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物資學院物流學院 趙金娥 王天淼 齊鳳至
供應鏈是由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相連接的,由多個獨立經濟實體組成的有機整體。供應鏈契約是指供應鏈企業間通過一定的信息和激勵措施,保證買賣雙方利益分配的協調,優化績效的有關條款。
供應契約是實現供應鏈協調的有效途徑,因此成為供應鏈管理的熱點。供應鏈契約將經濟學契約理論應用在供應鏈中,主要起源于多階段庫存理論。Pasternack早在1985年提出了供應鏈契約的概念,給出了易腐敗商品的最優批發價格和退貨政策。國內外學者們針對供應鏈契約進行了很多的研究,使得供應鏈契約研究得到了很大發展。本文對當前供應鏈契約研究的狀況進行了大概總結,歸納了供應鏈契約自身問題以及執行問題的不足之處,并以之為基礎,對我國供應鏈契約的未來發展趨勢進行了一定的預測。
供應鏈契約模型包括收益共享契約、數量彈性契約、回購契約模型等,現對其中主要幾項進行介紹。
數量彈性契約:數量彈性契約是制造商和零售商在訂貨數量上進行協調,同時考慮雙方利益,銷售商在銷售季節前給供應商一個大概范圍的產品訂購量,供應商以這個訂購量為基礎組織生產,當市場的實際需求量發生變動之后,銷售商再根據實際的市場需求調整訂購量,實現供應鏈整體效益的最優。
批發價格契約:銷售商在批發價格固定的情況下,根據價格決定自己的訂貨量。當產品價格在一定范圍內隨機變化時,銷售商的最優訂貨決策是價格低時擴大訂貨,價格高時減少訂貨。另外在某些時期銷售商大量采購時,制造商會提供促銷和打折等措施。
回購契約:在銷售周期結束以后,零售商還有一些沒有賣掉的產品,此時供應商以小于批發價的價格進行回收。
國內外學者對供應鏈契約進行了許多的研究,國內的研究方向主要分為三類:針對多庫存系統中合作契約的研究、針對需求不確定對供應鏈協作影響的研究、供應鏈合作中的信息激勵問題研究。國外的研究主要針對不同的契約模型進行研究,如:數量彈性契約、收益共享契約、回購契約和批發價格契約等。
國內針對多庫存系統合作契約的研究較多,孫會君[1]等分析了供應鏈契約,發現通過一定的數量折扣策略,能夠提高供需雙方的利潤,實現共贏。常良峰[2]等建立了顧客需求確定下的分銷成本優化模型。魯其輝[3]等發現補償契約能夠使零售商與供應商的一方的收益不變或者提高。何勇等[4]分析了具有兩個不同銷售周期的折損產品的整合庫存數學模型,并驗證了模型的可行性,應用到具體領域。丁利軍等[5]分析了在退貨與滯銷補貼兩種契約情況下,供應鏈如何在兩次生產和訂購模式下相互協調。
國外針對供應鏈契約也做出了大量的研究,Jeuland等[6]發現回購政策能夠實現供應商和零售商之間的協調,實現利益共享。Cachon分析了受促銷影響的隨機市場需求下,結合目標回扣的回購契約和系統的優化問題。Pasternack[7]研究得出,以“部分價格下的全額退貨”和“全部價格下的部分數額退貨”能夠克服“雙重邊際化”問題。Taylor發現在市場需求和零售商的努力相關情況下,回饋策略可以實現供應鏈的協調。Padmanabhan等研究了在零售商過度競爭時采用回購策略會使供應商收益增加。Dong等將分析了批發價在多零售商的情況下的應用,得出供應商能夠通過零售商之間交換庫存的方式獲得效益。Anupind等分析了批發價格契約在連續銷售周期市場的應用,結果比在單銷售周期中更有效。
目前的契約模型種類雖然非常多,但主要是收益共享契約、回購契約、批發價格契約和數量彈性契約,其他模式大部分都可由這四種模式演化得出,但是這四種模式仍存在不足之處,有待進一步研究。目前在供應鏈回購契約方面,為了研究和建模,簡化了供應鏈的實際情況,很少關注多個供應商之間的競爭,對模型假設的合理性與可實施性研究不夠。局限在一定的范圍之內,在以制造商為核心的制造商和零售商供應鏈中,回購契約在價格變動下失效。而且很少考慮參與方的差異性對供應鏈影響。
當前契約研究是將供應鏈看作一個整體,在信息不對稱的條件下對最優價格折扣方案做綜合研究的。而且假設任何一種價格折扣方案都能引導買方選擇最經濟的訂貨批量且使每一方的利益高于沒有任何協調形式時的利益。
供應鏈契約存在多種不足,要加強對供應鏈的不同結構契約的研究,解決信息不對稱等問題,發展多階段、多供應商和銷售商的供應鏈契約問題。
當前供應鏈契約執行的影響因素主要是激勵機制、監督機制和信任機制。其中,激勵機制是較重要的一個影響因素,包括物質激勵、精神激勵、感情激勵等模式,委托人采用一種激勵機制以誘使代理人按照委托人的意志行事。供應鏈的激勵機制包括激勵對象、激勵目標、供應鏈績效測評、激勵方式等。在供應鏈管理中物質激勵模式就是利潤的刺激,要保證供應鏈企業獲得應得的經濟利益,可以采用股票期權激勵等方式。精神激勵有公開表揚或批評、工作的權利或責任、在同行中獲得較高的信譽或在公眾中獲得較高的聲譽等。感情激勵是以企業與企業之間的感情聯系為手段,主要有溝通思想式、排憂解難式等。
供應鏈契約執行同樣重視信任機制。信任是指供應鏈企業對整個供應鏈網絡的秩序承擔一定的義務和責任,在他們所擁有的技術角色的期望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種肯定性的預期和信心。信任機制能夠減少供應鏈企業間的交易成本,促進供應鏈企業間的合作,提高整個供應鏈的快速反應能力。加強供應鏈中持續的團隊學習,建立良好的溝通等可以增加供應鏈企業間的信任,促使供應鏈企業按照契約執行任務。
影響供應鏈契約執行的因素有很多,對這些因素進行控制最終的目的是促進供應鏈契約的有效執行,實現供應鏈企業價值的最大化。
當前市場競爭環境下,供應鏈契約執行率較低,原因是多方面的。政府管制政策、企業的自我改革、信息共享、合作伙伴關系的建立等都有不足之處。這些不足之處需要供應鏈企業的協調合作。
供應鏈激勵機制的問題主要是供應鏈企業委托代理的每個節點企業既是風險承擔者又是風險規避者,在選擇合作企業時由于信息不對稱會出現逆選擇問題和道德風險問題。供應鏈企業由于自身生產能力上的局限或是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偷工減料、以次充好,所提供的服務遠遠達不到契約的要求。當供應鏈規模日益擴大時,供應鏈上發生信息錯誤的機會也隨之增多。信息延遲將導致上下游企業之間溝通不充分,對產品的生產以及客戶的需求在理解上出現分歧,不能很好地執行契約,產生牛鞭效應等現象。
供應鏈信任機制中存在的問題是現在企業與企業之間壁壘較多,為了防止公司的核心競爭力資料外泄,企業間不愿意相互信任,因此供應鏈上企業間的信任程度較低。信任是契約能有效實施的基礎,如果供應鏈企業間能建立信任關系,就會有充分的自由度,客戶的需求也更容易被理性地處理,因而降低了簽訂各種文件所導致的昂貴成本。
本文首先分析了供應鏈契約的起源和發展過程,隨后對國內外供應鏈契約的研究現狀進行了綜合分析,對契約模型做出詳細闡述,指出供應鏈契約的不足之處,并提出未來供應鏈契約應向以下幾個方向發展:第一,制定匹配的契約條款和參數,展示相關的私有信息,協調供應鏈的協作,提高效率。第二,應該從庫存約束領域向生產能力約束領域發展。第三,將供應鏈契約模型的功能進行融合,不斷進行完善,使得在不同狀況下,供應鏈企業都能有匹配的模型。
[1] 孫會君,高自友.基于差分的數量折扣條件下訂貨策略優化模型[J].管理科學學報,2004,7(2).
[2] 常良峰,黃小原,盧震.一類供應鏈的主從對策問題研究[J].中國管理科學,2002,10(6).
[3] 魯其輝,朱道立,林正華.帶有快速反應策略供應鏈系統的補償策略研究[J].管理科學學報,2004,7(4).
[4] 何勇,楊德禮,張醒洲.折損產品整合生產庫存系統優化模型研究[J].控制與決策,2004,19(11).
[5] 丁利軍,夏國平,葛健.兩次生產和訂貨模式下的供應鏈契約式協調[J].管理科學學報,2004,7(2).
[6] Jeuland A P,Shugan S M.Managing channel profits[J].Marketing Science,1983(2).
[7] Pasternack B A.Optimal pricing and returns policies for per-ishable commodities[J].Marketing Science,19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