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財經政法大學 石富有 賈占標
河南省是全國第一農業大省、第一糧食生產大省,同時,也是迅速發展起來的新興工業大省。河南省利用平原地區的地理環境優勢,一直都在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抓好糧食生產,不斷加快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以期能走出一條在加快工業化、城市化的同時發展糧食生產的新路子。下文分別為河南省的工業化、城市化和糧食供給現狀的分析,數據時間范圍為2000年到2011年,來源為《河南統計年鑒》。
工業化是區域社會經濟的具體體現,是通往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本文分別從經濟發展、產業結構和經濟效率三個方面出發,選取了10個指標來描述分析河南省工業化的基本現狀。
GDP增長率是宏觀經濟的四個重要觀測指標之一,從2000年以來,河南省的GDP增長率每年的增長程度略有不同。出口額占GDP的比重大小可以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國際化程度的高低以及其服務在國際市場上競爭力的強弱,2011年出口額占GDP的比重增長到最高值。投資和消費比值是否合理,關系到工業化進程能否順利推進,河南省的投資消費比在逐年上升,說明河南省的投資大于消費,河南省是農業大國,還處于工業化進程中,基礎設施和高新技術產業還相對落后,需要政府在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領域進行投資。人均財政預算收入指標可以衡量某一地區人們的收入能力和水平,河南省人均財政預算收入逐年上升,這個變動趨勢顯示出河南省居民的收入水平有所提高,但由于河南人口基數也比較大,這一指標雖然也有所增加,但是增長幅度較小。
第二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是衡量一國或一個地區工業化水平的重要指標,河南省的該值保持穩步增長的趨勢,說明河南省在推進工業化進程中穩步前進,逐步從農業大省漸漸向工業化轉變。非國有固定資產投資比重從2000年到2011年增加了34%,反映非國有經濟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率在逐步上升,體現了河南省的企業在市場化進程中的作用和影響正不斷擴大。
從全社會勞動生產率這個指標來看,它能反映勞動消耗與產出之間的數量對比關系,河南省的勞動生產率以年均15.31%的速度增長,體現整個河南地區創造的勞動成果與其相適應的勞動消耗量在不斷增加。通貨膨脹指數每年略有遞增或浮動,在2008年達到最大值,這可能是受到歐洲經濟危機的影響,到2011年,該指數還是比較高,說明河南省經濟發展還是不夠健康。經濟波動率能夠反映經濟增長的穩定程度,自2000年以來,河南省的經濟波動比較大,體現河南省近年的經濟發展不夠平穩、健康。
城市化也是區域社會經濟的具體體現,它和工業化一樣都是通往現代化的必由之路,通常情況下,工業化伴隨著城市化,這兩者之間相互影響。本文將城市化分為經濟結構、居民生活和地域環境三個方面,分別選取了11個指標對河南省城市化水平的現狀進行描述統計分析。
人均GDP用來反映某地區產出的存量水平,自2000年以來,河南省人均GDP在不斷提高,到了2010年,人均GDP更是達到兩萬元以上,年均增長率為15.37%。固定資產投資額可以反映固定資產投資的規模、結構以及發展速度,隨著固定資產投資額的不斷增加,人均固定資產投資額也呈遞增趨勢。而城鄉人均儲蓄余額指標可以反映城鄉居民年末剩余產值,在2009年突破萬元大關,且該指標的年均增長率為13.85%,有向高儲蓄發展的趨勢。
經濟增長直接反映的是居民收入的增長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城鄉居民收入比來衡量更為客觀準確,城鄉收入比從2000年的2.33擴大到2004年的3.1,接著城鄉收入比又逐漸減小,但是減小的幅度不是很大,只有當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時,城鄉收入比才會隨著經濟的不斷增長而漸漸縮小,這也符合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恩格爾系數是食物支出金額在總支出金額中所占的比重,它是衡量某個家庭和某個地區或國家富裕程度的指標之一,河南省自2000年以來,恩格爾系數越來越小,反映河南省居民的生活狀況逐步改善,生活也越來越富裕。人均教育經費指標反映政府為居民教育所提供的經濟支撐力度,它和每萬人擁有醫生數指標都是逐年遞增的,這些都很好地體現了河南省民生福利建設的長足發展。
人均公共綠地面積指的是城市公共綠地面積的人均占有量,該指標總體呈上升趨勢,在2007年和2011年,人均公共綠地面積最大,均為8.9。綠化覆蓋率可以衡量某地區的城市綠化水平,體現該地區的地域環境特征,2000年到2011年的年均增長率為2.3%。污水處理率指標反映某一地區環境保護治理的成果,污水處理率在2000年時只有11.11%,但隨著人們對經濟發展質量的重視以及人們生活品質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注重環境的治理和保護,到2011年,污水處理率更是達到90.27%。整體來看,河南省的地域環境較之以前還是有了很大的改善。
糧食供給問題首先要注重的就是糧食安全,因為它是影響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問題。本文分別從河南省糧食供給中的農業基礎、生產條件以及產量狀況對糧食生產問題進行了現狀分析研究。
河南省農村人口比重從2000年的76.8%降為2011年的59.43%,河南省是農業大省,農村人口比重較大,但是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不斷發展,農村人口逐步減小;農村從業人員比重只有2011年低于80%,為79.24%,說明從業人員大部分還是集中在農村,農村仍然是勞動輸出的主要力量。人均耕地面積并沒有增加,反而有遞減的趨勢,這表明伴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的不斷發展,出現了大量占用耕地的現象,在一定程度上會使耕地面積減少,不利于保證糧食生產及糧食安全,這需要引起足夠的重視。從2005年到2011年,每百戶擁有收割機數在2左右,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可供農民選擇的機械產品種類增多而致。
如果糧食生產的工業化表現為糧食的機械化和大規模組織經營,機器、化肥以及其他現代耕種所必須的設備和工具,都必須由現代工業來提供,在所有的糧食生產技術中,動力機械和化學肥料的運用最為重要。農用機械總動力、化肥施用折純量可以反映現代化農業的程度,提高人工生產力和土地產出,這些數據以及農田有效灌溉面積、農村用電量都呈現逐年遞增的趨勢。體現河南省糧食生產過程中生產條件狀況逐步改善,農用機械總動力的不斷增加,代表農業生產中的機械化程度提高,農業生產不再是只依靠農民人工的勞動,更多的是依靠機械動力。
農作物播種面積的增加趨勢緩慢,年均增長率只有0.75%,在土地面積大量減少的背景下,農作物的播種面積還能有增長的趨勢實屬不易,相信河南省在改良土地以適應于農作物的播種這一方面做出了較大努力。河南省的糧食生產能力有了顯著的提高,整體來看,糧食產量還是呈現遞增趨勢。從單位面積產量這一指標來看,河南省糧食單產雖有增減的波動,但提升的趨勢明顯,且與全省糧食總產量的變化有著高度的相關性和一致性。人均糧食產量在2008年達到最大,為540.98千克,由于2003年總產量為最低,導致人均糧食產量也很低,僅為369.24千克。
綜上所述,河南省在工業化、城市化和糧食供給問題上存在一些問題,如經濟發展不夠平穩健康、農村勞動力不足、土地面積流失等,因此,為確保河南省新型城市化和工業化建設又好又快地發展,同時保障河南省糧食生產,維護國家糧食安全,在提高工業程度的同時,一方面,要加大對第一產業投入力資本的投入力度,使農業發展有足夠的人力資本,吸收工業化的科技進步成果,促進農業的發展,建立二者之間的良性循環反饋機制,以充分發揮工業化對糧食生產的促進作用;另一方面,要合理控制工業化的進程,減緩工業化大發展超前對糧食生產的負面影響。
[1]胡彬.從工業化與城市化的關系探討我國城市化問題[J].財經研究,2000(08).
[2]張培剛.農業與工業化(上卷)[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