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大學財經學院 丁秋丹 宇赟
2012年,我國流動人口總量已接近2.36億,占全國總人口的17%,相當于每六個人中有一個是流動人口[1]。流動是一個社會發展的主要變量,正確認識流動人口對城鄉經濟的正負效應,有利于更好地把握農村流動人口對城鄉經濟的影響,采取對策積極解決它帶來的負效應,使負面影響力達到最小化甚至實現向好的方面轉化,合理引導流動人口,帶來流動人口的正面效益最大化,促進城鄉經濟的發展。
經濟因素一直是促使農村人口流動的最明顯也是最直接的原動力,也決定著農業人口流動的流量和流動趨勢。農村流動人口有助于城鄉社會經濟發展,加快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向一元現代化經濟結構的轉變,刺激城鄉統一勞動力市場的形成,加強城鄉間的文化、習慣的交流與融合,達到城鄉間的和諧發展,它對城鄉產生全面又深刻的影響。
第一,為城市提供廉價勞動力,緩解了城市供求矛盾,成為城市中許多行業和工種的必不可少的條件。數量龐大且快速增長的農民工構成的農業流動人口大量進入城市,加入到城市的各個行業當中,這可大大緩解城市勞動力的供需矛盾。
第二,流動人口促進了城市化進程,加速了城市社會結構、意識形態的改變。流動人口使得城市化的速度、發展軌跡出現了明顯的改變。流動人口在城市的空間聚集,加速了城市社會結構的變化,促進了城市居民對自身以外的文化的接受能力和觀念的改變[2]。
第三,流動人口的到來刺激了城市的商業活動,促進了城市經濟的發展。流動人口不僅是城市的生產者群體,它們本身也會形成一股巨大的消費力,他們在經營商業、服務業、餐飲業為自己增加了收入的同時會形成購買力,刺激城市商業,促進城市商品經濟的流通,在活躍商業活動的基礎上,流動人口的存在從各個產業方面推動城市經濟的發展。
第一,可以緩解農村人多地少的矛盾,促進農村地區產業結構調整。農村人口的外流并在外地就業,有效地減輕了流出地人口對耕地的壓力,使一部分農村留守人口通過承包租賃擁有更多的農業資源,加快土地向種田能手和經營大戶的流轉與集中,促進農業規模經營的發展。
第二,農民收入增長較快,為農村發展注入了資金。我國外出務工農民的人均收入,遠比農民僅僅依靠自己的小面積的土地種植農作物的收成換取的收入多,這就為農村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資金。
第三,流動人口回流會產生回歸效應,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農村勞動力進入城市以后,會潛移默化地把諸多生活新理念與新習慣、生存的新方式、經濟發展的新信息、工作的新經驗和新體會帶回農村,形成一定的示范效應和回歸效應,影響著農村文化的傳播與交流,逐步實現與城市文化的接軌。
農村流動人口在對城鄉經濟發展過程中產生正面影響的同時,也給城市與農村帶來一些負面效應,其影響將繼續伴隨城鄉經濟發展的整個過程。
第一,流動人口給交通和城市管理帶來的問題。從流動人口給交通帶來的問題看,農村流動人口大量涌入城市,給城市交通、環境衛生和戶籍、勞務市場管理等帶來巨大的壓力。
第二,流動人口對城市社會治安提出了新的挑戰。大規模人口流動是導致中國犯罪率急劇上升的主要原因,人口流動性每提高1%大約將導致犯罪率上升3.6%。此外,流動人口自身及其子女在城市社會中的安全問題、流動人口與本地居民的關系沖突問題、農村流動人口對城市社區生活的適應問題等,都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第三,日益增長的人口對公共基礎產品的需求超出其發展速度。大量農村流動人口進入城市,增加了對城市公共資源的需求,而城市資源承受能力普遍不足,城市公共產品供不應求,在無法保障本身需求的同時還要顧及外來人口的需求,如教育、衛生、醫療、娛樂等基礎設施缺口進一步擴大,公共服務不足現象已經十分嚴重。
第一,使農村人力結構不利于農業生產。大量農村勞動力的外流對流出區農村產業與經濟發展不利。目前很多農村出現了大量的荒廢土地,造成土地資源浪費。
第二,流動人口加大了農村工作管理的難度。首先,流動人口構成復雜,當地政府難以統計出當地人口的實際數目,這就造成了人口統計的遺漏。其次,流動人口離開其原居住地,形成人戶分離的局面,致使實際中婚育證明管理的效果不盡如人意。再次,許多農民外出打工僅把孩子和老人留在家里,使大多數還在上中小學的孩子也成了民工的一員,這種缺乏知識、低素質的孩子就會繼續著父輩的路,長此以往形成農村流動人口的低素質的惡性循環。最后,還導致人口流出區老齡化趨勢日趨明顯,現在的農村流動人口基本都是青壯年,留在家里務農的基本上是老弱病殘者,給農村帶來一系列的問題。在農村養老保險等社會保障體系還不十分健全的情況下,老人的養老就醫問題也變得嚴重。
農村流動人口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也必將伴隨著城市現代化的始終,正因為其范圍和數量的空前,對城鄉影響的巨大,就必須將它的正效應加以推廣,減小負效應的影響,將負效應影響范圍和影響力最小化。把流動成本降到最低,使農村流動人口進一步成為經濟發展的助推器。
第一,發展多種交通運行方式并加大技術改造。發展一些城市地下、地面、架橋、空中等多種結構的軌道交通,合理地利用空間布局,發展多種交通運行方式,從而減少交通壓力,較好地解決城市交通問題。
第二,加強社會治安、基礎設施建設,夯實社會和諧的根基。要加強思想道德規范教育,教育流動人口加強自身道德修養,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大力開展法制教育已成為有效預防和控制當前我國流動人口犯罪的當務之急,加強對流動人口法制建設,共同維護社會治安和社會穩定。
第三,加強對公共基礎設施的投入。從社會的各個方面吸引資金增大對城市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加大城市的規劃力度和管理力度。加大社會保障性住房和經濟適用房等的建設,建設適合流動人口生存、生活的居住區。同時加大對衛生醫療和教育的投入,保證流動人口及其子女的健康與受教育的權利。
第一,提高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綜合效益。農村青年勞動力流失的根本原因在于利益的驅使,因此,要把農村年輕勞動力留在農村,核心措施就是著力提高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綜合效益,提高農民收入,提高農業技術含量。努力加快土地經營權流轉制改革,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
第二,加大宣傳力度,提高農村流動人口對教育的關注意識。對農村進行教育宣傳工作,讓流動人口充分認識到教育對孩子的前途以及對于整個農村家庭的重要作用,農村教育針對流出人口的子女可以實行寄宿制教育,如專項托管教育,聘請老師代替老人作為學生的管理人。
綜上所述,農村流動人口將伴隨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始終,政府部門應積極解決此過程中產生的一些短期負效應。從目前經濟的發展來看,只要人們充分發揮流動人口帶來的積極作用同時克服消極作用,利用市場和政府相結合的管理手段,農村流動人口給城鄉經濟帶來的正效應就會大于其現在所帶來的負效應,最終充分實現流動人口對經濟的推動作用。
[1]周博.淺析我國農村人口流動的原因和效應[A].西安航空技術高等專科學校校報,2008(6).
[2]付曉東.中國流動人口對城市化進程的影響[A].中州學刊,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