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傳統武術流派眾多,演練形式和技擊模式也存在很大的差異。不同武術流派的基本功訓練方法有所不同,但是在其訓練過程中包含著大致相同的體能訓練方法和理念。傳統武術強調力的主導作用,沒有力便沒有功,力是技擊的基礎,因此力量訓練在傳統武術的體能訓練中占據重要地位。
中國傳統武術力量訓練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既有動力收縮訓練也有靜力性收縮訓練,既有器械訓練方法又有徒手訓練方法。力量訓練部位貫穿于身體各肌肉群,不同流派會對不同部位的肌肉有特別的要求,不過眾多的武術流派都強調力量訓練應該注重核心區域的穩定和整體的發力。
在傳統武術的基本功練習中有大量的平衡和穩定練習,多數門派采用的練習形式為站樁。所謂站樁,表面意思指身體如木樁站立不動,它起源于古老的宗教儀式,是對身體平衡、力量、和穩定能力的鍛煉方法。現在常見的樁功有馬步樁、燕式平衡樁、朝天一腳樁、梅花樁等。
在幾乎所有的中國傳統武術流派中,都強調一個重要理念—“腰馬合一”,是指傳統武術中正確的用力方法。腰是指腰部,馬則指的是馬步,傳統武術中把格斗式中腿部的站位叫做馬步,它和當今武術中馬步的內含并不一致,現代的武術套路中,馬步指的是一種叫做馬步的站姿。合一,就是要統一起來。傳統武術中有句發力要訣:力從地起,達于腰,發于手。這就說明,發力時,力來自腿部的蹬地發力,通過髖部的傳導到達腰部,再經過腰部依次傳遞出去。這就是在強調一個完整的運動動力鏈,強調整體的發力和作用。
核心力量訓練和功能性力量訓練是近年來體能訓練系統中的熱點,也是力量訓練科學化發展的產物,二者在當今力量訓練體系中占據重要位置。
核心肌肉群擔負著穩定重心、傳導力量等作用,是整體發力的主要環節,對上下肢的活動、用力起著承上啟下的樞紐作用。強有力的核心肌肉群,對運動中的身體姿態,運動技能和專項技術動作起著穩定和支持作用。
功能性力量訓練方法強調力量訓練應注重身體運動鏈的作用,它將人體的運動看作是一個完整的運動鏈,避免單一的訓練某一環節的力量。在實際訓練過程中,通過對不同動作的分析和研究,找出其運動鏈上的薄弱環節,從而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力量訓練。所謂的針對性主要是在全面性的基礎上,尋找某一項目的發力特征,在了解規律的基礎上尋找其力量的薄弱環節,采用有效的訓練手段,最終達到高效的協調用力能力。
中國傳統武術中蘊含著核心力量訓練和功能性力量訓練理念,即強調核心區域的力量和整體環節的運動鏈。
傳統武術把樁功訓練作為一個重要力量練習內容,其中的臥樁、坐樁、和站樁練習,有一個重要的目的和功能,就是鍛煉核心區域的肌肉力量。這些樁法主要是發展下肢力量、髖關節力量、腰腹部力量、軀干力量以及本體平衡能力。
功能性力量應更加突出多關節的運動模式,強調關節之間力量的協調發揮。傳統武術中要求發力必須“腰馬合一”,從一個整體的運動鏈出發來完成技擊動作,把運動看做是整體的運動而不是某一環節的單獨運動,“力從地起,達于腰,發于手”充分體現了整體發力的力運動鏈理論,而這點正是當前功能性力量訓練的核心理念。
力量訓練在中國傳統武術中占據重要地位,它與柔韌、靈敏、速度、耐力、平衡等一起構建了中國傳統武術的基本功,其中力量是核心。武術基本功以力量為核心,任何技法和功法的施展都必須以力的形式來表現,力量的強弱直接決絕定了在對抗中的優劣。力量訓練以“腰馬合一”的整體運動鏈理念和“為習拳,先蹲三年樁”的核心區域力量訓練理念為重點。而這兩種理念某種程度上也就了中國傳統武術的技擊、健身、養生的三重功效。
(1)中國傳統武術力量訓練蘊含著核心力量訓練和功能性力量訓練的理念。可以說,核心力量和功能性力量只不過是中國傳統武術力量訓練的兩個側重點,中國傳統武術的力量訓練還有更為豐富的內容等待我們發掘。
(2)中國傳統武術博大精深,中國人習練武技的實踐活動已有五千多年的歷史,在我們努力學習西方訓練方法和思想的同時,不能忽略掉祖輩們留下的訓練學的理論與方法。
[1]董德龍,王衛星,梁建平.振動、核心及功能性力量訓練的認識[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0,(5).
[2]于紅妍,李敬勇,張春合,周宇.運動員體能訓練的新思路[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8,(2).
[4]陳小平.力量訓練的發展動向與趨勢[J].體育科學.2004,(9).