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財經大學 任亨特
解析金融制度的激勵功能與激勵相容度標準
浙江財經大學 任亨特
建立一個有效的激勵結構,解決金融活動中信息不對稱的問題,激勵金融制度涉及的相關主體,這是金融制度激勵的主要功能。而激勵相容度則是判斷一項金融制度優劣好壞的主要衡量標準。本文以金融制度的激勵功能為著眼點,進一步分析了金融制度的評判標準,并在此基礎上分析了金融制度激勵相容度的優化策略。
金融制度 激勵功能 激勵相容度
所謂金融制度主要是指金融活動中的相關規則與標準。而金融制度安排則是對金融活動中的特定關系以及行動模型進行管束的行為規則。制度主要分為兩種形式,即正式的制度(如期貨市場、貨幣、醫院以及企業等)與非正式的制度(如習慣、意識形態以及價值等)。經濟學領域常說的制度主要是指金融制度安排,它也具有兩種形式,即正式的金融制度安排,主要包括四方面內容:保險公司、證券公司以及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資本與貨幣等金融市場;監管法規以及監管機構等的金融監管;存款、貸款、債券與股票等金融工具。而非正式的金融制度安排則主要包括儲蓄習慣、民眾信用意識等內容。
金融制度產生的主要目的在于解決金融活動的核心問題——激勵問題。金融活動是金融制度所涉及的相關主體(如投資主體以及儲蓄主體等)分工合作的結果。在融資的過程中,具有信息不對稱的問題,這時就需要運用相應的制度對金融活動中可能產生的個人機會主義行為加以抑制,從而使人們在金融活動中的行為更具有預見性,以此促進社會財富的創造。例如,商業銀行產生的主要目的就在于解決融資過程中出現的激勵問題。商業銀行是專門從事評估與監督借款人信用風險的機構,它作為儲蓄者的代表,主要解決融資過程中儲蓄者“搭便車效應”以及借款人(投資者)的道德風險等激勵問題。
金融制度能夠有效解決金融活動中激勵問題的首要原因,即是它建立起了一個相對有效的“激勵結構”,從而對金融活動中各行為主體的“選擇集合”進行了約束與限制。原因之二在于,其能夠解決金融活動中的相關信息問題。金融制度如同交通規則一樣,只有在大家都知道“綠燈行”的前提下,規則才能真正發揮作用。金融制度也是一樣,它是各相關主體都共同認可的規則,其本質就是一種各相關方所共享、共有的共同信息。正是由于這一共同信息的存在,對金融活動中的激勵問題加以解決,金融活動才會有更高的效率。例如,正是由于商業銀行制度——這一儲蓄者與借款人共享的共同信息的存在,才促使存款活動的效率得以大幅提升。由于銀行的存款條件都具有標準,一個存款人將錢存入銀行機構,它無需花費太多精力去了解存款方面的支取條件、付息方式等信息,進而與銀行機構進行討價還價,提高了存款活動效率。另外,金融制度除本身包含有共同信息之外,它還要求各相關主體對相應的信息進行披露,從而緩解或解決相關信息問題。例如,金融制度強制要求證券發行人在證券市場中對相關的信息進行定期公布,同時,金融市場中的新聞媒體、投資咨詢機構等專門的信息服務機構,要協同解決相應的信息問題,從而使金融活動中相應的激勵問題得到解決。
由于金融制度本身有激勵問題的存在,同時在緩解激勵問題的過程中,擴大了金融活動的規模,造成新激勵問題的產生。例如,商業銀行在金融活動中,借入資金(以存款形式存在)是其主要的負債,而其本身所具有的自由資金相對較少,這就可能使商業銀行運用借入資金(多為存款人資金)進行資金冒險,從而導致激勵問題出現借款人的“道德風險”問題。加之,隨著銀行規模的擴大,借款人的范圍與數量都不斷擴大與增加,然而銀行的監督能力卻不能隨之相應擴大,就可能加重借款人的道德風險等激勵問題。金融制度在解決激勵問題的過程中,催生了新的激勵問題,從而就需要更高級別且更完善的新激勵制度對新激勵問題加以解決,如此不斷地替代與補充,從而推動了金融行業以及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
金融制度作為規范與協調金融活動中各相關合作者之間關系的制度,其目標主要是在協調每一相關合作者個體目標的前提下,促進每一合作者個體行為協調的實現,從而促進金融行業與社會經濟發展終極目標的實現。而激勵相容度是指制度的總體目標與制度涉及的各相關主體目標(即成員的效用最大化目標)具有一致性。相較于只討論代理人問題的經典激勵相容理論而言,該激勵相容理論將制度目標確定為委托人的目標,從而使金融活動中激勵問題的核心則發展成為了怎樣才能使成員目標服從制度目標,也即是怎樣促使代理人目標服從于委托人目標。例如,商業銀行作為一種制度安排,在其委托代理網絡之中,存在著多重委托代理關系,同一相關主體(即金融制度涉及的成員)在某一角度可能是委托人與代理人的雙重身份。若單純從某單一的委托代理關系角度出發進行其存在的相應的激勵問題的討論,就只討論了這一委托代理管理中激勵問題的一個側面或某一部分。同時,在金融制度的整個“鏈條”之中,同一相關主體在本環節之中可以是委托人,而在下一環節之中又可能是代理人,若只討論單一委托代理關系之中的相應激勵問題,就可能只討論了這一激勵問題之中的某單一環節。在經典金融相容理論之中,代理人與委托人兩者之間的目標具有一致性特征,將其擴展之后,則發展成為金融活動之中,制度目標與成員目標具有一致性。這樣就涵蓋了整個網絡之中的各方委托代理關系,利于對激勵問題進行全方位分析。經典金融相容理論中代理人面臨著兩個約束:激勵相容約束與參與約束。然而參與約束所講的內容即是代理人在“不做”與“做”之間選擇,激勵相容的內容主要集中于代理人在“不這樣做”與“這樣做”之間選擇,而實質上,激勵相容約束的內容之中包括了參與約束的內容,因此,代理人面臨的約束可歸結為“激勵相容”這一項約束。也就是說,金融活動中,若某一合同或某項制度與激勵相容約束的相關要求相符合,那么,這項合同或制度也必定能夠滿足參與約束的要求。
金融活動中,制度目標與成員目標出現完全一致的激勵相融狀態是不可能在現實中存在的。而激勵相容度的產生則是表達理想的激勵相容狀態與現實中的激勵相容狀態之間的距離。激勵相容度能夠反映不同的激勵狀態下,制度目標與成員目標的一致程度差別,這一程度差別主要表現在:制度目標與成員目標可能完全相反,也可能完全重合,同時,成員目標也可能僅僅是制度目標中的一部分。激勵相容度用數字來表示,則其取值范圍為[-1,1]。當取值為-1時,則說明制度目標與成員目標兩者是完全相反的,體現為一種完全負激勵狀態或者激勵互斥狀態。當取值為1時,則說明制度目標與成員目標完全重合,此時則體現為一種完全正激勵狀態或者激勵相容狀態。當取值為0的情況下,則表示制度目標與成員目標兩者之間無相關性存在,兩者既不互斥,也不相容,相關性為零。制度目標的實現,不能導致成員目標的實現,同理,成員目標的實現也無法引起制度目標的實現,體現為一種不相關的激勵狀態。當取值在(-1,0)區間時,制度目標與成員目標之間體現出一種不完全激勵互斥狀態或者不完全負激勵狀態;而取值在(0,1)區間時,制度目標與成員目標又體現為一種不完全相容或者不完全正激勵狀態。由于現實生活中,激勵狀態的數量是無窮無盡的,唯有運用激勵相容度才能實現對制度目標與成員目標的相容一致性程度進行有效的刻畫。
而對金融制度的優劣進行評判而言,激勵相容度與制度的成本費用具有一致性。通常而言,若制度的激勵相容度越低,那么,該項制度的運行成本就相應較高,從而獲得成本收益就會相應較低;若制度的激勵相容度越高,相應地,制度的運行成本就會相對較低,從而增加其相應的收益。在運用激勵相容度進行金融制度優劣程度的分析時,能夠進行計量分析,它具有一個明確的取值范圍。同時,激勵相容量本身涵蓋了激勵相容量=1這一最佳制度標準。因此,運用激勵相容量度進行某制度的研究,無需運用對比不同制度的方式得出該制度的優劣程度。
建立完善的激勵結構,就類似于對金融制度中的成員目標進行調整,從而促進制度目標與成員目標之間一致性程度的提高,從而在實現成員目標的同時,促進制度目標的實現。因此,為有效提高激勵相容度,就應從人的實際需求出發,全面完善與優化激勵結構,實現制度目標與成員目標兩者間的一致性程度最高。同時,制度涉及的每一相關主體的目標與成員目標具有變化的特點,成員目標對于信息具有較強的依賴性。在經典相容理論之中,成員目標主要是通過誘發代理人揭示其私人信息,或向代理人支付相應的信息租金等方式進行激勵目標的實現,但若通過國家法律等強制性措施強制要求代理人進行相關信息的披露,則會在達到同樣效果下,降低制度運行成本。因此,在金融活動之中,要強化金融監管,督促市場參與者及時進行相關信息的披露。
產權是必不可少的激勵因素之一,若缺乏明確的產權界定,那么,激勵機制的作用與功能將受到限制,無法全面地發揮。例如,在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情勢下,我國四大銀行仍然缺乏活力,究其原因就在于市場競爭的外在壓力缺乏,導致銀行利潤追求的內在動力缺乏,從而造成銀行的經營管理不善。因此,要有效提高激勵相容度,就必須明確產權界定,實現制度目標與成員目標、整體利益與局部利益的協調發展。此外,產權在創立以及行使過程中,需要高額的成本作支撐,這就需要國家加大對制度實施與維護的保障力度,使每一成員都能夠具有一個相對穩定的預期,以便采取合適的行動,全面提高激勵相容度。
要促進制度目標與成員目標的高度一致,就需加強文化建設力度,加強文化的熏陶,通過文化活動使制度涉及的各相關成員明確地認識到自身目標的缺陷與不足,進而激勵其改進原有的目標,或重新確立能夠與制度目標具有高度一致性的新的成員目標。企業文化在金融機構中能夠有效起到社會信用文化的促進作用,因此,金融機構必須積極加強文化建設,充分重視并發揮其在商業運作中的功能與優勢,積極調整成員目標,促進其與制度目標的高度一致,從而全面提升金融制度的相容度。
綜上所述,金融制度主要是為解決金融活動中的激勵問題而產生與發展的,并在其解決激勵問題過程中,催生了新的激勵問題,要求更高層次的激勵制度對新的激勵問題加以解決。而對金融制度的優劣進行評價時,激勵相容度可有效實現定量評價,在實際中要積極優化激勵結構,強化信息披露,明確產權界定,加強文化建設,促進制度目標與成員目標的高度一致,促進金融行業的快速發展。
[1] 方梅子.試論金融監管中激勵相容制度的構建[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1).
[2] 卜亞.激勵相容:銀行金融創新監管機制構建——理論綜述及研究展望[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2(01).
[3] 上海市測繪院黨委書記陸潔中.略論制度的激勵功能[N].中國測繪報,2009-05-19(003).
[4] 李紅坤.金融業潛規則與激勵相容監管體制的構建[J].海南金融,2009(04).
[5] 史蓉娟,劉慧俠,曹元元.淺析我國金融監管中激勵相容制度的構建[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5).
F830
A
1005-5800(2013)10(c)-05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