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寶晶
(沈陽師范大學圖書館,遼寧 沈陽 110034)
信息共享空間是以共享和開放為理念,以提高用戶信息素養、促進學習和科研為目標,經過特別設計的一站式服務中心和協同學習環境。1992年8月,美國愛荷華大學圖書館創建的“信息走廊”(Information Arcade,IA)為后來信息共享空間的構建提供了借鑒。這種以提高用戶信息素養、促進學習和科研為目標的新型服務模式深受北美地區各高校圖書館的推崇,很多高校圖書館如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圖書館、亞利桑那大學圖書館、南加利福尼亞大學圖書館以及加拿大達爾豪西大學圖書館、卡爾加里大學圖書館等,相繼建立了獨具特色的信息共享空間,深受教師和學生歡迎。
在我國,信息共享空間的建設也以高校圖書館為主。2005年,我國學者提出“信息共享空間”的概念,自此,國內高校圖書館掀起了信息共享空間構建的熱潮,包括上海大學圖書館、上海師范大學圖書館、復旦大學圖書館等。高校圖書館憑借其得天獨厚的信息資源優勢和人力資源優勢,成為信息共享空間構建的中堅力量。隨著高校圖書館服務模式的創新,各高校圖書館結合本館的實際情況,針對用戶需求,將信息共享空間的服務功能和用戶需求結合起來,支持學生的協同學習、教育和教師的研究活動。
信息共享空間譯自“Information Commons”,簡稱 IC,也可稱為信息共享中心、信息共享室、信息共享區。高校圖書館信息共享空間將互聯網技術、計算機設施、數據庫資源和館舍條件進行整合,在參考咨詢員的指導與幫助下,把深層次的學科服務融入學校教學、科研的全過程。只有不斷提供深層次學科化服務,把學科服務嵌入到信息共享空間的建設中,才能突破性地提高學科服務質量,從而滿足高校師生多樣化的信息需求和教學科研需求。
信息共享空間模型由物理空間層、虛擬資源層和支持服務層3層結構組成。其中物理空間層是IC的基本硬件條件,位于IC構成模型的底層;虛擬資源層是IC的核心部分,位于IC構成模型的中間層;支持服務層位于IC構成模型頂層,直接面向讀者,集中展示IC的功能價值。
為了滿足讀者日益復雜多樣的需求,圖書館必須創新服務模式,從以圖書館為中心向以用戶為中心的新型學科化服務轉型。學科化服務是以用戶需求為中心,進行學科化、集約化的知識管理,根據用戶需求幫助用戶找到解決問題方案的知識性服務。將IC理念融入到學科化服務中,就形成了學科化的信息共享空間,它將信息共享空間和學科化服務的雙重優勢進行整合,特定的學科物理空間中集成了該學科具有廣度和深度的信息資源與服務,同時構建獨具學科特色的虛擬學習環境與交流社區,用戶可以在IC中享受“一站式”的知識服務。
主動性和引導性是IC存在與發展的根本,更是圖書館創新學科服務的要求。圖書館應積極開展與學校重點學科專業、重點課題項目學科帶頭人的合作,讓學科館員主動參與到學科教學和科研活動中,充當學科助教、學科顧問、項目成員、科研伙伴,將IC中的學科服務融入其中。另外,IC要主動貼近學生課堂和學習生活,如通過建立專題討論小組、學科主題社區、興趣愛好小組、學科博客等方式,把專業老師和學生吸引到IC中來,并引導他們利用學科服務來幫助其學習和科研。
服務方式和服務內容的吸引力是確保IC健康、持續、穩定發展的關鍵。圖書館IC在知識聚合、互動服務、資源共享和人際交流等方面具有顯著優勢,應充分開發利用。IC中的學科服務可采取多種措施:開展熱點和專題話題討論,形成聚合效應;建立視頻、音樂、圖片等多媒體內容的數據庫資源,增加趣味性;發布豐富實用的生活常識,提高親和力和交融性。拓展服務范圍,如提供免費的用戶培訓、專題講座、就業指導等,吸引讀者主動加入圖書館的學科服務體系。
信息共享空間的學科服務應針對學校一些重點學科和專業提供信息服務,并且要突出知識化、專業化、個性化、深入化的特點。高校圖書館信息共享空間的學科服務首先應結合本校實際,制定出總體發展目標和方案,完善專業化的服務機制,了解重點學科發展及教學、科研情況,最新研究動態和前沿信息。在此基礎上,充分發揮學科館員的作用,全面收集資料,結合館藏信息資源進行深加工,編寫二三次文獻,建立綜合管理服務平臺——學科信息服務系統,該系統能夠整合學科專業數據庫、學科視頻、教學課件、學術報告及本校師生的學術論著等學科信息素材,保證信息共享空間資源的豐富性,為讀者提供深層次的學科服務,促進重點學科的教學與科研發展。
信息共享空間中的學科服務應積極與院系合作,開展多種形式的學科服務,例如學科資源建設、學科導航、學科發展態勢分析、學科前沿發展跟蹤等服務,這些服務能促進學校學科建設的發展與深入。
信息資源共享是高校圖書館IC建設的題中之義,IC中的學科服務要充分發揮信息資源共享的優越性。圖書館要掌握學校各院系的信息資源建設情況以及各院系的學科專業設置,學科館員通過與院系領導和教學科研人員的溝通,達成以科研人員信息需求為中心的信息資源共建共享合作意向,實現圖書館與院系的資源共享,為信息共享空間配備豐富的學科專業文獻。筆者所在的沈陽師范大學圖書館近年來一直致力于與學校各院系的信息資源共享工作,包括編目人員指導院系資料室回溯建庫工作,以及圖書館學科館員對相關學科的數字資源進行需求分析,根據科研人員的實際需要引進更多的學科數字資源。
隨著網絡化的發展,用戶的需求呈現零散化和微型化的趨勢,圖書館微講座應運而生,它是圖書館讀者服務工作的一項創新。所謂微講座,就是由學科館員制定相關的專題,向IC用戶推廣圖書館的新資源、新服務、文獻獲取的新方法等,它的特點是時間短、內容精煉,能夠讓IC用戶獲取非常有價值的信息,滿足教師們以最短時間獲取最多信息的需要。
微群具有突出的群體性、交互性,作為圖書館虛擬參考咨詢的微型平臺,建立IC微群能夠實現館員之間、用戶之間、館員與用戶之間的自由交流、共享資源等。IC微群能夠在同一空間聚合有共同愛好和特征的IC用戶,這對圖書館利用其聚合效應確定服務對象,開展針對性學科服務具有重要意義。IC微群交流是實現圖書館學科服務能力提升的關鍵步驟。館員在網絡社區中與用戶交流,可以全面及時了解用戶信息需求、應用建議等,從而提高服務的針對性和質量。
網絡化、數字化建設是當今高校圖書館的發展趨勢,教師與學生越來越多地利用網絡查找學科信息,把獲取學科信息的重點從物理圖書館轉移到網上虛擬圖書館。在此背景下,參考咨詢能力正逐步成為衡量高校圖書館服務水平的指標之一,這既是圖書館個性化服務的重要手段,也是圖書館核心競爭力的主要體現。為了方便與IC用戶的交流,實現學科服務的互動性,IC要建立數字參考咨詢服務系統,包括博客、QQ、MSN、電子郵箱等。學科館員利用參考咨詢服務系統,實現“用戶——館員”、“館員——館員”、“用戶——用戶”之間的實時交流和文獻傳遞功能。用戶可以向在線的學科館員發起即時咨詢請求,學科館員通過網絡服務來響應用戶的咨詢請求。
IC中的參考咨詢館員為用戶提供的學科信息不僅局限于文獻單元的信息,更多的是知識單元和事實單元的信息,主動為對口院系提供相關的學科資源服務,通過在線實時咨詢或電子郵件服務等形式,為用戶提供不受時間、空間限制的學科知識服務,及時解決用戶在獲取學科信息資源過程中遇到的難題,并提供定期服務,檢索網絡資源中相關重點學科文獻情況,提供給相關教學科研人員。
隨著用戶獲取信息途徑以及需求內容的多元化,高校圖書館信息共享空間中學科服務的優勢體現在服務的動態性上,這種動態性在IC中則體現在學科服務的方式與內容上。
IC是一個信息增量和服務增值的平臺,IC中的學科服務既能及時針對用戶需求的變化,運用最新的理論與技術做出及時反應,把提供學科服務融入用戶的學習和研究過程中,又能通過適時地調整服務方式,更新服務內容來適應用戶需求的發展,從而充分發揮學科服務效能。
建立學科化的信息共享空間,是高校圖書館發展和創新學科服務的必由之路,也是促進學校教學科研發展的科學之路。只要秉承以用戶需求為導向的服務理念,IC定會使高校圖書館真正成為“師生的學習中心、教學科研中心、文獻信息中心、文化休閑中心、信息素養教育中心”。
[1]梁轉琴.對高校圖書館學科信息共享空間服務模式的思考[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12(6).
[2]來曉玲.西北地區高校面向學科化服務構建信息共享空間的研究[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2(2).
[3] 路瑩.構建學科化信息共享空間拓展學科服務范疇[J].現代情報,2012(2).
[4]蒲青.基于信息共享空間的高校圖書館服務創新挑戰與策略[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1(11).
[5] 初景利.我國圖書館學科服務的難點與突破[J].中華醫學圖書情報雜志,2012(4).
[6] 夏莉.基于Web2.0的高校圖書館信息共享空間建設思考[J].江西圖書館學刊,2012(2).
[7] 劉曉東.杜文龍.微群在圖書館應用的現狀調研及發展對策[J].圖書館學研究,2012(12).
[8] 盛劍鋒.基于學科館員制度的學科知識服務研究[J].大學圖書情報學刊,2009(5).
[9] 樊普.基于用戶的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平臺構建研究[J].蘭臺世界,201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