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辛靜 牛妞
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社會大環境的改變,企業在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也越來越重要,企業如何在社會中取得發展并反饋給社會,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建構何種企業倫理體系,成為社會各個行業、階層都關注的問題。企業倫理是指企業在生產、經營、管理過程中的倫理行為、倫理意識、倫理活動、倫理規范的總和,是關于企業經營的自身規范,是企業內部成員的行為準則,是處理企業及其利益相關者的規范。它包含了企業與其利益相關者的關系,企業與社會其他機構的關系,企業的倫理責任也就是本文所說的企業的社會責任三個方面的主要內容。
1.2.1 企業倫理建設是企業實現持續發展的需要
在現代社會中,企業倫理是企業發展的重要因素的觀點已經得到人們的普遍認同。首先,企業倫理建設有利于吸引更多優秀的人才,增強企業凝聚力。人是企業經營中的主體,一名優秀的人才在企業中的作用是可想而知的。當今,員工被某一個企業所吸引不僅僅是因為工資、福利等原因,還因為這個企業的企業文化。良好的企業氛圍還能夠促進人與人的和諧相處,提高生產率。其次,企業倫理建設能夠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企業的品牌形象對企業的發展至關重要,只有用產品質量與誠信服務才能贏得顧客、市場,企業的信譽直接影響著企業是否能夠長期存在。
1.2.2 企業倫理建設是我國市場經濟能夠得到健康發展的需要
市場經濟是一把雙刃劍,必須把握好這個尺度,在注意到市場經濟給我國帶來經濟發展的同時,也需要去注意它可能給社會、企業帶來的倫理問題。解決企業倫理問題不能只依靠法律條文的約束,更應該從企業內部建立規章制度。有良好倫理建設的企業,是能夠有自己的行為規范并能自覺遵守的,它們追求的不僅是經濟效益,還注重社會效益、環境效益,注重企業的長期發展。良好的企業倫理建設能夠形成有序的市場環境,使市場呈現積極、健康的狀況。
1.2.3 企業倫理建設是我國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
企業在社會中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和諧社會如果沒有企業的和諧是很難達到的。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中,企業一方面要促進經濟繁榮,另一方面也要承擔相應的倫理責任。在追求效益的同時,企業也應該回饋社會,保護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熱心于公益活動,幫助弱勢群體,使企業與社會達到共同進步。安定和諧的社會環境有利于企業自身的發展,同樣,企業的和諧也是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
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腳步,大部分企業開始重視企業倫理建設,使企業經營者、管理者的道德素質有所提高,企業整體的倫理意識也得到提升,企業倫理建設得到了很大改觀,促進了社會與企業的發展。但是,我國的企業倫理建設還存在著一些急需解決的問題。
誠信是一個企業的立足之本,缺失了誠信的企業是不可能長期發展下去的。在現今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情況下,一些企業只顧盲目追求利益,這種情況造成企業失信現象尤為嚴重。詐騙、偷稅漏稅、虛假廣告、假冒偽劣產品、以次充好等企業行為比比皆是,誠信缺失問題已經成為我國企業發展的障礙,社會中對企業誠信的呼聲也愈來愈高。
現在,一些企業為了追求利潤,不顧社會環境與自然環境。濫砍濫伐造成大量資源浪費;工業垃圾造成環境破壞、土壤污染;化學污水隨意排放造成河流污染。當然,企業的目的在于追求利潤,企業倫理建設也并不是阻止企業去追求利益最大化,而是需要企業在經營過程中,能夠有其合理的價值導向和行為規范。希望它能使企業在追求利益的過程中不要損害到社會利益和公眾利益,并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解決我國當前令人擔憂的環境問題,做到保護環境、改善環境,這是企業能夠持續發展的前提。
我國的市場經濟才剛剛起步,正處在轉型時期,經濟得到快速發展,部分法律制度卻沒有完全跟上,相關法律不健全,或者不具有時效性,這就給一些人留下了空子,造成了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的現象。沒有法律作為后盾,就使企業倫理建設更加困難了。我國現在對于企業倫理的法律也在陸續出臺,希望有關部門能夠與時俱進,針對各種不法行為,盡快完善相關的規章制度,為我國企業的倫理建設創造有利的社會環境。
消費者維權在我國是近幾年才得到普及的,我國大部分消費者追求自身利益的意識薄弱,不能夠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就使得部分企業產品質量低下,存在欺騙消費者的行為。另外,媒體的監督力度不夠,一些新聞往往不了了之,不能夠引起社會的普遍關注。消費者應該敢于拿起法律的武器去維護自己的利益,結合大眾、媒體、社會的力量去監督企業的不法行為,企業才會更注重社會公眾利益,注重保護環境、回報社會、承擔社會責任,把消費者放在首位。
企業倫理道德建設,首先,企業要加強自身的倫理建設,企業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把誠信經營放在首位,要讓每個企業和企業里的每個人都認識到誠信是企業發展的第一要素,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企業倫理的內容必須制度化、具體化,企業要在內部建立完善的規章制度,使企業成員的行為受到規范的約束。企業自身倫理建設離不開道德教育,企業內部應該展開全面的倫理道德教育,讓企業管理者能夠把握企業的方向,使企業員工能夠對企業具有歸屬感,明白顧客、社會在企業發展中的地位。
法律是企業倫理建設得以發展的前提,沒有法律的保護,企業倫理建設寸步難行。建立相關方面的法律需要與時俱進,根據現實社會所存在的問題,做出相應的調整,不要使法律成為空泛的、沒有現實意義的條文,做到有法可依。在執法環節,有關部門能夠做到違法必究、執法公正,可以設立專門的行政機構,避免出現執法不嚴的現象。
加強企業倫理建設需要良好的社會氛圍、健全的輿論監督體制,使全社會都加入到企業倫理建設中來。增強消費者監督是企業倫理建設監督體制的核心,企業要想發展下去,必須得到消費者的認同。消費者可以在民間成立多種協會,擴大自己的影響力,抵制不良產品,爭取自己的利益。媒體具有傳播速度快、覆蓋面廣的特點,它們掌握著社會的輿論風向,在企業倫理建設中要充分發揮它們自身的作用,揭發不法的企業行為,樹立倫理建設企業標兵,促進我國的企業倫理建設取得重大成就。
[1]趙德志.現代西方企業倫理理論[M].經濟管理出版社,2002.
[2]陳留彬.企業社會責任理論研究綜述[J].山東社會科學,2006(2).
[3]周中之,高惠珠.經濟倫理學[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4]朱金瑞.當代中國企業倫理的歷史演進論綱[J].倫理學研究,2006(4).
[5]曹曉莉.企業倫理建設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
[6]楊濤.我國企業倫理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D].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