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財經大學東方學院 陳顥
企業內部審計是日常經營管理工作的重要環節,有助于企業經營管理目標的實現,以及生產經營效率的提高。內部審計工作的開展能夠在企業內部形成自然的監督機制,因而逐漸成為了各個企業內部控制工作的獨特形式,是對企業內部管理制度和經濟活動科學性與合理性進行評估的主要載體,相比其他的控制活動,企業內部審計工作的主要特征在于不直接參與日常經營管理活動,所以,企業內部審計并非簡單重復其他控制活動,或是監督控制其經營管理工作,而屬于一種對其他控制工作所進行的再控制,內部審計與內部控制之間是一種相互促進、相互依存的關系。企業能夠通過內部審計,對其生產經營活動是否完全符合內部控制制度,以及內部管理和控制制度的有效性與健全性進行分析。針對企業內部審計工作中所表現出的企業經營管理方面存在的缺陷,提出針對性的解決意見,從而有助于內部控制工作的進一步完善。所以,企業內部控制與內部審計之間存在著一種相互促進、相互依賴、相輔相成的關系[1]。
國際內部審計師協會總部前執行副主席曾經對企業內部審計工作的主要發展趨勢進行過深入分析:第一,逐漸改變了對內部審計師的期望;第二,有助于企業有效治理目標的實現;第三,企業內部控制的重新介入。從現階段的實際情況來看,在企業內部審計工作的主要發展趨勢分析當中,前一項發展趨勢有助于內部審計人員工作質量和綜合素質的整體提高,而后兩項發展趨勢則更加關注企業自身制度建設的加強,能夠推動企業公司治理制度和內部控制制度的進一步發展。內部控制人員綜合素質的提高,企業管理制度的逐步完善和加強,必然會大大降低企業所面臨的風險,并有助于及時控制和防范新出現的種種風險,將其逐步轉化為新的機遇[2]。
企業內部審計工作涉及日常經營管理的各個環節,覆蓋范圍較廣。評價和檢查企業內部控制系統的工作情況,一方面要求工作人員全面把握和了解企業的具體情況,另一方面還要求工作人員逐步提高自身的實際操作能力和專業技術水平。注冊會計師審計工作能夠在整體上反映一國的綜合審計水平,近年來,注冊會計師審計實現了形式方面的內部控制專項鑒定,且相應提出了其執業規范的要求,但是,在實際的審計工作過程中,這項工作仍未實現全面鋪開,即使內控制度基礎審計作為其基礎環節已經得到了具體開展,但通常僅僅流于形式,其主要原因在于,注冊會計師的專業判斷能力較差,不了解、不熟悉企業的具體情況,同時,企業自身也存在內部控制制度不可靠、不完善、不規范等問題。因而無法公允評價企業的內部控制實施效果,對于企業書面管理控制程序和以報告、賬簿、憑證為基礎的會計系統過于依賴,企業內部控制工作的完善和健全更加無從談起[3]。
企業內部控制是一項獨立的、主要用于評價和檢查企業生產經營狀況和內部制度完善性活動和工作。現階段,企業內部審計制度以及內部控制理念的建立是政府審計工作的主要發展成就,這也是企業內部控制系統的核心內容。企業內部審計工作能夠系統評價和檢查其自身的內部控制活動,并形成最終的審計報告,其中主要涉及經過驗證而需要采取的對策建議以及對企業經營活動所進行的實事求是的、公正的、無偏見的分析,從而為相應管理部門自身職責的履行奠定良好基礎。由此可見,企業內部審計工作有助于其內部控制作用的改善和評價,屬于一種形式特殊的企業內部控制工作,也是企業內部管理工作的關鍵環節。
企業內部審計人員利用內部控制系統控制點的試驗和檢測,對控制點的薄弱環節以及建立系統內部控制制度的控制點位置進行分析,從而對審查管理制度的實際運行情況以及企業內部控制系統的業務活動情況進行評價,主要檢查內容包括:不符合實際情況,因而無法執行或是不能執行的規定控制點;盡管明確規定,但并未完全執行或是完全未執行的控制點。遵循性測試能夠對企業遵守相關制度規定的完全性、被審計企業的管理系統中是否真實存在控制措施以及內部控制制度解決相關問題的有效性進行評價。
企業內部審計人員通過對相關人員和部門進行調查分析,收集整理企業相關的經營管理辦法、規章和制度,對其審計方法中的記述法、調查表法或是流程圖法等進行分析,從而對內部控制點以及控制流程的完善程度和正確程度進行檢驗。通過分析研究相關的系統資料,對控制系統的健全程度進行評價。對于系統中存在的失控點和薄弱點進行深入研究,從而掌握整個管理系統中存在的缺陷,并制定針對性的處理措施。系統健全性檢測有助于內部控制系統健全程度和合理程度的評價,以及內部控制點準確性和齊全性的分析。
第一,利用內部審計,實現企業內部控制監控職能。企業內部控制工作的開展具有一定的經濟監督意義,隨著現代化企業生產經營規模的逐步擴大,其經營方式和涉及業務范圍也都朝著多樣化、復雜化的趨勢發展,相關的管理層次數量也有所增加,這就造成了企業經濟活動、人員和部門管理難度的逐步增加,因此,在企業內部設置專業化程度較高監控機構的重要性就得到了凸顯,這些管理機構能夠與管理部門協同開展企業的評價和監督工作。
第二,內部審計工作是企業內部控制系統的關鍵環節。以企業內部審計工作的評價職能和監督職能為基礎,建立健全企業內部控制系統,有助于企業安全生產程序的控制、企業資產管理以及各個部門之間信息的溝通與交流。同時,企業內部審計工作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其業績評價、分工管理和管理職能授權等工作。
第三,利用內部審計健全企業風險評價機制。風險評估機制指的是通過對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存在的風險進行評估和識別,及時采取相應的風險管理措施,從而對各項風險進行控制的方式和過程。企業內部審計人員應對企業職工和各個部門的基本情況進行及時、經常、全面的檢測和評估,以及時發現企業各個方面存在的風險,并由治理層和管理層針對風險提出相應的控制和管理措施,以保證企業風險評價機制的逐步健全。
第四,利用內部審計實現企業內部控制環境的改善。企業權力機構的授權是內部審計人員工作的基本前提。在審計人員綜合素質提高、審計人員獨立審計、權力機構完全授權的基礎上,通過企業生產經營中的道德文化和成新思想,對其經營風險認識水平、管理思想和經營理念產生深入的影響,并為企業管理部門的程序監督工作提供協助,在企業內部推行公平公開的約束機制和激勵機制,以實現企業內部環境的逐步改善。
第一,提高企業內部審計競爭力,增強內部審計人員的綜合素質。現階段,我國各個企業的內部審計人員自身的知識結構仍然較為單一,因而不利于企業市場競爭力的提高,為此,各個企業應加強審計人員的培養,提高現有審計人員的綜合素質,從而實現自身市場競爭力的逐步提高。為了綜合提高內部審計人員的自身素質,企業可定期組織其參與計算機、法律、經營管理、市場營銷以及財務會計方面知識的培訓,實現內部審計人員的多元化發展。定期對其業務能力進行考核,在審計部門引入競爭機制,使其更加符合社會發展的需要。
第二,拓寬審計范圍,引入先進的內部審計技術。原有的企業內部審計技術已經隨著現代化企業管理制度的發展和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而逐漸遭到了淘汰,因此,各個企業應立足現有的各項資源和現實環境,逐步完善內部審計制度、審計方法和審計手段,在常規的財務審計工作的基礎之上,將內部審計涉及的范圍逐步擴展到風險管理審計、經濟責任審計、管理審計、內部控制審計等各個方面,并最終形成一個科學嚴密、縱橫交錯、多角度、多層次的企業內部審計體系。
第三,擴大企業內部審計的作用和職能。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企業內部審計工作的基本職能已經由查錯防弊的財務審計發展為了企業內部的效益服務、決策和管理等綜合性的職能,實現了財務審計與管理審計的有機融合,并進一步建立健全了企業內部審計評價和監督制度。企業管理目標是其內部審計目標制定的基礎,內部審計工作應著眼于經濟效益的提高。以企業內部審計工作為切入點,最大化企業的生產經營效益,有助于內部審計工作各項優勢的充分發揮。
第四,增強企業內部審計的權威性和獨立性。由審計工作的獨立性特征來看,企業內部審計部門的作用越突出,則審計工作控制作用越能夠得到良好發揮。內部審計機構重要性的提高,也有助于增強企業內部審計工作的權威性和獨立性,從而有效實現內部審計工作的各項職能,保持企業內部審計人員和審計部門形式上與實質上的獨立性。
第五,建立健全企業內部管理制度。企業內部管理制度是企業內部審計工作有效實施的重要基礎,健全有效的企業內部審計制度,有助于改善企業管理制度的執行效果,充分發揮內部審計的重要作用,保證內部審計工作的順利開展。所以,為了進一步健全企業內部管理制度,各個企業應為內部審計工作提供良好的環境,奠定良好的制度基礎。
第六,增強企業內部審計的法制化建設。隨著近年來《內部審計準則》、《審計法》等法律法規的推廣實施,企業內部審計工作也逐步得到了法律的保障。為了進一步適應我國快速發展完善的市場經濟制度,各個企業還應從自身內部審計中存在的問題出發,進一步完善、補充和修訂內部審計法規,保證內部審計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綜上所述,企業內部審計的重要意義已經逐步得到了各個企業的認可與關注,并成為了各個企業發展和生存的重要基礎,也是內部控制系統的關鍵環節。企業內部審計人員應從自身實際情況出發,逐步改進企業內部環境,為各項基本職能的發揮奠定良好的基礎,從而充分發揮出監督企業活動、促進企業信息溝通、評估企業風險、改善企業內部控制環境等方面的作用。由我國現階段的實際情況來看,企業內部審計工作對內部控制系統作用的發揮具有十分積極的影響,因此,各企業應充分借鑒各方面的有益經驗,加強和完善內部審計工作,以提高企業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1] 王魯泉.論信息化條件下審計項目質量控制[J].商場現代化,2008,1(1).
[2] 謝曉燕,魯珍,陳秀芳.內部控制理論及實踐的歷史演進及發展[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6).
[3] 謝曉燕,張心靈,陳秀芳.我國企業內部審計的現實選擇——基于內部控制審計與財務報表審計關聯的分析[J].財會通訊(綜合),20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