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淮安技師學院 曾永銘
《市場調查與分析》是電子商務專業、會計專業及其他經濟管理類專業開設的專業課程。這是一門探索市場調查與預測規律、研究市場調研與預測技術和方法,分析其應用領域及其發展前景的科學。本著“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培養為本位”的指導思想,從職業院校的課程實踐教學認識及實戰出發,通過設計校內外多種實踐教學活動,發揮統計分析的優勢,讓學生系統掌握市場調查方案及問卷設計、抽樣設計、調查實施等的多種方法,及數據匯總整理和統計分析方法等,最終實現培養學生能夠獨立承擔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學術研究機構委托的市場調查任務,完成市場調查全流程的設計和實現,使其在實際崗位工作中發揮重要作用,有效服務于經營決策。
該課程教學目的是了解市場的性質、特點及其活動,明確市場調查與分析在企業市場經營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培養學生深入實際、注重調查分析研究的優良作風,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工作能力。《教學大綱》對培養學生實踐能力概述為以下六個方面:
(1)對市場及企業面臨環境的認識和分析能力;
(2)對調查方案(問卷)的設計能力;
(3)對信息、資料的搜集能力;
(4)對調查資料的整理、審核及數據分析能力;
(5)在了解市場現狀的基礎上,具備一定的市場預測能力;
(6)撰寫和形成調研分析報告的能力。
以上各方面的能力綜合形成調查者應具備的能力。
“調查分析師”是勞動與社會保障部公布的新職業之一,培養中級調查分析師對能力的要求概述為以下五個方面:
(1)能夠完成一般規模調查的方案設計、問卷設計和抽樣設計;
(2)能夠指導現場調查,組織相關技術培訓;
(3)能夠熟練進行信息搜集、數據處理、分析與預測等工作;
(4)能夠撰寫較高質量的調查分析報告,提出有一定實用價值的決策建議;
(5)能夠獨立組織一般規模的調查研究活動,承擔調查技術方面的咨詢、管理協調和執行等工作,解決相關技術問題。
對比教學和職業要求對能力培養的描述,它們之間有共同點,而后者更貼近就業需求,尤其在服務于組織決策和承擔組織執行調查活動、調查咨詢與管理協調方面,且這些能力的培養如果僅僅借助于閱讀書本知識或課堂教學是難以有效實現的。為此,本文分別從教學方面和就業需求的角度,提出調查實踐能力的培養設計和培養方法。
《統計原理》是該課程的先期課程。以此為基礎,設計《市場調查與分析》課程實踐教學項目和內容如下。
第一,調查方案設計:計劃4學時;選擇調研主題,制定調查方案。
第二,調查問卷設計:計劃8學時;按照指定選題,設計問卷,并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問卷修訂;問卷設計實驗以小組為單位(學習團隊,以5至7人一組)完成,然后通過小組互評,教師點評,到達熟練設計不同問卷的實踐教學目的。
第三,調查方法:計劃14課時。其主要內容分別為:
(1)網絡調查。在“調研100”、“調研中國”、問卷星等網站,在教師指導下完成網絡調查問卷,并實驗注冊、答卷、解析和數據編譯等工作。
(2)CATI電訪調查實驗。在統計學重點實驗室完成計算機輔助電話調查系統的使用,試訪問,并通過抽樣框的使用,掌握電話調查的訪問技巧,達到調查方案對該方法選擇的要求。
(3)小組座談法。主要通過“模擬焦點群組訪談”實驗,鍛煉學生主持會議、協調溝通和整理定性資料的能力。
第四,數據整理和分析:計劃10課時。其主要內容分別為:
(1)問卷數據編碼。在教師指導下完成問卷和問題編碼,將問卷信息轉化為定量數據的技能,掌握市場調查的數據整理技術。
(2)問卷信息甄別和數據審核,保證問卷數據質量。
(3)掌握描述統計和相關分析等基本數據分析方法和統計制圖方法。
(4)掌握統計分析寫作的要求,完成調查分析報告的撰寫。
對于不同專業學生而言,實踐教學課時數和教學內容安排不同。職業學校經濟管理類專業學生的實踐教學課時數約占總課時數(72課時)的30%~50%,即為22~36課時。從教學內容看,以36課時的實踐教學內容為基礎進行精選,電子商務、會計、市場營銷等專業班級校內實驗室教學,則重在選用電話調查法、網絡調查法、數據處理與分析等活動。從教學改革和創新上看,該課程通常以5至7名學生組建學習團隊的方式,貫穿于本學期各章節的課程學習和作業要求之中,以學習團隊為單位提交調研分析報告(附設計方案、問卷)作為平時考核的計分依據。
如果僅開展課堂實踐教學,則仍可能存在諸如學生參與現場調查的組織與管理活動較少,現場協調控制能力的培養相對弱化,數據、報告接受社會檢驗的較少,應用能力弱等不足。為此,有必要把對上述能力的培養放置一部分在課堂之外,促進學生主動積極參與相關社會實踐活動。本文策劃依托電子商務實訓室和當地商務局搭建的校政企合作平臺,以加入本地電子商務協會的方式,補充、推動和豐富課程實踐教學內容,拓寬學生視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利用課余時間,深化學習和參與實踐,從而達到培養目的。
在課程教學伊始,筆者對學生提出“555”的要求,即:至少閱讀5本與本課程相關的書籍,關注5種專業性雜志期刊,撰寫5篇讀書筆記。對學生在課堂之外的學習要求,綜合概述為“多看、多練、多寫”。
多看,就是要求學生多閱讀與本課程相關的書籍、雜志和相關專業網站,通過間接學習積累實踐經驗,從理論上了解如何開展方案設計、問卷設計,掌握常用的統計分析軟件和基本分析方法。當前,學生進行學習的方式方法多樣,要善于引導學生選擇有益的方式進行學習。如時下流行的網絡檢索,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尋找解決的多種方案,思索、比較、選擇最適合的處理方案。
多練,就是要求學生有機會多加練習,積極投身于模擬實習或社會實踐活動之中。通常的實踐活動有以下幾類:一是競賽類活動,如校園技能節中開展的“網店設計”大賽、調查大賽、ERP沙盤競賽、各類社會組織面向職業類學生舉辦的一些賽事,是學生們練兵和加強團隊合作的好機會。二是寒暑假的社會實踐活動,尤其是暑期的頂崗實習(特別針對中國移動10086呼叫班的學生)活動等,是學生參與社會調查的好時機。筆者所在學院的學生地域來源分布主要在江蘇淮安各地,有很好的條件參與本地的調查,尤其是面向基層的調查;加之,社會實踐活動本身就圍繞著一定主題而開展的,因此,事前做好調查項目規劃,一舉兩得,參與社會實踐的成效將會更加顯著。三是個人或團隊自選進行的社會實踐活動。學生或基于專業興趣,或有創業需求,或打算提前介入特定行業(職業)、或完成課程而主動選擇的社會實踐。這些鍛煉不是模擬,而是實戰,因此,參加這類鍛煉的學生具有較強的主動性,在參與實踐過程中,學生盡量減少犯錯,最大限度地展現和發揮自己的工作能力,鍛煉效果比較明顯。
多寫,就是要求學生善于激發寫作動機,創造更多的練筆機會。讀書筆記、調查方案、調查分析報告、競賽作品、熱點征文、活動方案規劃、新聞報道等都是學生在校期間可以主動參與的各種練習寫作的機會。寫作能力的培養不是教材上三言兩語的寫作要求可以概括出來的,而是通過個人的積極參與、修改、補充、完善之后,在獲得需求方的評價(否定或認可)之后慢慢積累起來的能力。
觀察學生的實踐活動,往往會看到這樣的現象:有的學生參與社會實踐非常積極,有時不惜放棄一些課堂教學時間;有的學生僅僅局限于課程學習,記憶幾個基本概念,學習和實踐的收獲有限。為此,要求學生要正確認識并處理好課堂學習和社會實踐的關系。
(1)根據個人職業發展規劃(如喜歡的行業或職業、將來有條件打算介入的領域等),進一步明確該課程學習目標,充分利用好課堂學習時間。如:想進入營銷行業、電子商務行業、會計行業等,首要應具備一定的基礎專業知識,要讓學生明白在校的主要任務是以學為主,課堂教學時間是專業所要求的時間和知識內容,是將來入行之本。要結合課程教學課內外安排為自己擬定切合實際的理論與實踐的學習計劃,并靈活實施。
(2)分清各階段計劃完成項目的主次,把握階段的重難點。在面對實踐工作或學習任務時,既要學會兼顧全面,同時也要分清主次,把握重點,合理調度,方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校期間學生如果頻繁陷入兼職的繁雜事務之中或以實踐之名忽視課堂學習,長期以來,會導致缺乏理論知識,這樣的學習終將得不償失。那么,在什么時間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比較適宜呢?大賽類實踐通常不受時間影響。鼓勵和要求學生把社會實踐安排在周末、節假日、寒暑假或學習之余的空余時間,充分把握好在校學習的時間,而且撰寫實踐規劃,充分利用校內實訓場地,以時間換空間,例如電話營銷本身就是一種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的方式。
(3)把理論應用于社會實踐,轉化為自己的認識,充分吸收消化,最終形成綜合調查能力和素質。有些“紙上談兵”的調查策劃文案和問卷一旦進入現實,往往接不到地氣,無法落實,甚至會發現不少漏洞。鼓勵學生在空余時間,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選擇性地參與一些正規機構組織的調查實踐,如參與調查組織、數據處理、數據審核與分析等環節,這樣學生會更加深入地理解本課程的內容,同時,對本課程延伸涉及的相關知識和問題的探究更具主動性。如電子商務專業學生對市場營銷課程的認識更加全面,增加了如何對營銷策劃活動提供數據支持等定量分析的概念。
綜上所述,調查素質能力的培養不可能完全在課堂給予,而課程實踐教學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不斷出現新的方法。這就要求人們在課程教學過程中不斷更新知識,增加、補充、完善新的內容,通過校內外實踐、課內外實踐關系的處理和分析研究,不僅僅從能力要求上鍛煉學生,更要從職業需求上培養高技能的實用型人才。
[1] 蔣志華.市場調查與預測[M].中國統計出版社,2002.
[2] 馮麗云.現代市場調查與預測[M].經濟管理出版社,2003.
[3] 魏炳麒.市場調查與預測[M].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