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家強
(遼寧省圖書館,遼寧 沈陽 110015)
館藏舊報紙是指晚清及民國時期出版的報紙。報紙文獻以刊載新聞及新聞評論為主,信息含量豐富,是社會發展的忠實記錄。遼寧省圖書館收藏晚清及民國時期舊報紙近120種,主要以東北地區出版的報紙為主,其中包括《盛京時報》、《東三省民報》、《東北日報》等多種珍稀文獻,這些報紙見證了當年沈陽、東北乃至全中國的歷史,是研究東北地方歷史極為珍貴的資料。由于年代久遠,很多老報紙已經發黃變脆,破損嚴重,無法以原文獻提供讀者使用,為了利用也為了搶救這批珍貴文獻,將其數字化則成為必然趨勢。
舊報紙由于年代久遠,歷經數次館舍變遷及庫房調整,加之長期保存在沒有恒溫、恒濕條件的書庫中,大部分紙張已經老化發脆,破損嚴重,如果繼續以原文獻提供讀者使用,勢必造成更為嚴重的損壞。因此,舊報紙只能保存在書庫中,藏而不用。數字化的信息可以方便地檢索、復制、傳輸,不僅可以被多人重復使用和同時利用,也有效地保護了報紙的原件,通過對舊報紙進行數字化可以實現舊報紙的保存與利用并舉,較好地解決了保護與利用的矛盾。
從舊報紙的產生年代來看,民國在中國歷史上處于從封建社會向現代社會轉變的特殊歷史時期,歷經辛亥革命、五四運動、北伐戰爭、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等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各種社會思潮在其間匯聚、碰撞,呈現出異彩紛呈、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舊報紙如實記錄了當時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的發展狀況,蘊藏著許多極為珍貴的歷史資料。數字化開發可以使研究者利用網絡隨時隨地查閱這些資料,滿足研究利用的需求,充分發揮舊報紙的巨大價值。
為了搶救已遭嚴重損壞的1949年以前出版的舊報紙、舊期刊及古籍善本等文獻資料,文化部于1985年成立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復制中心,遼寧省圖書館是十幾個縮微復制點中的一個。經過10多年的時間,全國共計縮微復制舊報紙2827種,其中遼寧省圖書館有近50種已經完成縮微復制??s微技術雖然實現了圖書館搶救保護珍貴文獻的目的,但是縮微品的利用卻受設備、場地限制,無法滿足社會需求。當計算機技術日益成熟,并且在圖書館普及之后,在搶救保護的基礎上,擴大文獻利用范圍成為可能。各圖書館根據本館藏書特色、社會需求及搶救需要,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始文獻資源數字化。對館藏舊報紙的數字化主要有兩種形式:利用縮微膠片數字化以及直接對原件數字化。目前,遼寧省圖書館考慮到公共對舊報紙的利用需求,經過社會調查及科學論證,于2007年首先對創刊于1906年,存續38年的《盛京時報》進行數字化,2012年又對《東北日報》進行了數字化。這兩種報紙的數字化都是在已完成的縮微膠片基礎上實施的,分別采用了外包和自建兩種建設模式。
《盛京時報》是清末日本人在沈陽創辦的一種中文報紙,它在東北乃至中國都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在其前后日本人在中國境內創辦的具有一定影響力的中文報紙還有北京的《順天時報》、大連的《泰東日報》。其中《盛京時報》1906年10月創刊,1944年9月終刊,歷時38年,經歷了中國的改朝換代。報紙存續期間,對中國內政外交以及政治、軍事、經濟等方方面面都有詳盡報道,特別是對東北政情、歷史、文化等報道更有側重。每天的欄目中,東北新聞、東北瑣聞基本保持兩個版面。它是研究中國近現代史、國際關系史以及東北地方史的珍貴文獻。
這份珍貴的報紙,遼寧省圖書館藏原報合訂本178冊,居全國公共圖書館之首。改革開放以后,鑒于《盛京時報》的高利用率,遼寧省圖書館與遼海書社于1985年5月對《盛京時報》重新編輯整理補缺影印出版,滿足了國內外170多個研究和收藏單位的需要,收到了良好的社會效果。為了保護原報,在全國縮微復制中心的指導下,經過補缺,又于20世紀90年代,完成對《盛京時報》的縮微工作。雖然藏有全套《盛京時報》縮微膠片及兩套《盛京時報》影印本,但是仍然無法滿足社會需求。為此遼寧省圖書館于2007年5月與外包方簽約,采用外包模式對其數字化,同年12月底全部完成,全部錄入篇目近150萬條。
《東北日報》創刊于1945年11月1日,終刊于1954年8月31日,存續時間8年零10個月。它是中國共產黨在東北解放區創辦的第一張地區報紙,經歷整個解放戰爭時期,并迎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記錄了新中國初期的經濟建設。該報以中國國內時事和評論為主,對我國特別是東北地區當時的內政、外交、經濟、軍事、文化、教育、社會風情等,均有詳略不等的報道,是研究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建國初期歷史的極為珍貴的資料,也是了解和掌握當時東三省各種情況的第一手資料。
遼寧省圖書館藏有《東北日報》全部的縮微膠片,《東北日報》的數字化工作在已有的縮微膠片基礎上,通過自建模式,于2012年開始實施,與外包模式相比,自建模式雖然費時、費力,但也具備自身的優勢,能夠控制全部的數字化工作流程,及時調整數字化過程中的標準、規范,對各個環節的質量進行嚴格控制。
采用外包建庫的方式,借助與專業化的公司合作,可以大大縮短建庫時間,提高制作效率。以盛京時報數據庫為例,《盛京時報》全套報紙將近l0萬頁,如單憑本館人員自主建設,大約需要10個人近8年才能完成,而通過外包建庫,1年多的時間就完成了繁重的建庫工作,數據總量達150萬條。外包建設雖然具備了工期短、成本低、效率高等優勢,但是外包公司交付的數據質量卻不容樂觀。2011年我們組織人員對已經建設完成的盛京時報數據庫進行了全面、系統的檢查,歷時1年多完成,發現并修改文字錯誤、圖片鏈接錯誤、印刷錯誤等6萬余條,另有由于對規則理解錯誤導致的漏錄數據5000余條。因此,做好質量監控是外包建庫亟待解決的問題。為了確保數據庫的加工質量,在外包建庫之前,要制定詳細的建庫規則和加工要求,加強對外包建庫人員的培訓,在外包建庫過程中做好監控工作,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舊報紙作為當時歷史的真實記錄和特殊社會轉型期思想文化的主要載體,極具思想文化價值和史料價值。在數據庫建設過程中,對舊報紙的開發不能停留在文獻全文提供的層面,應在認真調研的基礎上,積極做好深層次開發工作,在深度標引的基礎上,努力提高文獻資源揭示的深度和內在關聯性,進一步完善舊報紙的數字化建設工作。
多數舊報紙長期保存在書庫中,藏而不用,鮮為讀者所知。數字化完成后,宣傳推廣工作十分重要。通過宣傳,讓讀者及時了解資源的特色及檢索方法,主動對讀者進行培訓,努力提高讀者通過網絡利用資源的操作技能。此外,要在尊重知識產權的前提下,增強開放性。目前,遼寧省圖書館所有的自建數字資源只能通過局域網檢索、利用,嚴重影響了資源的使用效率。因此,舊報紙數字化后應在保護資源版權的同時,適當開放使用限制,盡可能使用戶可以通過廣域網隨時隨地利用資源,如可以通過加密、禁止非法下載等手段實現版權的保護,對于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充分實現資源的社會價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 張煒.報紙的保存與保護:縮微化與數字化探究[J].圖書館建設,2007(2):37-40.
[2]吳麗杰.民國文獻數據庫建設管見——以遼寧省圖書館為例[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1(11):35-38.
[3] 秦洪芳.公共圖書館舊報紙文獻工作的現狀與思考[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10(7):69-71.
[4]王路.《盛京時報》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