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 周鐵軍
中國在區域經濟發展的順序上選擇了東部地區優先發展的發展戰略,這種發展戰略的好處在于可以集中優勢資源發展東部地區,等東部地區經濟有了一定的積累后再反過來幫助西部地區發展經濟。經過二十年的積累,東部地區的經濟總量平均增長7.8倍,翻了近三番,而西部地區僅增長5.7倍。一方面是國內區域經濟差距的不斷拉大,另一方面,1998年亞洲地區又遇到了經濟危機,中國經濟面臨嚴重的外部市場不足,中國政府審時度勢,以鄧小平“兩個大局”為戰略指導,提出了西部大開發這一戰略舉措。“廣大西部地區的開發和發展如果不加快步伐,如果那里的經濟搞不上去,廣大群眾的購買力提不高,就會影響整個經濟的發展,影響擴大內需。現在離下個世紀中葉全國基本實現現代化,只有五十年了,逐步加快開發西部地區,是時候了。”
2010年8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于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若干意見》(中發〔2010〕11號)指出,“西部大開發在我國區域協調發展總體戰略中具有優先地位,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具有基礎地位,在可持續發展中具有特殊地位。”并明確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的基本思路,“以增強自我發展能力為主線,以改善民生為核心,以科技進步和人才開發為支撐,更加注重基礎設施建設,更加注重生態環境保護,更加注重經濟結構調整和自主創新。”
西部發展的新十年具有諸多的意義。首先,西部大開發的新十年是國家戰略重心轉移的新十年,由過去的對外出口拉動經濟的十年逐漸轉變為以內需為主導的新十年。其次,西部大開發的新十年承載著國家產業結構升級的重要任務,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通常又會伴隨著高耗能和高污染。新一輪西部大開發只能走一條產業發展的創新之路。第三,西部大開發的新十年,也是中國發展對外交往,獲得國際支持與幫助的十年。
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給我國對外出口帶來巨大的負面影響,美國債務危機和歐洲債務危機的陰影至今籠罩著世界。東部外向型經濟必然會逐步為內需經濟所取代。如果說前十年的西部大開發面對的外部不利僅僅是亞洲金融危機的話,新西部大開發所面對的卻是整個世界經濟結構的調整。如果說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帶來的是暫時的經濟影響的話,那么現在面對的金融危機帶給世界的就是根本性和長期性的影響。
西部地區一方面要尋求發展新的產業。另一方面,在傳統產業領域也要注重新技術、新工藝的運用。所謂傳統產業主要是指生產和銷售依賴的技術來自于傳統。鋼鐵、紡織、電力、建筑等都屬于傳統行業。傳統行業在一國中的比重較大,在各國經濟發展中容易形成路徑依賴。但傳統行業不能等同于主導產業,不能代表未來經濟發展的方向。
隨著《 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的公布實施,我國的扶貧開發戰略進入了全新的歷史階段。由過去的核心城市、重點城市的開發變為連片特困地區開發。從區域而非過去行政區劃的角度來發展區域經濟,消滅區域貧困。扶貧攻堅,重中之重就在西部地區。全國劃定的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有12個就坐落于或橫跨西部各省區。西部大開發,立足于民生,著力于西部各個區域的協調和共同發展,同時還肩負著中國大量貧困人口的脫貧任務。
從城鎮化的路徑選擇來說,東西部城鎮化路徑選擇是有差別的,東部地區先有了工業化才出現了城鎮化,因此對東部地區來說,城鎮化就是對工業化成果的空間固化。這樣的城鎮化才是有依托和可以持續的。西部大開發的城鎮化有極大的行政主導的色彩,往往是先有城鎮才有工業,因此工業發展水平深刻地影響到城鎮化水平。但從短期來看,大量的城鎮化過程需要消耗水泥、鋼材等物質,還能帶來社會就業增長,與城鎮化相適應的工業化進程也可以得到發展。
自古以來,廣袤的西部地區就是中華文化的發祥地。農耕文化在此延綿不絕,這也造成了西部地區的過度開發。沙漠化、荒漠化、石漠化這些極端的地質類型在西部地區都有廣闊的分布。人類在這些地方生存都很困難,更別說生產和發展經濟了。第二,西部地區一直具備豐富的礦產資源,但對資源的理念出現偏差也導致了西部地區環境的持續破壞。資源的開發必須以不破壞生態環境為界限,同時資源開發不應該僅僅是簡單的開采,而應該是產業鏈的延伸。第三,資源帶來的經濟收益不具備可持續性,許多資源開采地普遍存在經濟無法轉型的重大難題。
科技創新的根本在于人的創新能力的釋放。總體而言,西部地區乃至整個國家科技創新存在著許多問題。首先,科研評價標準出現問題。快出成果、多出成果的機制制約著科研人員從事長期的、基礎的研究。其次,科研費用分配不合理。雖然每年國家的科研費用比例都在提高,但是,科研費用中,真正用于科研的費用少之又少。第三,研究領域的選擇過于行政化。科研人員研究什么,以及研究的進度都要受到政府資金支持的約束。這使得長遠性的研究,短期看不到經濟效益的基礎性研究無人問津,應時性研究卻有大量的、重復性的投入。
三十多年的實踐看來,“先富”是一場帕累托改進,所受到的阻力最小,只要勤勞肯干,一代人可以通過自身的努力獲得財富與認同。“先富幫助后富”卻是一次利益的再分配,一開始就受到重重利益的阻撓。并且財富與權力在現有體制下不可逆轉的在代際間傳遞,而且還是一場局外人無法參與的游戲。另一種場景就是,普通民眾無法通過自身努力獲得先富一部分人利用財富優勢所攫取的排他性機會。從區域經濟實踐來看,發達地區與西部地區經濟和社會差距其實是越來越大。
城鎮化是未來中國幾十年發展紅利,這樣的判斷總體上切合中國的實際。但是對于城鎮化的實質內涵缺乏正確認識,城鎮化則孕育著極大的風險。
誤區一,城鎮化就是固定資產投資。未來中國城鎮化過程能夠增加數十萬億計量的與固定資產相關的投資。巨額固定資產投資會導致巨額的政府債務,簡單的固定資產尤其是房地產不能帶來可持續的產出,會出現巨額投入與產出之間的巨大落差。誤區二,城鎮化的目的是擴大內需,而非人的城鎮化。單純的擴大內需,解決的是產能問題。具體是鋼材、水泥等產能的消耗,純粹以擴大內需為目的的城鎮化可以解決一時的產能過剩,但是人口的貧困問題,人的發展問題得不到解決。只有以人的城鎮化為目標,才能實現農村人口真正轉化為城市人口。誤區三,城鎮化與產業化割裂。如果農業人口在轉化后沒有工業為支撐的話,一樣不能持久發展。所以,城鎮化初期可以表現為投資率的提高,而此后必然有相對應的消費率。消費一定與轉化人口的收入相關,收入背后則體現為工業化的發展。
西部大開發在尋找參照系的時候,總自覺不自覺地和東部地區進行比較,其核心理念就是對東部的模仿和追趕。這種理念帶來的正是對自身特色的忽視,產業結構不合理、招商引資缺乏效率等根源都在于此。新一輪的西部大開發建立在過去十年發展的基礎之上,所以應該有更高的起點。
首先,新一輪的西部大開發要求西部地區對自身的優勢和劣勢做全面的把握,并把這些優勢和劣勢作為產業升級的前提條件。其次,新西部大開發中,要把過去的招商引資變為招商選資,優惠地區產業結構。最后,新西部大開發還應該立足于世界產業中心轉移這樣一個趨勢,發掘自身的全球定位,勇于爭取向全球產業鏈上游突破。
西部地區不能再走東部地區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必須在產業選擇上有超前意識。首先,必須限制對環境污染大的項目上馬,主要指水泥、鋼材、電解鋁等傳統項目。同時,還要吸取東部地區發展的教訓,對電子產品和電子垃圾的污染問題也要高度關注。其次,新西部大開發的產業選擇還需要放眼全球,立足高點。從全球來看,世界經濟在新技術、新能源的推動下,正走出頹勢,逐步趨好。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3D打印技術的出現,改變了制造業嚴格的屬地原則,使得人們在家就可以解決部分產品的需求問題;第二, 頁巖氣和可燃冰技術開拓了未來的新的能源領域,使得未來能源價格有著下降的預期;第三,大數據時代來臨,促進客戶價值和企業利潤的實現。
中央政府要調配全國的人力和財力對西部地區進行支持,保障西部地區的公共服務水平與東部地區盡快持平,讓西部地區在教育、醫療、社保等方面達到與東部地區具有同樣的水平。同時,加大對連片開發地區的扶貧工作,使南疆地區、青藏高原東緣地區、武陵山區、烏蒙山區、滇西邊境山區、秦巴山—六盤山區等集中連片困難地區迅速擺脫貧困。優惠政策主要包括產業發展的優惠以及資源稅的改革等。總之,通過政策資金的優惠與傾斜使得西部地區能與東部地區一樣獲得公平發展的機會。因為,貧富差距的存在并非是最關鍵的問題,最關鍵的問題是消除不公平致富的途徑。
東部地區以產業化為先導,先有了產業的發展才有了就地的城鎮化問題。這樣一種發展路徑的好處在于城鎮隨著產業化而生,城鎮化一開始就服務于產業化,因此,這樣的產業化是有支撐的,也是可持續的。西部地區的城鎮化源自政府行為,著力點是西部人口的居住問題。先天就是先有人的集中,然后再尋求產業支撐。這種產業化和城鎮化的發展順序所帶來的問題是,如果沒有好的產業支撐,人口聚居在一起,也仍然無法持續。這種情況頂多是房地產的城鎮化,還談不上人的城鎮化,所以城鎮化的前提條件一定是區域產業蓬勃發展。
[1]曾培炎.西部大開發決策回顧[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新華出版社,2010.
[2]江澤民.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
[3]咸春林.發展循環經濟,構建西部和諧社會[J].港航論壇,2005(1).
[4]李永友.我國需求結構失衡及其程度評估[J].經濟學家,2012(1).
[5]孫思.西部開發過程中如何保護環境[J].企業導報,2010(5).
[6]陳少峰.正義的公平[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