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大學科技學院 蔡世剛
改革開放以來,宜昌作為省域副中心城市和長江中上游的區域性中心城市,其區域影響力和輻射力日趨增強。“十一五”期間,宜昌全市就業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全社會從業人員達到217.7萬,其中城鎮從業人員較“十五”期末增加4.8萬,達到93.9萬,全市城鎮新增就業43.3萬人,累計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43.5萬人(次),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2%以內(2011年宜昌市人民政府工作報告)。當前,宜昌市被國家商務部確定為第二批承接沿海產業梯度轉移重點承接地,在此背景之下,通過對宜昌市就業水平與結構情況的分析,希望能對“十二五”期間宜昌市就業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提供參考。
1.1.1 多渠道開發就業,城鄉就業較為充分
“十一五”期間,宜昌市多渠道開發就業崗位,全社會從業人員達到217.7萬,其中,城鎮從業人員較“十五”期末增加4.8萬,達到93.9萬(宜昌市第六次人口普查資料)。
1.1.2 不斷完善就業政策體系,就業政策落實較好
政府采取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將擴大就業和控制失業納入政府宏觀調控體系,完善并大力落實稅費減免、小額貸款、社保補貼、就業援助、主輔分離、就業服務、職業培訓、失業調控、財政投入、社會保障等一系列政策,深入開展就業困難群體幫扶活動,就業扶持政策的促進效應得到較好發揮。
1.1.3 就業服務體系不斷健全,就業服務能力明顯提升
以公共就業服務機構為主導、其他部門和民辦就業服務機構共同發展的就業服務組織體系逐步健全,政府促進就業、市場調節就業、勞動者自主擇業機制全面確立。
1.1.4 職業技能培訓穩步推進,就業質量不斷提高
大力創新職業培訓模式,整合培訓教育資源,實施“技能振興”工程,完善激勵選拔政策,職業技能培訓工作有序有力開展。
1.2.1 就業結構更趨合理
本文研究發現宜昌市產業結構的變動趨勢是與西方發達國家的產業結構變動趨勢相符合的,即隨著經濟的發展,第一產業就業人口比重應逐漸下降,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就業人口比重逐漸上升,從業人員占三次產業比重由2005年底的43:23:34轉變為2009年的37:25:38。但是與西方發達國家上個世紀70年代第三產業就業人口占全部勞動力人口就已達34.7%相比,宜昌市仍然與西方發達國家存在很大差距,應該繼續推進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
1.2.2 勞動合同制度全面推行,覆蓋率大幅提高
截至2010年底,全市規模以上企業勞動合同簽訂率達到98%,較“十一五”期末增長11個百分點。經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審核當期有效企業集體合同2985份,集體合同覆蓋職工29.99萬人。
1.2.3 勞動關系協調機制更加完善,維權維穩工作扎實開展
全市各級普遍建立勞動關系三方協商制度,堅持開展勞動關系和諧園區、企業、街道評比表彰活動,規范勞動關系的手段更加有效。勞動保障監察工作規范有效開展,建立了工資支付保障金制度、建筑行業農民工工資按月支付制度、欠薪應急資金制度等一系列農民工維權制度。
1.2.4 工資收入分配制度逐步完善,職工工資收入持續提高
“十一五”期間,全市穩步推進機關事業單位在職人員和離退休人員工資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規范了機關事業單位津補貼。
2.1.1 就業形勢依然嚴峻
一是就業總量矛盾依然突出。據測算,“十二五”期間,全市每年約有10萬人需要就業,預計年均可提供崗位約8萬余個。二是就業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各大企業用工需求主要集中在二、三產業、五大行業、三類企業。三是部分群體就業問題突出。三峽工程壩區就業崗位嚴重不足,新成長勞動力、高校畢業生、失地農民已逐漸成為當前重點關注人群。四是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建設有待進一步加強。創業指導服務機構建設滯后,基層勞動保障服務平臺建設還存在薄弱環節。
2.1.2 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問題突出
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問題是經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客觀結果。由于宜昌市農村勞動力整體文化水平不高且不具備專業的勞動技能,另外,宜昌市產業化水平不高,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吸納能力較弱。
2.1.3 第三產業的就業吸納能力不足
部分企業仍然存在招工難現象,尤其是一線操作工和普通服務員短缺。求職人員年齡、求職意愿與企業需求無法有效契合,員工簽約率、到崗率不甚理想。
2.1.4 社會保險制度有待進一步完善
社會保險擴面征繳工作難度日益增大,社保擴面空間逐年縮減,特別是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收支矛盾,靈活就業人員斷保及繳費“15年現象”突出,給擴面征繳工作帶來影響。
2.1.5 維權維穩工作任務十分艱巨
一是勞動人事爭議案件日益多樣性和復雜性,雙方當事人之間呈現較強的對立性和不可調和性,案件處理難度加大。二是農民工工資清欠工作新老矛盾疊加,維穩壓力增大。三是信訪案件呈上升趨勢,應對突發性集體上訪事件任務繁重。
(1)人口因素。人口是社會經濟活動的主體,是勞動力資源再生產的基礎,在一定的經濟條件下,人口是決定勞動力供給量的決定性因素。
(2)人口政策對人口結構的影響。城鄉分割的戶籍制度是對農村剩余勞動力合法權益的侵犯,它妨礙了勞動力的自由流動,不利于經濟和人的發展。
(3)傳統教育體制存在的問題。大部分學校仍然沿襲傳統應試教育的教學方式,培養的學生實際操作能力差,無法參加實際工作。不少學校專業劃分過細,學生學習的知識面不夠廣,難以跟上市場變化的步伐。
(4)勞動力市場發育尚不健全。當前宜昌市由于未形成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導致勞動力供求信息的搜尋、處置成本及供求雙方相互選擇的機會成本過高。
勞動力資源素質的高低對經濟的發展、產業結構的優化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從長期看,加大人力資源開發力度是解決就業問題的根本之策。
由于勞動力資源相對過剩,對就業形成強大的壓力,解決失業問題的根本出路是在保持較快的經濟增長速度的同時,選擇合適的經濟增長方式,選擇合適的增長點和技術及資本有機構成,全面實行“就業優先”的經濟增長方式和發展戰略。
引導全社會轉變就業觀念,推行靈活多樣的就業形式,鼓勵自謀職業和自主創業。在全社會加強就業觀念教育。
對在市場競爭中處于相對弱勢地位的中小企業,出于擴大就業、增強經濟活力、反對大企業壟斷等多方面的考慮,應通過有力的財政和金融手段強化對中小企業的支持政策,加大提供扶持中小企業的專項信貸資金、技術與信息咨詢服務的力度。對中小企業的扶持不僅可以解決就業的表層問題,而且是發展社會專業化、推進經濟增長方式向集約化轉變的一項重要戰略措施。
宜昌有豐富的旅游資源,應進一步充分利用,要在提高經營管理水平和切實保護生態環境的條件下,更加積極地發展旅游業,擴大就業。此外,應進一步挖掘好社區服務崗位。
宜昌是世界最大的水電能源基地,擁有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各區縣應立足自身優勢,協調發展形成合力。
[1]黃文博,楊樂毅.宜昌市勞動就業狀況的分析報告[J].湘潮,2011(09).
[2]歐陽慶芳,黃文博.改善宜昌市勞動就業狀況的對策分析[J].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