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物資學院 何啟濱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21世紀,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創新人才是時代賦予高校的重要使命。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是滿足社會發展和國際交流需要的重要保證。語言是互通有無和信息傳播的媒介,是衡量一個國家軟實力的重要指標。培養能在國際政治、經濟舞臺及科技領域具有競爭力的創新人才,不僅需要大學生掌握扎實、先進的專業知識,還需具備能進行國際間交流的外語語言應用能力,而語言應用能力的獲得需要有良好的語言學習和語言操練的語言習得環境。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使得基于網絡、計算機與課堂的大學英語教學為培養具有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的應用型人才提供了良好的語言學習氛圍和語言實踐平臺。然而,在新技術廣泛應用于教育的同時,以技術為支撐的教學模式對傳統的教學方式產生了巨大的沖擊,也對教師的教學理念和學生的學習信仰提出了很大的挑戰。
本文將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依據,以信息技術為支撐的網絡、計算機為認知工具,探討網絡環境下大學生外語語言知識的建構和大學生語言應用能力的培養。
建構主義的理論基礎,雖然于半個世紀前就由皮亞杰和維果斯基等認知心理學家的思想所奠定,但是,建構主義理論在世界范圍內得以廣泛應用并且具有深遠影響,還是始于上個世紀的90年代。由于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因特網、計算機廣泛應用于教育與各級各類的課堂教學,多媒體網絡技術為“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所倡導的理想的學習環境提供了強大的環境支持,成為支持多媒體與網絡教學以及‘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相整合’的重要理論基礎”(何克抗,2006)。
在過去的幾十年里,許多研究者和科學家就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歷史發展做了詳盡的闡述和論證,認為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已經發展成為重要的教學方法。馬洛和佩奇(2005)總結了建構主義教學方法的基礎,他們認為知識是建構的,不是學習者被動接受的;教學要激勵學習者積極主動地思考和分析,并且在理解的基礎上加以應用;而不是促使學習者被動的積累、記憶和重復所學過的知識(Marlowe & Page,2005)。教學不能把知識作為預先決定了的東西教給學生,不要以自己對知識的理解方式作為讓學生接收的理由,用社會性的權威去壓服學生。“知識不是被動接受的,而是由認知主體主動建構而成,即使想要,教師也不能將思想置入到學生的頭腦中,學生要學會而且必須是自己建構意義”(Wheatley,1991)。
坎寧安早在1991年指出“學習是建構內在心理表征的過程,學習者并不是把知識從外界搬到記憶中,而是以原有的經驗為基礎,通過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建構新的理解”(D.J.Cunnighan,1991)。
由于建構主義者認為學習者是通過與環境的相互作用創建自己對世界的表征的,其對教育心理學的主要貢獻就是倡導以學習者為中心,強調在教育的過程中學習者的自主性。學習者通過與教師和同學之間的會話、協商,創建有意義的知識建構。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以學習者為中心,注重個性化學習和學習者學習的自主性,努力為學生創建真實的學習環境,成為學習者知識構建的意義的指導者和促進者。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推動和改變了教學和學習過程的動態,重新定義了知識的概念,重設了傳統的師生角色定位,而且重點強調了教學反思的重要性。毫無疑問,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對現代教育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并且促使人們對教育有了全新的認識。
語言學習是實踐性非常強的一門學科。由于建構主義所倡導的以學習者為中心以及學習者以經驗為基礎的知識建構,目前,建構主義是最支持語言學習的一種教學方法。
建構主義外語教學的基本原則之一就是行動研究。其中最主要的方法是小組合作學習,小組成員們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通過2人組、多人組或者任何其它的交流學習形式積極地參與到各種課堂活動中,并且通過準備各種作業共同學習,或者通過學生講授學習(即學生代替教師的角色)。
建構主義外語教學的基本原則之二就是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個性化學習。由于學習者的學習程度和學習風格不同,在進行個性化學習前要向學習者講授學習中需要采納的學習策略和學習技巧,重要的是學習者要明確地意識到自己在學習中應承擔的責任、學習意識以及語言意識和知識意識。
建構主義外語教學的基本原則之三就是整體語言體驗。這種教學方法主要針對以內容為中心的雙語課堂教學,強調外語的有效學習發生在真實、復雜的學習環境和情境中。
“建構主義教學方法主張學習發生于一定的情境中”(Duffy and Jonassen,1991)。建構主義教學理念是解釋當信息接觸到已被經驗驗證的現有知識時,知識是如何構建的,建構主義認識論主張知識是不能夠被傳授的,因此,建構主義學習環境的創設強調提供學習經驗以促進學習者知識建構和意義的創建。
喬納森(1999)描述了建構主義學習環境的模式即是促進學習,讓學習者學習學科知識以解決教師給學習者所創設的問題。這些問題應該是與學習內容相關、學習者能夠參與、答案尚不明確并且能夠激發學習興趣以及需要整合的問題情境。需要整合的問題情境包括3個主要內容,即問題情境、問題表征和問題操控空間。問題情境包括環境、主要參與者和資源;問題的表征應該是真實的和有趣的;問題的操控空間包括目標和學習者所使用的符號和工具。這里的工具是指認知工具(Mindtool)即是知識建構工具,可以概括為能夠促進特定認知過程的計算機工具。“應用技術,主要是計算機作為認知學習工具,而不是將計算機作為教育的媒介。應用計算機作為認知工具和學習環境促進批判性思維和更高級的學習”(Jonassen,1995)。
“建構主義與技術的發展是科學革命的產物”(Jonassen,1991)。“建構主義是一種學說,它闡述學習發生在一定的情境中,而技術是讓學習者參與到學習的設計和情境中”(Duffy & Jonassen,1992)。
建構主義將認知行為分為初級和高級兩種層次,初級層次屬于良好結構領域(well-structured domain)范疇,高級層次屬于不良結構領域(ill-structured domain)范疇(Jonassen,1997)。因為高級層次的學習主要針對有社會文化背景經驗并且具有一定認知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的成年學習者。因此,建構主義為高層次的學習提供了良好的教學途徑。
我國學者陳堅林論述到“建構主義教學模式就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的作用;利用情景、合作、會話等學習環境要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最終達到使學生有效地實現對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的目的”(陳堅林,2010)。
在建構主義教學模式下,教師通過探究式的學習,指導學習者解決問題,更新已經掌握的知識以創建新知識。建構主義的教育目的是要學習者通過創造性和創新性的分析、概念化和綜合原有的經驗來創建新知識。建構主義教學模式下,教師要成為學生建構意義的幫助者,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形成學習動機,教師角色能否成功的轉換會極大地影響到教學模式以及由此而產生的人才培養模式的轉變。
喬納森(1995)提出要努力創建一個讓學習者主動參與的情境,以此來幫助學習者建構知識,而絕非是教師向學生講解世界并確保學生理解了教師所傳授給他們的這個世界。因此,學習者需將計算機作為認知工具,用計算機學習,而不是從計算機上學習。計算機作為認知學習工具幫助學生建構知識,在教學模式上摒棄了傳統地將計算機作為教師或教學的媒介,通過預先設計好的交際活動和互動活動用計算機技術約束限制學習者的學習過程。學生用計算機作為認知工具分析世界、處理信息、解釋和建構個人知識,并將獲取的知識展示給他人(Jonassen,1995)。“當學生用計算機技術學習而不是被計算所所控制時,學生提高了計算機應用能力,同時計算機也提高了學生思維能力和學習能力”(Jonassen,1995)。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者是以自己的經驗背景解釋現實的,即使想要將特定的現實傳授給學生,學生最終還是以自己的經驗、知識為背景解讀呈現給他們的信息,并且以他們自己的需求建構意義。因此,與其努力向學習者傳授外部現實,不如幫助學習者構建自己對外部世界的有意義、有影響的概念表征”(Jonassen,1991)。
基于網絡、計算機與課堂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對于培養大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首先,數字語言實驗室利用其所配備的大學英語網絡教學平臺和真實的網絡資源為學生架構了良好的語言學習環境,對于訓練和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譯各項基本技能,特別是聽、說技能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和知識建構的平臺。學生以網絡、計算機為認知工具,通過網絡、計算機所提供的真實的影音英語語言資料,學習地道的英語語言知識和英語國家的文化、風俗和習慣。
目前,各高校廣泛應用的英語在線學習軟件除具備教學與學習資源外,還提供了測試、評價與管理功能。其中教學管理模塊中的“發布教學大綱、教學講義和學習進程控制”部分,可以分別讓學生明確本學期及每節課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及課后網絡自主學習的內容;“測試問卷中心”可以通過單元或者階段測試了解、掌握學生階段性的課內學習與課后網絡自主學習的情況和效果;“教學交互模塊”可以自動或手動將班級成員分組,讓班級成員之間進行班級討論或者分組學習,學生還可以向老師或者班級任何一個成員進行在線提問、發電子郵件等功能;“教學評估模塊”可以通過在線問卷調查及時了解和反饋學生的學習意向和需求;“學習評價系統”可以記錄和監控學生課上學習與課后網絡自主學習的進程,并且能夠充分體現學生一學期的學習態度、學習過程及學習效果。通過以上教學、學習資源和管理模塊,教師可以向學生講授學習策略、激發學生的語言學習興趣、引導學生進行個性化的網絡自主學習,幫助學生提高各項語言基本技能。
由信息技術而被廣泛應用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既給網絡環境下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帶來了無限生機,同時也給師生的教與學帶來了必須面對的挑戰。如何以網絡、計算機為認知工具、創設幫助學生建構知識和意義的語言學習情境是廣大教師需要深入探討和不斷實踐的重要課題。網絡環境下的計算機應用的確為漢語環境下的外語語言學習者提供了良好的提高英語語言應用能力的學習環境和必要的學習氛圍。
[1] 張建偉,陳琦.從認知主義到建構主義[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4).
[2] Driscoll,P.M.Psychology of Learning for Instruction[M].Allyn&Bacon:Massachusetts,2000.
[3] Duffy,T.M.&Jonassen,D.H.Constructivism:New implications for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J].Educational Technology,1991,31(5).
[4] Duffy,T.M.&Jonassen,D.H.Constructivism and the Technology of Instruction:A Conversation[M].Lawrence Erlbaum Assoc.Inc:New Jersey,1992.
[5] Jonassen,D.H.Objectivism versus Constructivism:Do We Need a New Philosophical Paradigm?[J].1991,Volume 39,Issue 3.
[6] Jonassen,D.H.Computers as Cognitive Tools:Learning with Technology,Not from Technology[J].Journal of Computing in Higher Education Spring,1995,6(2).
[7] Jonassen,D.H.Instructional Design Models for Well-Structured and Ill-Structured Problem-Solving Learning Outcomes[J].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1997,45(1).
[8] Jonassen,D.H.Carr,C&Yueh,HP.Computers as Mindtools for Engaging Learners in Critical Thinking TechTrends[J].TechTrends,1998,Vol.43,No.2.
[9] Jonassen,D.H.Designing Constructivist Learning Environments,Ch.10 in Instructional-Design Theories and Models:A New Paradigm of Instructional Theory[J].C.M.Reigeluth(ed.)Mahwah,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1999,vol. II.
[10] Marlowe,B.A & Page,M.L.Creating and sustaining the constructivist classroom[M].2nd ed.Thousand Oaks,CA:Corwin Press,2005.
[11] von Glasersfeld,E.The reluctance to change a way of thinking[J].The Ir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1988,9(1).
[12] Wheatley,G.H.Constructivist Perspectives on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Learning[J].Science Education,1991,Vol.75.
[13] 陳堅林.計算機網絡與外語課程的整合:一項基于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0.
[14] 何克抗.關于建構主義的教育思想與哲學基礎[J].教育技術通訊,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