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財政稅務高等??茖W校圖書館 河南鄭州 451416)
信息倫理一般指信息開發、信息傳播、信息管理和利用等方面的倫理要求、倫理準則、倫理規約,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新型的倫理關系,是信息與網絡時代人們應當遵守的基本規范。我國對大學生的信息倫理教育滯后于互聯網信息技術的發展,隨著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導致大學生群體出現了一些涉及信息開發、信息傳播、信息的管理和利用等方面的信息倫理失范現象,引發了一些利益沖突和道德困境。主要表現有以下幾個方面。
大學生是社會的一個特殊群體,他們具備現代科學文化知識、新技術、新思想,具有強烈的求知欲和創新精神,能很快地接受新鮮事物。這些特點決定了大學生能很快地熟練駕馭互聯網——這個信息時代的便捷工具,甚至成為網絡高手。但是,一部分大學生的自控能力比較差,出于種種原因,為了上網方便,利用自己熟練的信息技術,使用別人的IP地址、盜用別人的QQ賬號、在學校的機房里隨意設置密碼或刪除他人數據、更改計算機和網絡設置、刪除或安裝軟件等,或者以此炫耀自己的“計算機才華”。
網絡的開放性,容易使上網者隱藏其真實身份,任意復制和傳播一些虛假不良信息。一些自律意識淡薄的大學生,面對現實生活和學習中遇到的問題不是積極想辦法解決,或者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而是傾向于在網絡上進行無意義的發泄。少數大學生利用網絡的隱蔽性,肆意瀏覽、復制,甚至傳播不良信息,在BBS、博客上發表一些不負責任的信息?!?〕
一部分大學生對國家知識產權、新聞出版、網絡信息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法規了解不夠,為了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直接從中國期刊網站等下載文章和材料,經剪貼和技術處理后交差了事。有些大學生對侵權盜版行為雖有認知,但法制觀念淡薄,造成了對網絡信息資源的隨意利用,侵犯知識產權在大學生中成為一種無意識的現象。例如:未經授權下載和使用各種應用軟件、圖片素材和音樂文件,購買和使用盜版軟件等,這對大學生的整體形象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
由于上網者都是以“隱形人”的身份在網上自由操作,擺脫了現實社會中諸多倫理道德的束縛,極易放縱自己的行為,忘卻自己的社會責任,侵犯別人的人身權利。近年來,隨著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大學生個人隱私因網絡遭侵害的現象也在不斷升級。一方面,大學生在網絡注冊、聊天、購物時沒有保護好個人的信息隱私,給某些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機,給自己造成了嚴重損失。另一方面,有的學生出于獵奇心理,未經授權打開他人的電子郵箱或進入私人信息領域收集、瀏覽他人的重要信息資料,或者未經授權在網絡上傳播他人的隱私信息,侵犯了他人的信息隱私權,給他人造成一定的物質損失和精神傷害。
據中國社會科學院網站報道,在互聯網上,英語內容占90%以上,其它語種只占5%。據對互聯網上的輸入、輸出信息流量統計,中國僅占0.1%和0.05%。當代大學生正處于思想、價值觀念形成的關鍵時期,是非鑒別能力和道德約束能力不強,對現實社會的認識與理解有一定偏差,隱藏在網絡空間的大量不良信息也時時對他們的思維方式、價值取向、道德觀念、心理發展和行為模式等帶來強烈沖擊?!?〕大學生長期接觸網絡,容易被網上這些隱含意識形態的信息內容影響,易于被一些不良信息所迷惑,導致價值取向混亂。
科學技術推動互聯網的發展,引起社會迅速變革。一方面,互聯網以其自主性、便捷性成為一個最原始、最粗糙的信息集合地,是一面可以隨意涂寫的巨大電子墻。當人們淹沒于信息資料的海洋中時,卻又因為吸入過量信息而產生“信息焦慮癥”。因為接受信息過頻,造成信息之間相互干擾,使大學生思維混亂、判斷力下降。另一方面,網絡信息技術發展的非線性化,以及由此引發的信息傳播的非平衡性、不連續性,又使其在改變大學生的觀念、心態、思維及行為方式時,很大程度上是非均衡的,甚至是強迫的。例如,當點擊網絡新聞鏈接時,彈出的卻是廣告不良信息等;當點擊某一知識信息時,彈出的卻是鼓吹暴富的計劃,還有治病偏方等,大學生往往感到很茫然,有些無所適從。同時,由于互聯網在建設初期就沒有總開關,沒有設置中樞調控系統,也沒有時間、國界和區域的限制,它不可避免地引發出許多信息道德、信息倫理問題。
相對于網絡的迅速普及和互聯網上隨時涌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我國相應的管理辦法、管理手段、管理制度卻顯得明顯滯后。一是沒有建立起政府、家庭、學校和社會網絡管理協調一致的監管體系。二是網絡系統安全系數較低,篩選過濾功能比較弱。三是網絡信息生產的多元性導致信息產銷過程無序。
傳統的信息環境具有實體形態,看得見,摸得著。而現代網絡信息環境的顯著特征就是數字化,使用多媒體技術把數據、文字、聲音、圖像、影視等生動形象地集成起來,人的音容笑貌和信息以數字化字符方式在屏幕上傳播,使大學生身臨其境地進入信息網絡環境形成的“虛擬世界”。一方面,網絡社會環境中,充滿了各種與我國傳統道德觀念相沖突的異質道德信息,這些信息包含的意識形態、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很容易破壞大學生已經形成的價值觀、道德觀和人生觀,強烈沖擊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另一方面,互聯網的出現,以其獨特的開放性、平等性、互動性及無政府性,在人類文化生存與傳播形態上形成重大變革。這使得大學生在各種網絡信息的沖擊與影響下,易產生價值觀念的多樣性。
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推動互聯網不斷地從器物層、制度層、觀念層等方面沖擊著高等院校的大學生。一方面,大學生對我國的國情和歷史發展缺乏深刻的認識,通過網絡,盡管極大的拓展了自身的思維空間和行為空間,顯著增強了道德行為的自由度和靈活性。但大學生認識能力有限,鑒別能力不強,不善于將網絡上的各類信息與現實情況進行有效的整合和印證,從而造成一定的認知沖突。另一方面,網絡社會的開放性,會導致大學生交往的廣泛性。科學技術的不斷創新發展,導致知識的激增和社會生活的迅速變化。這些都對大學生的發展產生一定的影響,使他們成長過程中的社會性不斷增強。如在情感方面,社會性情感越來越豐富和穩定;在認識方面,大學生開始以極大的興趣觀察、思考社會生活中的各種現象和問題,從對這些現象和問題的思考中形成自己的世界觀,并以此來指導自己的成長;在個性傾向性方面,逐步形成了一定的為人處世態度和行為方式。大量隱藏在網絡空間、代表不同政治態度、宗教信仰、思想文化、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的不良信息不斷影響一些大學生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行為規范。他們在感受豐富信息資源的同時,一些有害的信息也不斷地誤導和扭曲部分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使他們相應的動機、興趣、品德、理想和信念偏離社會所要求的規范,導致信息倫理失范。
根據國家互聯網絡信息中心最新發布的報告顯示,我國網民中大專及以上學歷人群互聯網使用率在2011年已達96.1%。〔3〕另有調查數據顯示,在校大學生每天平均上網時間比較長,4小時以上的占了54%,超過半數的大學生每天上網4小時乃至8小時?!?〕我們要正確認識已經在大學生身上存在的一些信息倫理失范問題,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從法律、技術和倫理道德教育等方面防范信息倫理失范行為的發生,努力塑造符合社會主義道德要求的高層次人才。
網絡社會的治理以及人們網絡行為的調整,必須依靠法律和道德兩種手段來進行。目前,世界各國都非常重視研究制定相應的網絡管理法律和規范,如美國計算機倫理協會制定《摩西十誡》,要求“網民不應用計算機去傷害別人、不應盜用別人的智力成果”。英國通過立法保障和行業自律,加強對網絡進行監督和管理。韓國政府近年來陸續通過了《促進信息化基本法》、《信息通信基本保護法》、《促進信息通信網絡使用及信息保護法》等與網絡信息有關的法案,健全網絡管理法規。我國目前尚沒有一部較為完善的法律法規引導、約束網絡信息生產、傳播和使用。一是政府要盡快建立、健全相關的法律和法規。借助國家強制力,規范網絡行為,趨利避害,為大學生信息倫理道德建設創造一個良好的法制環境。這是有效約束大學生信息倫理失范行為的基本前提。二是加強對網絡媒體等新媒體合法表達界限問題的研究。加快個人信息保護法等立法進程,切實加強對個人信息的法律保護。三是大力推行文明上網、文明辦網。在全社會倡導正確上網,科學使用信息,促進大學生信息倫理的自我培養,自覺樹立信息倫理自律意識,自覺維護網絡空間的倫理健康和法律秩序。
綠色上網是指采用先進的技術,結合高效的網站安全過濾引擎,實現對互聯網有害信息的過濾,為大學生提供安全潔凈的網絡信息環境。采取網絡防火墻、網絡分級審查等網絡信息安全技術,對高等院校上網環境進行必要的技術控制,從而凈化網絡信息環境,努力創造一個潔凈的網絡空間,防止不良信息影響大學生的成長?!?〕通過網頁過濾、屏蔽不良網站、禁止不良關鍵字搜索等措施,剔除病毒、垃圾和色情、暴力等有害信息,為大學生的成長提供一個科學健康的信息學習和娛樂環境,讓互聯網真正起到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的積極作用。
大學生創新發展不僅需要智力因素的參與,同時還要具備良好的非智力因素,要努力提高他們的信息道德素質,增強責任意識。一是引導大學生勇于承擔和履行社會責任,服務和增益于社會。引導大學生通過正確使用網絡,關注社會發展中的熱點信息、焦點信息,特別是民生信息,認真、理性地探討這些信息的形成原因、發展態勢和解決辦法,為社會獻計獻策。二是使大學生形成對個人負責、對群體負責和對社會負責的有機統一。大學生作為社會人,引導他們重視在網絡虛擬社會和現實社會中對別人的自我展現程度、開放程度和誠懇友善的行為,擴大他們的開放區域,縮小自我的秘密區域和盲目區域。三是教育大學生自覺強化網絡社會道德責任感。使個人的信息需要和追求符合社會需要,與國家的發展和需要相一致,最終實現自我的價值和社會的價值。
高等院校應加強大學生信息倫理教育,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信息倫理道德觀。一是用科學的信息道德意識引領大學生的發展。引導大學生端正態度,正確利用網絡功能,培養信息分辨能力,努力規范和限制信息失范行為。正確對待網絡信息和使用信息技術,從思想觀念上杜絕不良信息的侵蝕,使每個人都自覺對自己的信息行為負責。二是培養大學生的信息素養以達到對信息的有效利用。主要包括培養大學生的信息交流能力和對社會的適應能力,不用不良信息去傷害別人;遵守學術道德和學術規范,為自己的學習進步合理獲取各類文獻信息資源,杜絕剽竊他人成果的不良行為;尊重知識產權,提倡自主創新,未經授權不復制、移植他人的程序和其他信息等。三是倡導網絡文明。全面準確理解《全國青少年網絡文明公約》提出的“五要五不”要求,引導大學生尊重網絡上每個用戶及其權利,尊重網絡信息公共生活準則?!?〕積極主動地推動大學生遵守信息規范,摒棄消極頹廢,有效的抵制不良信息的侵害,促進大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
1.儒林.網絡信息傳播對大學生道德培養的消極影響及對策探析.山東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1(4):69-702
2.李春燕.后現代主義思潮對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啟示.當代教育論壇(管理研究),2010(10):37-38
3.CNNIC發布《第2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調查統計報告》,〔2012-01-16〕.http://www.cnnic.net.cn/dtygg/dtgg/201201/t20120116_23667.html
4.《大學生上網時間的調查報告》.〔2012-03-15〕.http://wenku.baidu.com/view/9aabfc1e6bd97f192279e9ad.html
5.儲召生.加強青少年網絡道德教育共筑健康網絡空間.中國教育報,2001.11.24
6.王宏.網絡文化背景下德育教育探微.光明日報,2001.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