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審計學院 郭小晴 李淳一 關明蔚 姜碧霏
提到地攤經濟,人們并不陌生,無論在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的城市,都能看到擺地攤的經營者。什么原因導致地攤經濟的存在?其發展出路何在?這些問題值得深入探究。
地攤經濟,是指通過擺地攤獲得收入來源形成的一種經濟形式,是城市里的一種邊緣經濟,由于影響市容環境一直受到政府的限制。確切來說,地攤經濟的一個顯著特征就是沒有工商行政部門頒發的經營許可證,也不納稅。其存在形式大致分為兩種:一是擺攤經營的小販,既是無證經營又無固定經營場所;二是有專門店鋪,但無營業執照的個體經營戶。不同于正規商家,地攤販經營自由,流動性大,又無需繳納稅收,成本較低,在為周邊居民帶來巨大便利的同時,也引發了很多棘手的問題。隨著地攤經濟發展帶來的一系列社會問題的出現,地攤經濟逐漸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
自地攤經濟產生之時起,學者們對于地攤經濟的研究就不曾間斷過。對于地攤經濟的成因、利弊和出路,眾多學者提出了不同的觀點。
地攤經濟的存在具有必然性,李嘉毅(2009)在其學位論文中以流通經濟的視角,探討了地攤存在的必然性,包括外部環境對攤販生存的支持及其本身參與市場競爭獲得盈利的能力以及中國城市化進程與就業壓力對地攤的需要。趙英軍、黃華僑在《地攤背后的博弈》(2000)中從經濟分析的角度認為,地攤市場的存在是公共領域產權界定不完全的產物,是攤販和政府博弈后的一種納什均衡,它的存在符合帕累托改進的要求。另外,鄭麗瓊、彭溶、謝晶晶、朱雯婷、陳小春、方季惟等(2012)基于對浙江嘉興地區高校周圍地攤經濟的調研分析了高校周圍地攤現象的成因。他們認為小商販能夠在高校周圍“百折不撓”地設地攤的動力在于較高利潤的驅動。
關于地攤經濟利弊的爭論一直存在,學者們對此作了很多的研究。一種觀點認為,地攤經濟具有較大的正面效應,朱斌在《助民生 促和諧 不能忽視地攤經濟》(2012)一文中提到了地攤經濟有四點好處:(1)地攤經濟孕育了企業家;(2)地攤經濟對解決就業和保持社會穩定有積極作用;(3)地攤經濟給城市帶來了生活氣息;(4)地攤經濟對城市的消費層次是一個有利的補充。另外,胡星、李彪、葉娟、王曉丹、向琪等(2012)基于對湖南高校的調查分析提出了校園地攤經濟的教育效益。他們的研究表明,地攤經濟能夠培養大學生創業的意識;提高大學生創業的素質;營造積極的創業氛圍。
另一種觀點則認為地攤的存在帶來了很多社會問題,造成了一定的負面效應。庹旋在《城市地攤經濟淺析》(2010)一文中提出,由于擺地攤的地點的隨機性和集中性,導致了一定地點的交通阻塞;由于擺地攤的人的素質問題,亂丟、亂扔垃圾造成環境污染。并且,由于一些擺地攤的人素質低下,可能會賣一些假冒偽劣、質量低下的商品給消費者,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會影響市場運行的正常秩序。
一直以來,地攤的管理問題都占據著我國研究的重心。汪地徹(2010)從立法層面進行研究,提出要更新立法理念,變“禁和堵”為“疏堵結合”,允許流動攤販在一定范圍內合法存在。黃慶華(2011)則在執法層面進行分析,認為應開辟專門的區域供流動攤販經營。楊慶(2009)提出,加強失地農民、下崗職工和外來務工人員的技能培訓,增加其就業機會,只有自身技能增強,能夠找到不錯的工作,選擇擺地攤的人自然才會減少。
此外,一些研究從“自治”的角度,為我國的地攤治理模式提出了新的建議。黃文芳(2008)基于對攤販及其管理的正負兩方面的認識,剖析了治理與包容的辯證關系,提出實現治理與包容并重的主要方式是構建社區攤販自治管理模式,并要完善相關制度環境。她建議對攤販負外部性進行嚴格管理與執法的應是國家層面,而在較低的層面如社區層面,則提倡公眾參與地攤管理,實現自治更為有效。
本文基于對大學城周邊地攤的實地調研,對地攤經濟的成因及其出路進行了初步的分析,并針對大學城附近的地攤經濟的出路提出了一些建議。
筆者所在調研小組共五人,于2012年10月、11月分次對三個調研地進行實地調研,分別是:合肥大學城、南京仙林、浦口大學城。合肥大學城始建于2001年,目前已有合肥工業大學、安徽大學等十多所大學入駐,位于合肥郊區,商業起步晚,發展快;南京仙林大學城2002年2月成立,截至2013年初,已有南京大學、南京師范大學、南京財經大學、南京郵電大學等十多所院校及其校區入駐,定位于南京三個新城之一,大學對于商業發展帶動作用明顯;南京審計學院浦口校區2006年底建成,地處城鄉結合部,校區周邊商業不發達,多以攤販形式存在。調研小組選取合肥工業大學、安徽大學為調研點,并結合南京仙林大學城亞東地鐵商業街、金鷹商業街以及浦口大學城南京審計學院附近進行調研。調研形式包括問卷和訪談,共投放問卷:攤販問卷250份,大學生及居民問卷320份;共回收有效問卷:攤販問卷240份,大學生及居民問卷300份。
基于調研,總結出大學集聚區地攤經濟的現狀如下。
攤販從業人員類型不一,年齡、學歷差別化。調研數據顯示,被調研攤販中,小學及以下的占20%,初中的占35.83%。這類人學歷不高,又無專業技能,缺乏職業競爭力,在攤販群體中占很大比重。另外,高中或中專的占25.83%,大學及以上的占18.33%。這類人群中有一部分人有自己的職業,通過擺攤來獲取額外收入;大部分人則以擺攤經營作為創業探索的方式,一旦有足夠資金等其他條件支持就會選擇正當途徑經營。調研中還發現,有部分在校大學生也從事擺攤經營,有的出于興趣,有的則將其作為大學生自主創業的一種方式。此外,年齡方面也從20歲到60歲不等,老少皆具。
攤販的分布呈現明顯的集聚性,多集群發展。一般以某所大學或居民區為中心,于其周邊聚集分布。這種集聚性包括兩方面:一是空間上的集聚,攤販多分布于街道兩側形成一條商業街,或集中分布于某一閑置區域,在管制不嚴的情況下,規模還會不斷壯大;二是時間上的集聚,同類攤販會在一定的時間集中擺攤,例如,賣早點的集中在早晨,擺夜市的都會在下午四、五點鐘開始準備,時間上的集聚也使得攤販集群出現;三是商品類型上的集聚,經營同類商品的攤販會集中分布,熟食類的大批集中成“小吃一條街”,衣飾類的聚起來壯大成“衣服街”。這種集聚在大學城附近體現得極為明顯,基本上每個大學的周邊都會有匯集各色商品的小街和夜市。
地攤商品種類繁多,且物美價廉,一般單價較低。這幾年來,越來越多種類的商品開始涌入攤販大軍中,經營種類從衣飾、特色小吃、水果到小電器、手機貼膜、生活用品,無所不有,種類繁多。并且逐步發展壯大,形成商品一條街、夜市,在居民區、大學城附近等地區占據著很大的市場份額。另外,攤販經營一般為小商品,單價較低。據調研數據顯示,攤販商品單價在10元以下的占52.74%,10~30元的占24.47%,單價在100元以上的僅占4.22%。相比城市中一般存在的地攤販,大學城周邊攤販所經營商品的單價更低,低價物品更多,這決定于大學城的居民即大學生的一個顯著特點:無收入來源。因此,商品價格低廉的攤販更有市場,存在更多。
隨著攤販規模的壯大,加上其自身購買方便、物美價廉的特點,攤販的市場需求逐漸擴大,在市場經濟中占據著不容忽視的地位。相比正規商家,這類商品價格低廉,且種類繁多,各具特色,可選擇空間大,對于沒有收入來源的大學生來說,攤販經營的商品更易滿足他們的需要。甚至大學城附近的居民也多選擇購買攤販的商品。被調研的攤販中,日成交筆數在150元以上的占22.22%,50~100元的占36.75%。相比城市中其他的攤販來說,大學城周邊的攤販市場需求量更大,這取決于大學生們對于地攤商品的傾向。
在具體調研的基礎上,筆者發現大學城附近攤販的出現有其獨特的成因,通過對回收問卷的處理和分析及實地的觀察和訪談,對于地攤經濟的成因提出以下幾方面觀點。
在上文的分析中提到,地攤經濟相對于其他經濟形式有其自身的特點。從地攤商品的角度,其具有種類多、價格低的特點;從地攤分布的角度,呈現出聚集分布的特點,在居民區及大學城附近尤為明顯;從地攤從業人員的角度,則呈現出相關人員學歷低、無專業技能、缺乏競爭力的特點。此外,在調研中筆者發現,有過半數的攤販從業人員不是當地人,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導致大量外來人員涌入城市謀生,而擺地攤是最簡單便捷的謀生方式,所以,越來越多的人選擇擺攤。綜上,地攤經濟自身的特點是地攤產生的基礎。
收入差距導致不同人群對于商品的選擇不同,地攤經濟物美價廉的特點使得不少低收入群體選擇購買地攤商品。由于地攤經營費用低,不用交稅,地攤商品的價格自然比商場便宜;再者,現在產品同質化嚴重,正規大商場的商品往往價格偏高,而低收入者更傾向于質量一般、價格實在的產品,對品牌也沒有過多的要求,所以地攤特別適應低收入者階層的需求。在調研中筆者發現,有77.21%的地攤商品單價在30元以下,正是其價格低的特點吸引了許多消費者。此外,地攤的產品琳瑯滿目,各種類別都有所涉及,滿足了消費者的不同需求。根據經濟學理論,需求決定供給,有需求必定有供給,地攤也就應運而生了。
大學城,是指一種因為高等教育而形成的居民點城鎮模式。由于大學城的高校眾多,大學生的聚集帶來了第三產業的發展,由于地攤經濟集聚性的特點,攤販必定會大規模聚集。同時,大學生沒有收入來源,多數學生會選擇在地攤上購買物品。再加之如今的大學大多在郊區,出行不便利,而學校超市提供的商品有限,所以許多大學附近都有一條專屬的“墮落街”。以筆者所在學校——南京審計學院為例,在南審小門對面就有一條攤販云集的小街,為學生的日常生活提供了方便。很多小販都嗅到了商機,紛紛在大學附近擺攤設點,使得地攤經濟的隊伍不斷壯大。
如今,大學畢業生就業率呈下降趨勢,就業形勢十分嚴峻,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選擇參加各種資格考試來為自己的簡歷增彩。以財經類學校為例,很多大學生都會參加諸如會計從業資格考試、CPA、中級口譯等考試。考試需要參考書,雖然網店是首選,但還有很多人為了節約錢選擇買舊書,這就催生了一種行業——“舊書攤”。“舊書攤”以一種中介的形式存在,從高年級學生處低價買入,向低年級學生高價賣出,從而賺取中間的差價。雖然每一本書的利潤不大,但由于成本低、風險小,形成規模之后收益還是很可觀的。因此,有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做舊書生意,在南審周圍就有四個舊書攤。
近幾年來,大學畢業生人數呈現過飽和狀態,就業形勢嚴峻,就業問題不僅是學生自己及家長擔憂的問題,而且已成為困擾高校和政府的難題。根據此現狀,解決這類問題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自主創業,使學生巧妙避開社會上的各種阻力。校園地攤作為創業的一種方式,因其操作簡單、成本低、風險小的特點,越來越受到關注。在南京審計學院旁有一個叫“蘿卜兔”的圖文快印店,它于2009年由一群在校研究生和大四畢業生自主出資組建而成,經過不斷完善發展,至今已有5家門店和獨立設計工作室及印刷工廠,設備資產達到400萬元,有3800個單位集體合作經驗和三年的專業工藝制作史。在新疆烏魯木齊也有這樣一名自主創業的大學生。從校園里“擺地攤”起家,到事業網點輻射烏魯木齊各社區,成為高校的“地攤王”,再到如今擁有17家專賣店、100余名大學生創業成員、500萬元凈資產,邁出這三大步,24歲的新疆在讀學生高澤宇只用了3年時間。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大學生們采用自主創業的方式不僅鍛煉了自己的能力,還解決了就業問題,不失為一個好方法。
地攤經濟長久以來就存在,已經在商品經濟中占據著不可忽視的市場,在方便居民生活、緩解就業壓力等方面發揮著極大的作用。因此,面對地攤經濟引致的多種問題,政府方面更應該轉變治理觀念,化打壓為引導,變圍堵為服務,為地攤經濟逐漸探索出一條正規化發展的道路。筆者所在的調研小組在一定實地調研的基礎上,對于政府方面政策的實施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建議。
針對不同地區多種形式的地攤販,逐步建立起一套統一規范化的管理模式。
(1)對于流動性不強、分布集中的攤販,統一規劃建設專供營業的房屋,并對進入的攤販頒發執照。但值得注意的是,這種管理方法下的攤販應當區別于正規個體工商戶,管理費用的收取不應太高,稅費的是否收取也應視情況而定。因為攤販是一類主要追求低成本、低風險的群體,管理費用過高必將失去統一規劃攤販的意義,進而催生攤販的不規模分布;而稅費的收取對于大多數攤販的經營來說都是不現實的,這些攤販的經營量多且單價小,在征稅方面有很大的不便,權衡來看,收取適當的管理費用更為方便可行。
(2)對于經營面積小、流動性強的攤販群體,采取劃定區域,分散管理的方式,定時定點管理攤販。
這類攤販固定經營場所的舉措實施起來難度較大,也不利于攤販的自身發展,這種情況下采取撥劃一定區域,限制營業時間,并進行流動巡邏的方式則更為可行。另外,這兩種方式還可以同時開展,針對不同攤販分布來定。
以合肥大學城為例,安徽大學與合肥工業大學就是攤販治理效果顯著的兩個代表:統一規劃出區域建立起商業街,將原本散亂分布的不同攤販集中管理,并給與營業執照,據了解,這類房租的收取也較為合理,一間40平米的小店鋪,月租金只在300~400元,相比當地正規店鋪來看成本略低。這對于被規劃的攤販們來說,規模化的經營帶來了商業的繁榮,吸引了包括周邊學校的大量大學生群體,這不論對于消費者購物的便利性還是攤販經營的發展都是利大于弊的。而對于經營規模很小,以流動推車為形式的特色食品類小攤販,當地采取了統一規劃時間、地點的舉措。每天下午四點鐘開始,各類特色小吃攤販開始擺攤,形成了一條具便利、實惠、安全于一體的特色小吃街,而攤販只需交付少量的管理費用用于垃圾的處理、街道的清掃即可,當地還開設了專門的管理部門,分配專門人員定期巡邏。這種方式的管理既易于被小攤販接受,也讓附近的學生、居民購買到衛生、健康的食品。
設置一定的準入條件,在幫扶“走投無路”而擺地攤的人的同時,限制攤販的規模和數量。
(1)這是對地攤經濟的擴張以一定標準進行限制,使之在不引發大量問題的前題下最大地發揮其優勢和效應。例如,近幾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發展,大批缺乏競爭性的流動人口入涌城市很大程度上擴張了攤販的規模,這類未納入城市社會保障人員的生活問題的解決是政府面臨的一個棘手的問題,對地攤販的經營設立進入門檻,對外來人員的生存提供機會和渠道,使其在能力范圍內自力更生,既解決了外來人員的生存問題,減輕政府壓力,也益于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為城市的發展發揮效用。
(2)準入條件的設立也是將地攤經濟納入正規商品經營的一種有效方式。頒發執照,統一管理,在認同攤販存在的同時,實施有效的管理和監督。認同地攤經濟的存在有其必要性:我國現階段經濟發展水平還不高,正規存在的商品經濟還不足夠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需求,同時,正規行業所能夠提供的崗位也不足夠解決我國現階段的人員就業問題,地攤經濟的存在在解決大量閑置人員就業問題的同時,也滿足了居民的生活需求。將地攤經濟引入正規化就有著足夠的現實意義。
(3)準入條件的設立以成立專門對攤販進行管理和監督的相應組織為前題。在專門組織制定的統一準入政策的管理下,允許失業退休人員、文化層次低的無業人口、經濟基礎薄弱的創業者、無生活保障的外來務工人員擺攤經營,并頒發相應的經營執照;而對于生活有一定保障,出于利用業余時間賺取額外收入的擺攤人群則給與一定的限制,不予頒發執照并且定期驅趕。準入政策的松緊度依據當地能夠規劃出的攤販經營場所及當地無業、失業人員所占比重來定。
據筆者所在調研小組在調研過程了解到的情形來看,很大一部分人以擺攤作為創業探索的一種方式,其中不乏心懷自主創業意向的下崗職工、失業人員、外來人口及大學生群體,迫于無奈,他們選擇一種低成本、低風險的方式作為創業的初步探索,如若給予一定的政策支持,輔助這類人群從事正規渠道的創業模式,近幾年來的“地攤熱”將能夠得到很大的緩解。
(1)針對無業、失業人員出臺創業幫扶政策,在資金上給予一定支持,包括放松貸款金額限制、貸款利率優惠等;提供優惠的經營場所,租金方面根據申請自主創業人員的現狀進行相應減免;在技術支持方面,健全當下創業培訓體系,加大對這類人群的技術培訓力度;另外,針對這部分人群文化水平不高、缺乏了解國家政策意識的特點,還應當提高對于政策宣傳的重視,不定期組織專門人員在學習了解現行政策的前提下進入到基層,對這類人群普及政策內容。
(2)針對大學生就業壓力問題,我國已著重出臺政策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這類政策對于解決畢業大學生的就業問題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然而筆者在具體調研中還發現另外一種現象,有一部分在校大學生也會利用大量的課余時間擺攤經營,除了出于好奇心,也不乏職業定向明確的大學生。而對于這類大學生的幫扶政策可以說是少之又少,健全大學生自主創業的優惠政策應著重針對這類人群開設類型多樣的技能培訓班和規劃出專門的大學生創業園,使得這類人有地方、有資金從事創業。
[1]方明連.“考公務員熱”催生地攤經濟[N].云南日報,2011-3-15(007).
[2]庹旋.城市地攤經濟淺析[J].湖南農機,2010,37(03).
[3]胡星,李彪,葉娟,王曉丹,向琪.校園地攤經濟的教育效益及發展對策探討——基于湖南高校的調查分析[J].科技信息,2012(1).
[4]佚名.在校生高澤宇的地攤傳奇[J].當代職校生,2009(10).
[5]張青云,李菲菲.中國地下經濟成因探析[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3,20(03).
[6]蘇飛.我國地下經濟的規模、成因及其影響探討[J].廣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2,24(01).
[7]任學敏.地下經濟及其稅法規制[C].江西財經大學學報.中國法學會經濟法學研究會,2005.
[8]廖涵,王平.地下經濟:成因及條件分析[J].中南財經大學學報,1993(3).
[9]汪地徹.城市流動攤販管理的法治化思考[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7).
[10]王俊杰,黃立軍,曾慶琪,馬凱航,歐金娣,楊慧玲.地攤經濟的社會效益及規范化——基于廣州天河區的調研分析[J].現代商業,2011(5).
[11]林宙.金融危機下地攤經濟發展現狀芻議[J].現代商業,2009(12).
[12]黃慶華.給“地攤經濟”一個合理的出口[N].今日中國論壇,2011(6).
[13]陽奕.政策開禁:流動攤販合法化 擺地攤也要講營銷[J].現代營銷(經營版),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