如,僅商丘市永城市140多家面粉加工企業就缺少流動資金7億多元,其中90%靠民間融資,銀行貸款僅占10%,民間融資利率較高,加重了企業負擔,嚴重制約了行業和企業發展。
然而,值得欣慰的是,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河南省小微企業信貸投放強勁增長。2012年,全省銀行業金融機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3658.42億元,較年初增加813.24億元,增幅28.58%,高于全省各項貸款平均增幅13.55個百分點,高于全國小微企業貸款平均增幅10.32個百分點。2013年,金融機構要繼續加大對小微企業的信貸支持,小微企業貸款客戶數量將在2012年年底的基礎上增長不低于10%。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河南省農村信用社作為省內存貸款規模最大、機構網點最多的“本土”銀行業金融機構,在支持小微企業融資上發揮著重要作用。截至2013年第一季度,累計支持小微企業69138戶,小微企業貸款余額1446億元,小微企業貸款余額占農信社全部貸款總額的40%,占全省銀行業金融機構小微企業貸款總額的近四成。
近年來,河南省高度重視小微企業發展。2011年12月,河南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制定《關于促進小型微型企業融資的意見》,要求確保小型微型企業貸款增長,進一步完善為小型微型企業提供服務的地方金融組織體系,進一步拓寬小型微型企業的融資渠道,加強對小型和微型企業的服務,加大稅費政策支持力度等。2012年10月,為進一步貫徹落實國務院有關精神,河南省政府制定下發《關于進一步促進小型微型企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豫政〔2012〕81號),就進一步促進小微企業健康發展提出26條意見。其中,重點指出要加強小微企業融資服務。同時,河南省金融界也加大對小微企業融資的支持力度。2012年3月,河南省中小企業金融服務工作會議在洛陽召開,會議下發了《河南銀監局關于進一步做好小型微型企業金融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意見》強調,各家銀行要重點加大對單戶授信總額500萬元(含)以下的小微企業信貸支持,確保小微企業有款可貸、有錢可用。
隨著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建設和中原經濟區建設的深入推進,小微企業的作用將會更加突出,河南省以及中原經濟區將會全面落實小微企業政策措施,不斷提高小微企業金融服務質量,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將會得到進一步緩解。
根據不同小微企業對資金的需求差異,小微企業的融資方式與融資渠道越來越多。按照資金是否來自于企業內部可以分為內源融資與外源融資;按照企業融資時是否借助于金融中介機構的交易活動可以分為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
2.1.1 “靈”:特點突出
小微企業在經營規模、產值、雇傭人員上相對較少,融資活動存在數目小、時間急、頻率高等特點,提高了融資靈活性。另一方面,小微企業融資需求以流動資金為主,可有效提高銀行信貸資產流動性。

表1 小微企業幾種融資方式及其相互關系
2.1.2 “利”:銀企“雙贏”
小微企業是市場經濟主體,必然存在巨大的物流、信息流及資金流,其中蘊涵著除信貸之外更大的業務空間。立足于傳統銀行業務空間已經收窄的背景,大力發展小微企業金融業務將是商業銀行加快轉型和業務創新的戰略選擇。
2.2.1 “貴”:成本高漲
小微企業具有規模小、治理結構欠規范等特點,銀行及擔保機構對其投資承擔一定風險,故要求獲得相應的投資風險報酬。以2011年為例,小微企業融資綜合成本較之往年提高2.5%~4.5%,導致企業盈利的30%~40%用于支付財務費用。
2.2.2 “窘”:抵押不足
抵押能力不足導致小微企業融資困難。一方面,小微企業負債比率高,企業擁有處置權利的自有資產較少,部分企業采取承包或租賃經營,沒有獨立自主的產權可辦理抵押。另一方面,小微企業財務制度不健全,報表普遍不實。
2.2.3 “苦”:服務不足
由于信息和規模經濟問題,金融機構更偏向于服務大企業、排斥小微企業。另外,中國小微企業數量眾多,在壟斷性市場結構下,國有商業銀行或者大型股份制商業銀行通過在全國設立新的分支機構來增強對小微企業的服務能力,不符合市場的發展規律,將會產生過高的內部代理成本和管理成本。
2.3.1 “幸”:銀行發力
2012年,銀監會深入推動落實《關于支持商業銀行進一步改進小企業金融服務的通知》及其補充通知要求,截至2012年底,全國用于小微企業貸款余額為14.77萬億元,占全部貸款余額的21.95%,比年初增加2.43萬億元,增速為19.73%,比各項貸款平均增速高4.09個百分點。
截至2011年底,中小微企業通過發行短期融資券、小微企業集合票據等債務融資工具共計募集資金134.35億元。此外,政策性金融也新添小微企業融資渠道。2012年,中央財政共計安排小微企業專項資金141.7億元,國家設立小微企業發展基金,中央財政安排資金30億元,重點用于支持小微企業發展。
2.4.1 “缺”:信譽不足
鑒于小微企業多處于發展初期,主要經營者信用觀念淡薄,逃債、賴債等“失信”現象時有發生,導致金融業整體普遍存在對小微企業信譽的質疑。此外,大部分商業銀行在對小微企業融資的準入條件、信用等級評定、審批程序、信用管理及違約處理等方面,并不明確與大型企業的區別。
2.4.2 “亂”:信息不對稱
從風險—收益角度衡量,小微企業信貸的風險與收益不對稱,不能滿足銀行對貸款安全性的需要。由于小微企業財務透明度較差,使得金融機構對小微企業的經營信息、財務及賬務的了解成本高,在信用分析中表現出高于大企業的信用風險,使得商業銀行在信貸分配時必然會傾向于大企業而繞過小微企業。
2.4.3 “哀”:經營不善
從整個社會層面看,多數小微企業都存在經營管理不善、績效不佳的問題。盡管原因來自多方面,但從小微企業內部看,可歸結于缺乏科學系統的管理意識、欠缺有前瞻性的企業戰略、人力資源管理體系不健全及企業管理體系不完善,直接影響商業銀行對小微企業的信用評估,繼而引發銀行“惜貸”。
烏村是獨立于烏鎮東西柵的高端鄉村旅游度假區,是烏鎮旅游股份有限公司的又一新品牌。古鎮旅游開發基本上靠門票經濟,除此之外就是購物與餐飲,經營的業態比較單一。而烏村圍繞江南農村村落特點,內設酒店、餐飲、娛樂等一系列的配套服務設施,主打“一假全包”,所以在烏村吃住方面就不存在二次消費。為了創造額外收入,就需要從其他方面入手,童玩館精品店就是其他收入的重要來源。
2.4.4 “嘆”:擔保乏力
目前中國信用擔保體系仍處于初步發展階段,缺乏適應小微企業信貸需求特點的貸款擔保體制,極大限制了小微企業融資能力。主要體現在小微企業不僅自身擔保能力有限,而且很難找到符合商業銀行標準的其他擔保方。同時,多數縣級政府財力有限,也難以組建小微企業貸款擔保體系。
3.1.1 完善小微企業銀企對接機制
建立推進小微企業融資服務機制,不定期組織小微企業開展融資知識、財務知識、信用評級等內容豐富的專業培訓班,聘請專家對小微企業管理人員按照地區進行分片集中培訓和個體定點輔導。按照小微企業信用檔案建設、第三方信用評級作為篩選、確定優質小微企業信貸服務對象的標桿,將金融服務的重點放在幫助優質小微企業建立健全財務管理體系,構建新型銀企戰略合作關系。
3.1.2 優化小微企業信息共享機制
建立小微企業信息溝通與共享機制,由人民銀行按季組織召開小微企業運行分析會、銀企業務溝通交流座談會,定期對篩選的小微企業通報經濟運行、金融支持政策分析等情況和說明,相互交流相關工作經驗,掌握國家和地區小微企業運行狀況和發展形勢。同時,針對典型小微企業,定期或不定期深入實地調查,及時掌握和了解小微企業整體運行狀況和行業發展動態,相關行政部門聯合研究制定政策措施,支持小微企業發展。建立金融機構之間的溝通交流平臺,互通小微企業經營狀況信息,協調組織,開展公平競爭,發揮金融企業的資源配置功能。
3.1.3 建立小微企業景氣監測機制
人民銀行等經濟部門應聯合建立小微企業信貸培育監測調查制度,選取重點小微企業按季進行景氣監測。一方面,對當地小微企業按季進行監測,及時了解掌握小微企業生產經營和資金供求情況。另一方面,依托市級各銀行業金融機構,建立小微企業運行監測分析數據庫,提高信貸扶持小微企業發展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3.1.4 健全小微企業貸款安全保障機制
地方政府加強安全保障機制建設,協調司法、公安等部門加大金融案件的執法力度,簡化司法程序,提高執法效率,嚴厲打擊逃廢債行為,幫助金融機構采用行政手段清收不良貸款。建立小微企業信用監督體系,對失信的小微企業,通過法律、經濟、輿論等手段予以打擊和曝光,促進當地信用體制的建設。
3.2.1 識別優質小微企業客戶,建立完善的客戶結構
各商業銀行要重新審視自己的信貸定位及信貸政策,靈活運用價格策略參與市場競爭,從而形成自己獨特的目標客戶市場。應用貸款利率浮動政策,全力支持對有市場、有效益、有信用的小微企業的信貸投入,并輔之以必要的激勵機制。
3.2.2 創新金融產品,滿足小微企業需求
一是創新融資業務品種,不斷推出能夠防范利率風險、實現資產保值增值的金融產品。二是創新貸款保證方式。突破傳統擔保方式的限制,對小微企業貸款的擔保和保證方式要靈活多樣,對抵押性貸款融資,其融資比例應低于大型企業的平均水平。三是創新貸款管理手段。一方面,向企業提供專業化融資解決方案,逐步優化小微企業的信貸流程;另一方面,創新授信管理辦法和業務流程,對貼現、存單質押貸款等低風險信貸業務及“包貸包收”等特殊業務品種,可突破正常的授信管理限制,采取即時增加授信的辦法。
3.2.3 加強商業銀行與小微企業間的聯系
人民銀行及地方金融辦要發揮積極作用,協調金融機構加強交流與合作,建立小微企業信息數據庫,為金融機構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持。小微企業也要積極予以配合,提供相關財務報表、交易憑證、信貸記錄等重要資料,方便信息數據庫的建立。金融機構要促進與小微企業的雙向溝通交流,促成雙贏局面。
3.3.1 加快小微企業公司制建設
公司制是小微企業實現機制轉換和突破體制障礙的有效途徑。一是公司制是企業能夠進入資本市場,從而迅速、大規模集聚資本的有效組織形式;二是通過公司制改革,可以引入新的投資者,建立新的股權結構,優化法人治理,建立適應市場競爭的經營和管理機制;三是公司制建立了包括“三會一層”、信息披露等有效監督的制度框架;四是公司制能夠有效分離所有權和經營權,是投資者和經營者實現完美結合的有效方式。因此,小微企業有必要加快公司制建設,建立規范的適合小微企業的法人治理機構,促進小微企業經營能力和融資地位的提高。
3.3.2 加強企業財務管理,提高會計信息的真實性
加強小微企業財務管理,一是小微企業要按照會計制度要求建立自身會計制度包括建立會計人員崗位責任制、內部財務會計管理體系、稽核制度、內部財務制度、原始定額管理制度、會計核算組織程序制度、內部牽制制度、計量驗收制度、記錄管理制度、財務收支審批制度成本核算制度、財產清查制度、財務分析制度等。二是建立完善小微企業會計組織設置。小微企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會計從業人員少、會計部門不獨立。因此,小微企業要嚴格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的要求,根據自身實際,設置合理的會計機構,如不具備設置條件,可以委托合格的中介機構代理記賬。
[1] 葛兆強,王曉天.中小企業的金融需求與商業銀行的金融服務支持[J].海南金融,2007(6).
[2] 何劍.中小企業的金融支持障礙與融資路徑選擇[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07(6).
[3] 黃孟復.中國小企業融資狀況調查[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0.
[4] 邱玉興,等.齊齊哈爾市金融支持中小企業發展長效機制研究[J].理論觀察,2009(4).
[5] 周軒千.中小企業信貸創新從何入手[N].上海金融報,2010-12-21(5).
[6] 蘇峻.中小企業融資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