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烏魯木齊職業大學社科部 沈蕾
國內外理論學界通過研究發現:職業教育可以有力地支撐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而經濟社會發展又能夠為職業教育提供發展的保障,這一觀點也被世界經濟社會發展的經驗所證實。職業教育分為初等職業教育、中等職業教育和高等職業教育,在高等職業教育迅猛發展、中等職業教育招生困難的形勢下,加強對中等職業教育與經濟增長關系的研究,對構建健康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具有重要意義。
新中國成立64年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輝煌成就,經濟總量實現歷史跨越,1978~2012年,我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從3645億元上升到519322億元;經濟結構進一步調整,正在向第一、二、三產業協同調發展轉變。2012年,三次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分別為10.1:45.3:44.6;城鎮化步伐明顯加快,我國城鎮人口從1978年的1.72億人增加到2012年的7.12億人。
而要進一步加快經濟結構調整、產業結構升級、城鎮化進程,需要大批高素質的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作為支撐,這就對我國的各級各類教育,尤其是職業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我國現代職業教育始于新中國成立初期,中等專業學校是當時職業教育的主要形式。1958年后,我國開始創辦農業中學、職業中學和其他形式的技術學校。
如今,中等職業教育作為中等層次的職業教育形式,以招收初中畢業生為主,兼招高中畢業生,主要培養初級、中級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質勞動者。我國中等職業教育經歷了文化大革命時期的全面倒退和1998~2001年招生萎縮外,總體發展呈上升趨勢。雖然,近14年來學校數持續減少,由1998年的22141所,減少到2011年的13093所,減少了37.21%;但是在校生人數增加了59.18%,達到2205.33萬人,教育經費投入增加了1092.59億元,增加了200.14%(見表1)。

表1 我國1998~2011年GDP、中等職業教育情況
國內外的學者對于教育投資對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大量理論與實證研究:20世紀60年代,人力資本理論開創了研究教育投資收益問題的先河,舒爾茨(1961)、丹尼森(1962、1964、1967、1984、1985)以及貝克爾(1964)開創性地提出了教育對經濟增長的測度方法和模型;羅默(1986)、盧卡斯(1988)認為經濟增長的源泉來源自人力資本積累引起的技術進步;薩卡羅普洛斯、巴羅、曼昆等學者采用不同的定量方法研究了不同地區教育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國內的相關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李建尉(1988)、崔玉平(2000)、周英章(2002)、王金營(2002)等大批學者分別采用勞動系數簡化、生產函數、統計等方法研究教育對經濟增長的影響[1]。
然而,具體到職業教育對經濟增長影響的研究相對就較少,高耀明、杭永寶(2005);張輝、苑桂鑫(2008);唐夢奇(2008)和于驍月(2010)等學者對我國不同時期和層次教育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以及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與職業教育之間的互動機理、作用等方面進行了實證分析[1]。概括起來,中等職業教育與經濟增長具有同向關系,郭曉華、于曉!計算出1985~2007年,中等職業教育對經濟增長的彈性系數是18.7%;河南“職業教育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研究”課題組研究認為,2000~2008年,中職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432%;杭永寶研究發現,中職對經濟增長率的貢獻為1.859%。
本文運用EVIEWS 6.0軟件對我國中等職業教育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通過對時間序列的分析,解釋我國中等職業教育與經濟增長之間的因果關系和相關性,為促進中等職業教育健康發展提供政策依據。
本文采集1998~2011年我國GDP總量、教育經費投入EF、在校生人數TE和專任教師數FTT作為樣本數據指標來研究我國中等職業教育投入與經濟變量GDP之間的關系。教育經費投入、在校生人數和專任教師數包括普通中等專業學校、職業中學、職業中等專業學校、成人中等專業學校、技工學校五部分。教育經費投入包括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民辦學校中舉辦者投入、事業收入和其他收入。
數據來源:GDP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1999-2012)》,教育經費投入EF來源于《中國教育經費統計年鑒(1999-2012)》,在校生人數TE和專任教師數FTT來源于《中國教育統計年鑒(1998-2011)》。本文使用的數據均為按當年價格計算的名義值,為了消除數據可能存在的異方差,對原始數據取自然對數,分別用LNGDP、LNEF、LNFTT和LNTE表示,這樣既可以消除異方差、使其趨勢線性化,又不會改變原來的協整關系。
3.2.1 單位根檢驗
時間序列分析的基礎是時間序列的平穩性。然而,現代計量經濟學研究發現,大部分經濟變量都是非平穩的,而用非平穩變量進行回歸分析,本來不相關的變量會得出具有相關關系的結論,即產生偽回歸。因此,在對經濟變量進行協整分析前,首先要檢驗變量的平穩性[2]。本文用EVIEWS 6.0軟件對各變量進行ADF檢驗,檢驗結果見表2。

表2 ADF單位根檢驗結果
從表2可以看出,LNEF原序列是非平穩的,除此之外的其他三個變量的原序列都是平穩的,但是它們的一階差分在10%水平下都是平穩的,即LNGDP、LNEF、LNFTT和LNTE都是一階單整的。
3.2.2 協整檢驗
計量經濟學研究認為:如果幾個非平穩的時間序列變量的線性組合形成的變量是平穩變量,那么,這些非平穩經濟變量間就存在協整關系,即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內在的均衡機制會不斷消除這些變量之間的偏差。協整檢驗由Engle-Granger方法和Johansen最大似然估計方法兩種,前者適用于檢驗兩變量間的關系,后者適用于多變量的協整檢驗[3]。由于本文有四個變量,因此,選用Johansen最大似然估計方法。
Johansen最大似然估計方法首先需要確定最優滯后階數,而最優滯后階數是建立在無約束VAR模型基礎上的,它要比無約束VAR模型的小1。而無約束VAR模型的最優滯后階數根據對數似然值(LR)、最終預測誤差(PPE)、Akaike信息量(AIC)和Schwarz信息量(SC)以及Hannan-Quinn信息量(HQ)的值來確定,本文確定的VAR最優滯后階數為2,見表3。因而,Johansen最優滯后階數為1。

表3 無約束VAR模型的最后滯后期的檢驗結果
本文在進行Johansen檢驗時,運用EVIEWS 6.0軟件計算跡統計量Trace和最大特征值Max-Eigenvalue來判定變量的協整關系。根據跡檢驗和最大特征根的檢驗結果,LNGDP、LNEF、LNFTT和LNTE之間有兩個協整關系,見表4、表5。

表4 Johansen協整檢驗結果(跡檢驗)

表5 Johansen協整檢驗結果(最大特征根檢驗)
根據Johansen協整檢驗結果,得出的對數似然值最大協整關系式為:

該協整方程的經濟學含義為:經濟增長LNGDP與教育經費投入LNEF、在校生人數LNTE有正相關的長期均衡關系,與專任教師人數LNFTT具有反向的變動關系。
協整檢驗表明四個變量之間存在長期均衡關系,接下來通過Granger的因果關系檢驗,選取滯后階數為2,驗證這種關系是否構成因果關系。對各變量的因果關系檢驗結果如表6,該結果顯示:在5%顯著性水平下,經濟增長是在校生人數和專任教師人數增加的原因,在校生人數增加是專任教師增長的原因,但是經濟增長與教育經費投入之間的關系不明顯。

表6 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結果
通過上述單位根檢驗、Jonhansen協整檢驗、格蘭杰因果檢驗,表明中國GDP與中等職業學校經費投入、專任教師數、在校生人數之間存在長期的均衡關系。我國中等職業學校經費投入的增加對中國經濟的增長具有正向拉動作用,教育經費投入每增加1%,GDP就會上升0.62%;中等職業學校的在校生人數對經濟增長的正向拉動作用較大,在校生人數每增加1%,會引起GDP上升1.49%;中等職業學校的專任教師數對經濟增長表現為負的相關性,專任教師數每增加1%,會引起GDP減少0.82%。通過格蘭杰因果檢驗表明:在5%顯著性水平下,我國GDP與中等職業學校專任教師數、在校生人數之間存在單向因果關系,GDP增長是中等職業學校專任教師數、在校生人數增長的原因。
在進行格蘭杰因果檢驗時發現:我國中等職業教育經費投入與GDP增長之間因果關系不顯著。我國中等職業教育規模近14年來,總體呈上升趨勢,中職教育總經費也在增加,但是一方面,我國中職教育經費占GDP的比例從0.647%逐年下降到2011年的0.346%,中職生均經費指數(生均經費/人均GDP)也由2008年的0.580一路下跌到2011年的0.211;另一方面,中職總經費占教育總經費的比例也從1998年的12.34%逐年下降到2011年的6.86%。可見,我國中職教育總經費的增長率低于GDP的增長率和我國教育總經費的增長率,我國人均中職教育經費投入與較快增長的人均GDP相比差距在逐步拉大,我國對中職教育經費的投入不足,教育投資還是整體上向普通中等教育和高等職業教育傾斜[4]。上述原因影響了中等職業教育的健康發展以及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
2012年,我國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達2.2萬億元,如期實現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達4%的目標[5]。而要全面實現《國家教育事業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目標,我國仍需進一步鞏固和發展中等職業教育,這也與我國當前所處的經濟社會發展階段相適應。為此,一是我國仍需增加包括中等職業教育在內的教育總經費投入,使之與我國經濟增速保持一致,還需要進一步優化教育經費投資結構,增加中等職業教育經費在總教育經費投入的比例以及對中西部地區中職教育經費的比例,并擴大中等職業教育免費的范圍,以促進教育公平的實現;二是要支持中等職業內涵式發展,加大對基礎條件薄弱的中等職業學校圖書、多媒體遠程教學設備、校舍設施的改造和投入,加大對中職教師、管理人員的培訓力度,提高中職師資整體水平;三是要加大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建設支持力度,加強校企、學校與行業的合作,推動中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以此為突破口帶動中職學生在就業中的核心競爭力的增強;四是進一步加強課程改革,注重專業設置與地區經濟發展和產業的對接,在教學內容上為中等職業教育與高等職業教育、繼續教育的連通創造條件,為中職生的提高開拓更廣闊的空間。
[1]陳麗.職業教育的適度規模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09.
[2]劉巍,陳昭.計量經濟學軟件:EVIEWS操作簡明教程[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1.
[3]李嫣怡,劉榮,丁維岱.EVIEWS統計分析與應用[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3(1).
[4]王晶.我國中等職業教育經費投入與經濟增長相關性的實證分析[J].全國商情,2012(6).
[5]教改辦.2012年,國家如期實現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達4%的目標[N/OL].(2013-05-13)[2013-08-11].http://www.xjedu.gov.cn/rdzt/jytzgg/jgxx/2013/594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