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經濟管理學院 楊志凱
作為一個資源大國,資源型企業是依賴于資源開發而發展起來的,在我國經濟體系中占據著重要地位。尤其是大型資源型企業,作為我國基礎能源以及原材料的主要供應基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然而,近幾年來,隨著生態環境破壞的日益嚴重,以及資源枯竭問題日益突出,使得很多資源型企業的發展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因此促進我國資源型企業產業鏈的可持續發展勢在必行,其已經受到社會各界人士的普遍關注。本文對資源型企業今后的發展進行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近年來,我國資源型產業的發展取得了比較可喜的成績,據相關數據統計:我國的各類大大小小的資源型企業達到6萬多個,其中大型企業有2400多個,剩下的都為小型資源型企業。盡管我國的資源型企業從資金、資源以及人才等多方面進行綜合整合,但是與世界跨國資源企業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是經濟全球化,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以來,使得資源型企業的競爭突破了國土的限制,成為全球性以及多層次的國際性競爭,對我國資源型企業的發展產生了比較大的影響。當前,我國的資源型產業發展現狀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由于很多資源型企業的技術水平跟不上經濟的發展速度,沒有完善的先進技術,使得自然資源的利用率比較低。據相關部門統計:我國的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率大約為35%左右,而尾礦的利用率僅僅為8%左右,與國外先進水平相比,降低了25%個百分點。這對于我國本來就缺乏的自然資源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同時多數地方政府在近期完成目標的驅使下,還沒有擺脫傳統的開采模式,秉著“邊探邊采”的傳統開發模式,出現了盲目開采以及亂采濫伐的現象,不僅破壞了生態環境,還造成了自然資源的嚴重浪費,勢必導致企業經濟效益低下。
如前面所闡述,資源型企業產業鏈的發展是依靠自然資源的開發,在這一過程中,勢必會給生態環境造成破壞。尤其是礦山資源以及煤炭資源的開采,形成的露天采礦坑、采煤坑以及廢石場等,不僅占用了大量的土地,對周圍的公路以及建筑帶來了破壞,而且還破壞了植被,進而影響生態環境。
企業內部體制的制約主要表現在:首先,我國大多企業在履行企業職能的同時,還得承擔一定的政府以及社會責任,大多資源型企業建立于計劃經濟時期,其發展模式帶有濃厚的行政色彩;其次,企業內部管理體制較為落后,大多保留傳統的管理體制,跟不上經濟發展步伐;最后,我國經濟發展不平衡,尤其是東西部的經濟發展有著很大的差異,使得東西部的企業管理者在思想上有著較大不同。
企業管理團隊整體素質的高低直接關系到企業運營效率的好壞。當前資源型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企業團隊中普遍缺乏著高素質的專業人才,尤其是管理經驗以及專業知識豐富的人員嚴重缺乏,很難在目前激烈的經濟競爭中立足,我國資源型企業的快速發展受到了制約。
我國資源型企業的發展經歷了長期的計劃經濟的束縛,在向市場經濟轉變的過程中,存在一定的障礙,嚴重制約著我國資源型產業鏈的發展。這種障礙主要體現在資源型企業制度、觀念、科技水平、人才、自然因素、市場因素以及政府因素這幾個方面,下面對其進行詳細分析。
資源型企業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由自身制度所決定,當前,我國大多數企業遵循著“自主創業”的傳統模式,缺少相應的對外合資以及合作發展模式,模式相對比較單一。正是存在這些因素,制約了資源型企業的發展。另一方面,我國資源型企業中上到領導,下到員工,對企業可持續發展的認識不足,以致于在自然資源的開采過程中出現“采富棄貧”現象,這種錯誤理念使其忽視了對資源消耗所帶來的損失的認識,從而造成當前資源型企業現狀:資源浪費現象嚴重以及利用率不高。
正是由于資源型企業依靠自然資源的開發,使得它在開發以及加工的過程中需要依靠先進的技術水平。盡管我國的技術水平在近幾年有一定的發展,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同時,資源型企業所需要的科技人才也比較缺乏,特別是汽油、煤炭以及礦產資源的開發以及加工中,因為條件相對比較艱苦,使得很多人員不愿意從事此類工作,也就導致了專業技術人才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礙了資源型企業產業鏈的發展。
首先,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據相關部門測算,到21世紀中期,我國每年的河水污染以及空氣污染所帶來的損失在國民經濟中占到7%以上,預測到2020年,我國環境成本值占到國民經濟總值的9%左右。盡管我國在對環境破壞上采取了很多措施,但是生態環境還是遭到了嚴重破壞,這樣一來,環境的破壞間接限制了資源型企業自身的發展。其次,自然資源面臨著枯竭局面。長期以來,我國資源型企業采用傳統開采模式,以粗放型開采為主,同時加上技術水平的限制,使得資源浪費現象嚴重,利用率不高,直接導致了自然資源的短缺。還有部分企業仍然為了追求一時的經濟利益,對資源的開采變本加厲,使得資源短缺現象越來越嚴重。
市場機制的不健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我國現階段的基本國情決定的,尤其是市場中的生產要素,存在著不完善,主要表現在要素價格的不合理以及土地價格的扭曲,使得部分資源型企業失去了以集約型方式來發展的途徑,這也是使得資源型企業發展緩慢的根本原因。
針對上面所描述的我國資源型企業的發展現狀以及困境,使得我國資源型企業必須進行轉型,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是當務之急。資源型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是指在社會發展、環境保護的基礎之上,不斷進行創新,以發展型產業替代傳統產業,最終達到企業永續發展的目的。換而言之,可持續發展就是尋求人與人以及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相處,統一發展。因此,必須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資源型企業是依靠自然資源的開發而發展的,由于當前資源面臨著枯竭局面,企業也就無法得到延伸,也就使得企業不能夠在原有的產業上發展,促使企業的轉型。資源型企業可以退出原來的產業鏈,利用供應商與客戶之間的合作關系,向相關性產業轉變,生產相關產品。同時,對自身經濟體制進行改革,因為我國大多資源型企業是在計劃經濟時期建立的,原有的經濟體制已經不能適應現代市場經濟的需求,必須進行企業體制的改革,增強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只有這樣,才能夠保障資源型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對于資源型企業來說,擁有資源量直接決定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自然資源肯定有枯竭的一天,因此,必須挖掘可替代資源,對產業結構進行優化。企業替代資源的挖掘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將原有的資源放棄,尋找一種新型的資源。這種資源是通過先進技術水平進行研發的,能夠替代原有的資源,因此,這就需要加快技術的研發,合理有效地利用現有資源,為研發新資源做準備。另一種是挖掘外部資源替代原有資源。已經有一些企業認識到資源缺乏的嚴重性,不斷尋求外部人力以及物力的支持,在全球范圍內尋找能夠替代的資源,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從而延長自身企業的生命周期,提高自身競爭力。
首先,資源型企業可以引進外國先進技術以及發展模式,不斷提升自身企業的技術水平以及管理水平;其次,資源型企業需要對自身技術進行不斷創新,投入更多的人力以及物力,減少資源不可再生帶來的負面影響;再次,加強企業產權知識的維護,發展核心技術,對企業自身科技水平不斷進行創新;最后,企業可以向外吸引較高綜合素質的人才,同時也可以自己培養專業型人才,能夠勝任自己的工作崗位,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在很長一段時期內,自然資源的地位是無可取代的,這是無可否認的,因此,提高自身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手段就是堅持走出去戰略,利用先進技術提高資源的利用率。不僅提高資源利用率,同時還需要積極擴張海外市場,從海外市場來尋求資源的支持。另一方面,資源型企業的成功轉型至關重要,能夠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必須由過去粗放型向集約型、高消耗向節約型、開放型向閉環型轉變,發展循環經濟。循環經濟要求必須堅持3R原則:再循環(Recycle)、再利用(Reuse)以及減量化(Reduce)。對企業內部的產品、端品以及廢棄物進行綜合性研究,最終使企業實現清潔生產以及再利用生產。
首先,建立可持續發展的財務報賬機制,尤其是在資產運營、成本控制以及資本籌集上,履行好社會職責;其次,從可持續發展出發,對價格機制進行合理有效的調整,減少企業成本;再次,調整以及完善稅收政策,鼓勵企業境外勘探以及開發礦產資源,根據境外勘探特點,制定一系列企業走出去發展的支持政策,例如:增值稅先征后返等;最后,完善企業秩序,加強相關立法,堅持依法行政,進而維護企業的合法利益。
針對當前我國資源型企業產業鏈的發展現狀以及困境,堅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是當務之急,同時也是我國基本國情決定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就必須從資源型企業自身體制進行變革,自主創新,大力培養專業人才,堅持走出去戰略,發展循環經濟,同時還需要我國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只有這樣,才能夠促進我國資源型企業更好以及更快的發展,最終帶動我國經濟的健康發展。
[1]伍娜,張蓮榮,寧寶宏,等.資源型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形成機理研究[J].黃金,2010,31(5).
[2]李漢文,張偉.資源型產業鏈的治理模式及其升級路徑——以貴州甕福磷化工產業鏈為例[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2,29(13).
[3]郝戊,安忠梅,李文龍,等.資源環境約束下資源型企業可持續發展的策略思考——以我國稀土企業為例[J].中國證券期貨,2011(4).
[4]陳振,嚴良,謝雄標,等.資源型產業集群演化的外部環境因素分析[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1,21(4).
[5]曾偉,畢飛飛.資源型企業可持續發展對策研究[J].理論月刊,2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