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經貿大學 王旭 李西文
加快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對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戰略意義。據清科研究中心統計,2011年,52.6%的VC/PE項目屬于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發揮了催化成長的積極作用。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成功會給引導基金帶來豐厚的回報,但不容忽視,當前我國戰略新興產業還處于朝陽期,仍普遍存在融資難問題。與創業投資相比,政府引導基金(亦稱創業投資引導基金,簡稱引導基金),實際上是一種“母基金”,即投資于其他基金的基金(錢霞,2011)。如何實現這種母基金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耦合發展,是本文探討的主要問題。
根據《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可預知,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未來具有大規模的融資需求。社會資本往往偏好于變現快、流動性好的資本市場或風險小、較成熟的大中型企業,故而政府主導成立的引導基金成為解決創業投資(也稱風險投資,Venture Capital,簡稱VC)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兩難問題的必然選擇。
引導基金,由政府設立、按市場化方式運作,通過參股扶持創業投資企業,引導社會資金流向。實踐表明,引導基金不僅具有杠桿效應,還可以引導投資方向、弱化市場資源配置失靈。從歐美國家經驗來看,它在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歷史進程中地位舉足輕重。
作為一種特殊形式的VC,引導基金具備VC的一般特征,也具有不同于VC的行政色彩。從自身特征來分析,代理理論認為VC運作過程中存在雙重代理關系,導致了其高風險、高回報的特征。為了攫取超額回報,VC不僅注資,還注入增值服務,從而催化成長。信息不對稱理論認為,在VC投資前創業家存在“逆向選擇”的動機;而投資后,VC可能被“套牢(Hold-up)”,面臨“道德風險”。為了規避這些風險,VC往往在投資前嚴格篩選,投資過程中積極監督,甚至為了建立聲譽,在退出時還會向市場投資者傳遞好的信息。同時,作為積極投資者,VC自身也是逐利的——無論是投資階段,還是投資行業、地域,都具有聚集性特征。因此,各國政府為了引導VC的正確投向,通常會設立引導基金,以規范其發展。
從政府出資的角度分析,引導基金還肩負著聚集社會財富并投向政策需要行業的職能,例如戰略性新興產業。盡管戰略性新興產業并非都是創業企業,也不一定完全符合VC投資的階段性、地區性以及行業性需要,但其發展對國家創新驅動戰略的實現具有重要意義,且戰略性新興產業處于產業發展的初期,政府所提供的政策、資金和環境等方面的支持是其順利發展的關鍵因素(霍國慶,2012)。因此,從經濟發展和政策需求角度分析,VC應該傾向于投資戰略性新興產業。只有在政府政策傾斜的基礎上,大力發展引導基金,明確投資方向,才有可能將VC拽回到短期獲利較低長期對經濟發展有利的項目上來。
綜上,無論從理論出發,還是從實踐分析,引導基金如何引導VC投向戰略性新興產業都是有意義的問題。而現實中,很多引導基金并未真正發揮其政策導向作用,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仍然存在較大的融資約束,因此通過構建耦合機制,促進引導基金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協同發展是非常必要的路徑。
耦合,本意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電路元件或電網絡的輸入與輸出之間存在緊密配合與相互影響,并通過相互作用從一側向另一側傳輸能量的現象。此處特指通過引導基金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緊密配合和相互影響,以引導基金的杠桿傳動提高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過程中的融資效率和成長速度。綜合來看,有如下幾方面的作用。
1.2.1 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提高社會資金運作效率
從各國發展實踐來看,引導基金是一種政策性基金,對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放大作用、加大創業投資資本規模具有重要意義。通過耦合機制構建,可以更好地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戰略性新興產業可以享受更多政策優惠和扶植,因此成功率就會提高;而一旦引導基金旗下的VC投資成功,還會為引導基金和VC吸引更多的資金來源。對VC而言,有了政府的支持,可以獲得更多的政府利益讓渡、合作機會和社會資源;對其他投資者,有了政府的背景,資本金的安全系數會大大提高,同時還可借助政府的監督,降低代理成本。綜合來看,耦合機制的構建可以提高社會資金的運作效率。
1.2.2 有利于快速形成VC和戰略新興產業發展的示范效應
引導基金投資的最終目的是吸引更多的社會資本流入政策導向領域,如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這些VC退出若能成功,則會在該領域內產生示范效應。一方面,可以讓更多戰略性新興產業尋求資金支持;另一方面,也會吸引其他VC跟進或模仿投資于戰略新興產業。這種示范效應還會在不同地區之間擴散,并幫助VC募集更多的民間資金。
1.2.3 提高VC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管理水平
引導基金與VC簽訂協議后,委托VC在特定的領域內投資項目,形成委托代理關系。為了防止被VC“套牢”,引導基金會對VC進行后續的監督管理和業績考評。當前引導基金在運行中一直強調市場化運作,但這不意味著放棄監管。作為投資者之一,引導基金并非對VC投資完全放心。因此,無論是對VC還是對接受投資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政府部門往往都會監控其發展。有了政府的眼睛,VC在投資運作過程中會更加謹慎,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管理者會更加努力地提高經營業績和管理水平,減少綁架投資者的行為。因此,從理論上來講,VC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管理水平會有所提高。
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培育和發展需要充分發揮市場和政府“兩只手”的作用(汪秀婷,杜海波,2012),但在市場競爭機制作用下形成的產融結合,具有相對較高的透明度和約束力(熊廣勒,2012)。所以,引導基金設立除了對投資方向有限制外,在投資規模、投資對象及注冊地、投資地域等方面應該堅持市場化運作原則。而投資方向的限制也不應過窄。實踐中,引導基金多被賦予了政策性使命,很多地方政府甚至將當地產業轉型的問題扣在引導基金上。也有些地方政府派駐代表進入投資委員會,干預投資決策和日常管理,嚴重影響了VC專業性投資優勢的發揮。這種“政府主導下的融資模式,難以有效應對承擔戰略性新興產業載體的大多數企業發展的高投資、高風險特征,最終可能扭曲資金的配置”(熊廣勤,2012)。市場化運作是引導基金和VC運作高效的前提,離開這一前提,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相對于社會資金支持的VC而言,引導基金運作管理更加規范。例如,財政部、科技部印發的《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財企[2007]128號)、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發展改革委等部門《關于創業投資引導基金規范設立與運作指導意見》的通知(國辦發〔2008〕116號)等明確了引導基金運作的一系列問題;北京、上海、江蘇、浙江、山東等各省市也均相應地出臺了管理辦法,使引導基金運作有法可依。引導基金的規范管理會通過監督和參與管理的方式傳導給其投資的VC,VC又會傳導給戰略性新興產業,從而提高整個資金鏈條上的管理水平。這也是構建耦合機制的一個重要特征。
現行法規要求,引導基金納入公共財政考核評價體系,并要求引導基金理事會應當定期向財政部門和負責推進創業投資發展的有關部門報告運作情況、運作過程中的重大事件。耦合機制則要求將引導基金、VC、戰略新興產業納入一條線考核,動態追蹤資金的來龍去脈。此外,耦合機制還強調對資金流動的持續監控,以激勵不同代理人努力工作。
VC不愿投資于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資本逐利性影響外,還包括法律法規環境不完善、聲譽機制不健全和資本市場發展不成熟等。從戰略發展角度看,隨著我國經濟改革不斷深化,短期獲利性并不能使VC獲得長期穩定的發展。而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未來經濟發展的支柱和動力,若無法獲得大量資金支持,則很難快速發展起來。引導基金的設立正好成為承接資金需求的橋梁。因此,基于戰略發展觀,引導基金運作的目標應為推動VC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共進式發展。
引導基金的運行,離不開完善的政府政策和配套措施。而在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提出尚不足5年,因其而專門設置的引導基金并沒有進入規范管理階段。因此,耦合機制要求各級政府部門對引導基金從籌資、投資、分配和退出等進行動態跟蹤分析,同時還要對資金流動的各個環節進行實時監控,不斷完善政策,優化配套措施,包括各項財政和稅收優惠政策、引導基金運行管理辦法和流程等等,以有效推動引導基金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良性運行。
耦合機制的構建,是一條邊探索邊前進的創新道路,因此,各地政府成立引導基金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時,不僅要對當地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行業、規模、所處生命周期階段等因素進行全方位調研分析,還要系統研討論證引導基金引導VC對接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路徑。為了更科學地選擇引導基金的定位和更有效地幫助戰略性新興產業成長,耦合機制的形成還有賴于政府部門系統研討,充分論證,多方學習借鑒,廣泛吸收社會各界建議。
耦合機制沒有固定的模式,需要不斷探索實現的最佳路徑。這就需要樹立創新意識,強化創新技能,踐行創新路徑。如何實現引導基金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耦合發展,如何發揮耦合機制的最大效能,將是構建耦合機制首要解決的問題。無論是理論,還是實踐,都是需要引入創新思想和管理技術的。此外,耦合機制的作用發揮,還離不開創新人才的培養。
誠然,創業投資引導基金與戰略性新興產業耦合機制的構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有堅持耦合機制構建的原則,并不斷完善環境,持續優化政策措施,以及社會各界人士的不懈努力,才能有效推動耦合機制的建立和運行,以盡快實現VC和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發展、共同推動產業升級換代和科技進步。
[1] 錢霞.創業投資引導基金扶持戰略性新興產業淺析[J].經濟體制改革,2011(5).
[2] 霍國慶.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研究現狀與理論問題分析[J].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5).
[3] 汪秀婷,杜海波.系統視角下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系統架構與培育路徑研究[J].科學管理研究,2012(2).
[4] 熊廣勤.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金融支持國際比較研究[J].現代管理科學,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