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農業大學研究生院 李維佳
自我國中央政府2007年啟動扶貧連片開發試點工作以來,各級地方政府積極響應中央號召,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大力推行財政扶貧力度。在上述大背景下,安徽省政府以“整體規劃、整合資源、集中投入、綜合利用”為指導思想,在境內選取了15個重點貧困地區開展財政扶貧試點工作。經過多年的集中扶貧整治,扶貧工作取得了顯著的階段性成果。
然而,受地形、交通、生態保護限制開發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安徽省扶貧工作面臨的形勢仍然十分嚴峻。以皖南深山地區為例,區域內地形復雜、交通不便,加之地處軍事禁區等緣故,導致區域內社會經濟發展相對落后,人民生產生活條件較為艱苦。因此,在財政扶貧政策效益日益彰顯的大背景下,選取皖南深山地區作為扶貧調研的對象,尋求適合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扶貧政策,顯得十分具有實踐價值。
皖南深山特殊貧困地區總共包括8個縣區,自2007年安徽省開展財政扶貧工作以來,該地區的經濟生產總值由2007年的197.6億元增加至2011年的287.3億元,地方財政收入由2007年的9.8億元增長至2011年的18.6億元。以下為具體的統計數據:

圖1 2007~2011年皖南深山地區經濟生產總值統計圖(億元)

圖2 2007~2011年皖南深山地區財政收入統計圖(億元)
然而,由于該地區地廣人稀,且地形多為山地、丘陵,經濟生產處于“底子薄,規模小”的狀態,整體經濟發展水平在全省仍處于落后態勢。
由于該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常年處于落后態勢,區域內的人均經濟水平也較低。以2009年為例,該地區內8個縣區的人均生產總值的平均值為13049元,人均財政收入的平均值為825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的均值為4915元,上述數值分別為當年安徽省平均水平的79.5%、58.5%和109.1%。且該地區的人均經濟水平自2007年至2011年均落后于安徽省的平均水平。以下為具體的統計數據:

圖3 2007~2011年皖南深山地區人均生產總值平均值統計圖(元)

圖4 2007~2011年皖南深山地區人均財政收入平均值統計圖(元)

圖5 2007~2011年皖南深山地區農民人均純收入平均值統計圖(元)
由上圖可知,實施財政扶貧政策后,皖南深山地區的人均經濟水平得到了顯著增長,然而增長的速率仍不高,很多指標依舊低于全省平均值。
受多種因素制約,皖南深山地區的貧困狀況多年來一直沒有得到顯著改善。在政府財政扶貧的支持下,該地區的貧困人口數量雖然呈現逐年下降趨勢,然而由于人口基數大、經濟發展底子薄,區域貧困狀況沒有發生質的變化。以2009年為例,區域內貧困人口數量為13.17萬,貧困發生率為8.61%,高出安徽省平均水平3.86%。其中,區域內的6個縣為國家級貧困縣,例如石臺縣和涇縣,貧困發生率達到30.05%和16.05%。以下為區域內2007~2011年貧困人口數量統計圖:

圖6 2007~2011年皖南深山地區貧困人口數量統計圖(萬人)
由上圖可見,2007~2011年期間,區域內貧困人口數量總體呈現下降趨勢,然而下降的速率并不高,受貧困基數大等因素影響,區域內的貧困程度仍然較深,扶貧難度依舊較大。
該地區內8個縣中,有6個位于皖南深山腹地,區域內自然保護區、革命老區、高山密林區十分多,且多為丘陵地帶,人均耕地較少,不適應種植經濟作物,地理條件對農業、工業發展十分不利。此外,區域內常年雨水較多,丘陵地帶水土較易流失,經常發生泥石流、滑坡、冰凍等自然災害,因此,由地理條件導致的貧困是該地區致貧的重要原因。
區域內有很多軍事禁區和大規模生態保護區,均屬于禁止開發地帶,因此,政府難以通過政策性開發區域內的相關地帶。此外,由于區域內人口較少,經濟底子薄,人均指標十分高,因此政府的財政扶貧資金難以發揮顯著的效應,從而造成扶貧工作難以達到預期效果。
區域內產業渠道單一也是致貧的主要原因。受地理條件、人文因素的影響,長期以來,該地區僅能以傳統的農業、種植業作為主要經濟增長產業,且由于農業機械化水平較低,所生產出的農產品基本停留在自給自足的水平,難以發揮有效的經濟效益。此外,受交通不便因素影響,區域內的一些經濟作物難以運輸到外地,因此,貧困人口增收渠道十分單一。
由于地處深山地區,當地教育條件十分有限。農民的文化程度、科技種植能力較低,生產的技術和手段處于十分落后的程度,因此,人口素質低,自我脫貧的能力不足。此外,受地理條件限制,政府的扶貧科研教育小組很難到達該區域,因此,農民難以學習到有效的致富脫貧技能。
一方面,政府應加強對皖南深山地區的財政扶貧專項補助力度,大幅度增加專項財政扶貧資金,不斷建立健全扶貧資金投入與產出增長穩定聯調機制,通過適時監測扶貧資金的產出效益,及時調整相應的扶貧財政政策。
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對皖南深山地區的財政扶貧轉移支付力度,保證資金投入與財政收入增長速率同步。各級縣政府理應采用科學的方式,積極整合涉農資金,不斷集中財力用于下轄特殊貧困區域的扶貧財政攻堅項目,防止資金在扶貧使用中處于分散狀態。
區域內應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做大做強相應的經濟重點產業,以此實現新的經濟增長點。
一方面,扶持特色經濟產業建設。例如,皖南深山地區山林茂密,可適時做大高山茶葉、高山蔬菜、高山油料等特色農產品加工產業,以特色經濟產業促進農業產業化快速發展,并不斷完善相應的經濟效益鏈條。
另一方面,加強區域內的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當地的交通建設、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同時,政府應加強對當地的教育、醫療、民生保障產業的建設力度,以“科技扶貧、產業扶貧”的思想不斷完善區域內的扶貧工程體系建設。
一方面,政府應不斷深化扶貧經濟增收改革。采用扶貧貼息貸款、開放承貸金融機構等方式,扶持一批具有當地特色的經濟產業,逐漸實現企業化建設,引導區域經濟逐步實現規模化建設,不斷創新當地農民的經濟增收途徑。
另一方面,政府應引導當地居民不斷創新扶貧資金運作機制。將“1+1”產業增收模式作為新的經濟增長方式逐步推廣到農民群體中,改變當地居民的經濟生產方式,逐步建立起現代產業經濟的思想體系,積極探索發展產業互助資金的新用途,以產業化視角創新農民的增收方式。
本文對安徽皖南深山地區的貧困現狀及致貧因素進行了深入調研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切實可行的財政扶貧政策建議。在我國財政扶貧體系不斷完善的大背景下,各級地方政府應充分結合區域內的實際情況,不斷創新扶貧管理方式,從而實現區域經濟更加穩定的發展。
[1] 辛衛振,同春芬.中國農村扶貧政策問題研究回顧與展望[J].綏化學院學報,2011(5).
[2] 黃科.對我國農村扶貧政策的回顧與思考[J].中國經貿導刊,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