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劉邦凡 詹國輝
茶文化是研究茶及與茶相關的眾多文化現象,涉及自然環境、人文、經濟、社會等眾多領域;作為一種“中介文化”,茶文化又具有很強的現實影響力。開展茶文化生態旅游,對于促進茶文化可持續發展,發展生態經濟,建設生態文明,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婺源茶文化的歷史悠久,同時茶文化旅游資源豐富,生態環境良好,在當地開展茶文化生態旅游,有助于婺源的旅游業與經濟協調發展。
關于茶文化概念及其內涵,學界還沒有達成共識,實踐領域也沒有官方或權威的界定。總體來看,有以下幾種解釋:其一,李維錦認為,茶文化是以茶為傳播核心,將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聯系在一起,是二者共同產物[1];其二,裘孟榮、張星海兩位學者認為,茶文化是通過載體——茶來對文化進行傳播,進而有機融合了茶和文化,是一定時期內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綜合[2]。可見,茶文化是基于對茶的認識以及應用過程,再認識,再實踐的物質和精神方面總和。另一位學者孫煒也贊成此種觀點,“茶文化則指與茶有關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同時也是飲茶習慣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3]”而林瑋學者對此持不同觀點,認為“‘茶文化’是一種非物質文化。[4]”由此可見,茶文化是要以茶為基礎,并通過對茶和文化功能的整合來實現文化傳承,關鍵在于茶文化是一種非物質化的文化。
婺源的茶文化據茶圣陸羽《茶經》的相關記載:“歙洲(茶)生婺源”,唐代歙洲茶,實為婺源茶。婺源茶歷來是徽洲一府八縣之精品,現代出口國優名茶——“屯綠”也是以“婺源綠茶”為主茶,婺源的謝源茶已被譽為全國六大絕品茶之一。婺源的茶文化則就更為淵源長遠。在婺源鄉村,不僅家家會種茶,不論是上山伐木,還是下田耕作,都要帶上用竹子做成的茶筒。家中待客,更是非茶不可。簡樸無華的飲茶形式卻表達婺源人的生態觀——“天人合一”。婺源的茶藝分為:富室茶、新娘茶、文士茶、農家茶等,茶文化融入到了婺源人的物質與精神文明生活中。而在生活中,如婚慶、人際交往、生兒育女等等方面都離不開茶,都體現出婺源茶文化在窮理為核,居敬存養的理學思想。
陸文榮最早在《開展茶文化生態旅游活動,為建設生態經濟強市服務》一文中,對此概念有所論述,認為應當以茶文化為主導核心,結合當地人文、歷史色彩以期達到休閑目的的一種旅游休閑活動[5]。而吳倩認為,以良好生態和茶葉加工為主體,進而當地居民生活為內容的綠色環保旅游[6]。茶文化生態旅游的特征在于:其一,群眾參與;其二,多樣性和差異性;其三,集合和聚散性;其四,文化傳承。
對婺源開展茶文化生態旅游進行SWOT條件分析如表1所示。

表1
隨著日趨成熟的茶文化旅游,勢必會對茶文化旅游要求新內容。因而要想滿足客戶(旅游者)的旅游需求,就需要選擇生態、環保、鄉村化等回歸田園休閑方式。而當前茶文化旅游正是將山水田園、戶外生態環保以及無公害食品有機融合,從而更好地為旅游者所服務。婺源所特有的生態、田園觀光、鄉村度假造就了其“中國最美麗的鄉村”和“最后的香格里拉”的美譽。同時,自古以來婺源就有種茶和喝茶的歷史,隨著歷史的變遷造就了其特有的婺源茶文化。因此,打造婺源茶文化旅游項目,可以很好地滿足當前對新興旅游的需求。
發展茶文化旅游就應當將茶資源生產加工為茶產品,并使之成為旅游業的附加品。同時作為鄉村旅游型的婺源,更應當將旅游業作為主導產業,加強婺源服務業下的“旅游再加工”。正是基于商用價值的茶文化,茶文化旅游發展勢必會帶動茶產業。因此,要發展婺源的茶文化生態旅游,其一,加大對婺源綠茶的宣傳力度,進而增加婺源綠茶在外廣告效應;其二,以生態旅游為主導,將婺源茶文化所特有的“生態文化”充實于婺源旅游和相關服務產業,進而進一步地發展婺源經濟。
婺源的自然資源極其原生態化,一些名山未得以開發,如石耳山、大鄣山、文公山、鳳游山等等,這些山保持一定原有生態,原始自然風光保留完整。據資料顯示,一般上茶樹所要求的周邊生態環境較高。另外,茶葉對陽光、水分、海拔以及云霧等都有著一定要求,而以上所說的高山必然就是名優茶的產茶地。對于經濟發展所帶來的物質層面上的巨大變化,各個休閑旅游者對所要旅游目的的人居環境必然有所要求,對自然原生態的鄉村田園式旅游勝地將會是當前乃至將來人們所要追尋的,同時也能更好地滿足其對生態追求的需求。
作為“國家級生態農業和文化生態旅游示范區”的婺源是一個有著極其豐富旅游資源的地方,境內有三個國家級的公園。同時婺源又是一個歷史久遠的老縣城,同時再加之其一直隸屬于原徽州府,勢必會帶有徽州色彩文化的眾多鄉村化人文古跡,以及特有的徽派性的古村落文化。因而,基于婺源所進行的茶文化生態旅游工程,就應當將古徽州色彩和當前婺源的特有生態元有機融合后,再恰當地處理相關茶文化和旅游業統籌而又和諧式發展,從而更好地發展婺源的茶文化生態旅游。
首先,要合理地對婺源的特色旅游線路進行開發和再安排,使得其線路要與茶、茶文化息息相關,進而在沿途售賣特色茶文化商品,這即是當前婺源發展其茶文化生態旅游的先期策略。其次,依據各個鄉鎮內的有差異性自然和人文景象來組合其適合當地茶文化生態產品。如江灣可以將江灣茶葉、雪梨、汽糕、山蕨、清明果等搭配。最后,以茶為核心載體,主題樂園旅游為輔的結合板來開發婺源。或者是將“茶文化生態旅游”為一開發主體,進而以整體化模式去開發,同時以多形式活動來推動茶文化旅游的多發展。
要以生態化市場為導向,將分散在婺源茶產區進行有機整合,開創“婺源特色茶文化之旅”。茶文化主題下各個鄉鎮內的分主題可再根據不同的主題開發不同的旅游項目,例如,大鄣山打造生態自然景觀項目:以大鄣山茶葉作為主線,將采、制茶依次工序重復,為旅游者明晰茶葉加工過程;紫陽打造茶文化項目:宣揚婺源的歷代茶史、領略各鄉鎮內差異性的茶風俗;清華打造茶藝項目:帶領旅游觀光者猜猜茶迷、唱婺源調、品味婺源特色茶宴等。同時在開發線路時,應當將婺源境內的山(大鄣山、石耳山、靈山、鳳游山)、水(鴛鴦湖、小橋流水)、古村落(李坑、理坑、宏村、江灣)、古建筑(俞氏宗祠、蕭江宗祠、徽派建筑群)、田園風光(大瀲、江嶺、篁嶺)等相結合。同時統計大類游客對茶文化差異化需求,設置不同的專項旅游線路,例如江灣茶園游、屯溪—古徽州—婺源三地名茶游、追尋徽州“茶馬古道”、婺源茶文化保健休閑游等。
其一,推動生態化進程,并強化其婺源茶文化品牌的生態意識。婺源政府要對民營茶企業加以政策優惠,對其企業運行增加技術骨干的投入,使之能成為創新能力的標桿型,同時要吸收外來商家,對婺源投資以此來發展婺源在外品牌。其次,加大力度對綠茶功效的宣傳,例如對茶的醒腦、抗癌、健美、清腸胃等功效,進而有選擇地開發保健型茶和茶糕點。
首先,應當不斷地擴展婺源茶產品中茶文化旅游的內涵,以此來吸引外界顧客對婺源茶產品的喜愛。其次,政府應當組建相關茶產業部門,投入到各鄉鎮、各個茶產地去挖掘原有的關于“茶文化”的典故、神話來充實茶文化的趣味,以此來增強茶文化濃度。最后,眾所周知文學藝術是當前生態文化旅游發展到一定程度上藝術升華層次。同時,要將婺源茶與婺源的山山水水、當地民俗、儺舞戲曲等等密切聯系起來。開發出生態化茶葉,將各種品種茶葉(如選擇外形奇特,色味仙以及口味佳)做推廣,以期來吸引外地商客的購買欲望,同時要將婺源的當地茶藝和茶具做開發,進而增強婺源茶文化生態旅游的競爭力。
[1] 李維錦.茶文化旅游:一種新的文化生態旅游模式——以云南茶文化生態旅游為例[J].學術探索,2007(1).
[2] 裘孟榮,張星海.茶文化的社會功能及對產業經濟發展的作用[J].中國茶葉加工,2012(3).
[3] 孫煒.試論現代茶文化的構建與傳播[J].安徽農業科學,2012(22).
[4] 林瑋.“茶文化”產業價值實現形式的演進[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
[5] 陸文榮.開展茶文化生態旅游活動 為建設生態經濟強市服務[J].茶葉,2002(1).
[6] 吳倩.茶文化綠色生態旅游發展思考[J].貴州農業科學,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